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穿越另类现代语词的密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16:46 新世纪周刊

  长期以来,国内文学、文化研究与批评界一直存在着一种术语使用上的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现象,对许多用语在跨学 科研究中无视或盲视于该词的不同学科与背景而加以武断和任意性地滥用、挪用,甚至在因袭负重中自以为是而拒绝了这些术 语本应带给学科新的生长空间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拭去一些常用而又被混用了的语词所覆盖的斑斑锈迹和多年尘垢,还原并 厘清这些词语的发生和衍变,使之在文学和文化批评与研究中各得其位,恐怕正是目前学术界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欣 慰地看到,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台湾
清华大学教授廖炳惠编著的《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 正好弥补了多年来这方面还缺乏有分量的著作的缺憾。

  《关键词200》不同于目前市面上已有的所谓“新”、“最新”等之类的关键词集锦,当然也有别于那类卷帙浩迭 的学科术语词典。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本书只选择目前在文学与批评研究中不断被运用而且在不少层面仍待阐发的词 ,整理其起源、发展脉络及趋势,借此勾勒出每一词语所蕴含的含义与方法,同时尽可能将其放入历史、文化的背景中,去演 绎其理论与实践启发途径。”比如目前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离散”(diaspora)一词,作者首先追溯 其词源,然后进入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与放逐(galut)、四散(dispersal)、漂泊等词联系,透过全 球性的“非裔族群”现象,把离散一词的内含用精练的语言呈现出来。不仅如此,作者进一步回到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当下,指 出离散在当今语境下所拥有的“更宽广和多元的视角,因而得以重新参与文化的传承、改造与颠覆”。这种注目和回返当下的 思路,可以说正是《关键词200》的一大特色,也正是此书区别于一般文学批评、词汇书籍的显著之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有关“另类现代”或“现代情境”(alternativemodernity)的术语介绍较多。通览全书,可知作者 此言不虚。当全球化的现代文化想象以西方中心主义的强势扩张和入侵而企图一种单一的欧美霸权和宰制时,与之相对应或说 抵拒、消解、反叛和质疑这种主流,从而强调承认差异的另类观念与策略也应运而生。随手翻来,像模棱(ambivale nce)、反殖民(anti-colonial)、黑人研究(blackstudies)、人机合体(cyborg) 、解构(deconstruction)、国族寓言(nationalallegory)、多元论(pluralis m)等等不胜枚举的“现代情境”下的观念可以说在书中的比例占了四分之三以上。因此,阅读《关键词200》,我们仿佛 是在另类现代情境的语词密林中穿行,并经由这些语词之径而进入到了当下文化、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前沿领域。无疑的,这些 现代情境下的观念的提出从一开始就隐含着一种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模式之陷阱,这正是本文标题中用“穿越”之意义所在,同时我想也是作者不遗余力厘清和 疏通大量有关现代情境的术语这一工作更深层的用意吧。

  事实上,廖先生不仅仅只是客观地对这些词语进行清理,更重要的是在言简意赅的词条叙述中有着著者思想的亮光进 入,从而使得《关键词200》透出一种现代学人的学术睿智。比如在对启蒙(enlightenment)一词的疏理中 作者就评论道:“现代性如果不在文化的差异中被考虑的话,只是一个没有正确符号指涉的空洞卷标。”又如作者认为文明的 冲突(clash

  ofcivilization)理论“其逻辑的预设实在过于简单”,“在其论证背后,强调的其实是某种主流文 化对其他文化的焦虑与恐惧,而企图使对方的形象刻板化,将其他文明视为极端的且无法接受全球化的另类他者”。这样的洞 见其实在书中俯拾皆是。此外,在编写体例上,每一个词目皆中英文对照,并按字母顺序排列,每一个词目正文后面都附有重 要的相关参考文献。可以说,《关键词200》实在是文学、文化批评和研究者案头不可或缺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国学大师之死从康有为到冯友兰,中国13位国学大师的死亡轨迹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最完整的记录,尤其是对他们的 死亡时间、原因、背景、遗愿乃至死后哀荣都做了全面的再现。由此,20世纪国学的衰亡与裂变以通俗的语言得到了表现。 这本书还以地图的形式还原了这些国学大师的一生轨迹,并收入了每位大师的生前轶事。

  同道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年11月 25.00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最新修订版)

  这本书是作家梁晓声写于1986年的著作,1987年初版时曾引起强烈反响。20年后,梁晓声进行了修订与补 充,并再版发行。尽管这是一本小说著作,但主人公的经历基本来源于作家本人的亲历。它在极大程度上生动还原了“文革” 的许多细节,许多惊人的事实勾勒出那个荒唐岁月的个体命运,尤其值得那些没有经历过“文革”疯狂的年轻人阅读。

  梁晓声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10月 32.00

  没有国家的人

  冯内古特是当代美国罕见的依然在世的文学大师,他的黑色幽默曾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本来已经在199 7年宣布封笔的冯内古特终于食言了,写了这本《没有国家的人》。这本书在文学艺术与时政评论中游走,对“9·11”之 后美国社会心理进行了犀利的描写,幽默中蕴含忧患意识。有人称《没有国家的人》是21世纪的《小王子》。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著 刘洪涛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9月 19.00

  求古编

  许倬云是近来十分“走红”的历史学家,几本著作在大陆的出版让他成为大众阅读的对象。这本《求古编》是许倬云 多年前搜集探讨社会与制度转变的论文集。史料与史实占据了全书的主体,基本不做理论阐述,涵盖了秦汉知识分子、战国的 统治机构及治术、汉代家庭的大小等极具现实意义的历史参照。

  许倬云著

  新星出版社 2006年10月 42.00

  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

  博客虚火之后,已成泛滥之势。但这本探讨博客与信息革命的专著却以翔实的例证论述了“为什么要博客?”“主流 媒体面临挑战”等问题,并对博客的营销及未来发展作出了预测。你可以在书中读到与博客有关的美国参议院前领袖的垮掉、 《纽约时报》抄袭事件的曝光、CBS主播丹·拉瑟的被迫辞职等事件的前前后后。

  (美)休·休伊特著 杨竹山潘浩译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年8月 25.00

  (美)休·休伊特著 杨竹山潘浩译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年8月 25.00

  焦雄屏的“电影馆”系列曾对台湾的电影文化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前不久,她在接受《收获》杂志采访时还特别提 到了“电影馆”系列在大陆出版的意义。最新出版的“电影馆导演系列”以世界电影大师级导演为线索,堪称大陆电影迷的福 音。这本《佩德罗·阿尔莫多瓦:颠覆传统的人》是其中的一本,也是影迷了解阿尔莫多瓦的最佳中文读本。

  (法)保罗·奥巴迪亚著 杨伟波顾晓燕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10月 25.00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