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先立项还是先论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9:49 南方新闻网

  先立项还是先论证

  水利部官员:西线前期工作还没有深入

  在《备忘录》出版以后,曾有媒体把四川学者们的行为称为“保水运动”。然而,几乎所有参与的民间学者都反对自己是狭隘的“保四川的水”。他们把自己的行为称作是参与
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并希望以此引起关注,影响决策。

  “山西缺水,难道我不知道吗?”老家正好是西线规划受水区山西的林凌反问,他强调四川学者们反对的并不是南水北调,而是反对西线方案蕴含的巨大风险。

  四川省原副省长韩邦彦则在肯定黄委会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西线高原地质情况极其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决策才能科学化、民主化。作为四川学者,就是把怎么想的提出来,如果对就接受,如果不对,他认为作为规划设计部门应该用事实把他们否掉。

  对于四川民间人士的意见,记者采访了水利部调水局一位负责人,他手上正读着一本《备忘录》。他表示非常理解四川民间学者的意见,因为“西线关系重大,任何人关心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这位负责人觉得四川专家们的要求有点过高了,因为目前讨论调水量、地质情况、成本的设计细节,深度都还不够,他说,“问我调水量的情况有还是没有,工程区地质情况稳定不稳定,我现在也不敢说。因为前期工作还没有深入到这一步”。

  然而这样的回答并不能让鲁家果们感到满意,他们觉得先立项,还是先论证,这是个态度问题,“不能说,信念上支持大的建设项目,就组织一批赞成上这个项目的人,来设计论证这个项目为什么可行”,鲁家果说,这不是科学态度,科学命题有证明,也有证伪。

  水利部那位官员表示,前期和四川学者没有沟通好,是因为此前南水北调的重点在东线和中线,而西线工程才刚刚开始。今后项目建议书出来了,水利部会召开座谈会再听取四川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基本合理”和“尽早开展”

  《纲要》:“可调水量170亿立方米基本合理”,建议“尽早开展工程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

  黄委会这份备受四川学者们批评的《纲要》,编写和审查其实经历了非常严谨的过程。据黄委会介绍,他们耗时5年,组织500人在调水工程区开展勘查工作,编制了《可调水量分析》、《环境影响分析》等6个课题,为了确保《纲要》的严谨,黄委会草拟了一份《纲要编写大纲》提供给专家审阅。

  在编号为“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附件9”的简要报告材料里,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曾组织以潘家铮为组长,17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在2001年3月对这份《编写大纲》进行审阅,形成了《编写大纲专家评审意见》,其中意见鲜明地提出“在适当修改后,可据此进行报告编写”,“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战略地位,这一章非常重要,应扣紧西线工程来写,说明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要突出西线工程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论述西线调水的必要性应以黄河缺水为主……从而阐明其不可替代性和战略意义”,“关于调水工程方案及工程总体布局,可以说得稍灵活一些,以适应今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想法”。

  两个月后,水利部在北京主持正式召开了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审查会,以潘家铮为委员会主任的80多位专家审查后,正式通过了修改后的《纲要》,认为该报告“规划的上述三条河(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多年平均可调水量170亿立方米基本合理”,“未发现制约工程建设的重大生态问题”,同时审查批复“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专家签名表上共有70个名字,分别来自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中国

地震局、农业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其中超过一半的专家来自水利部门。

  之后,专家组客观慎重地对西线工程提出了以下建议:“西线工程区地质条件复杂,要尽早开展工程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

  3年后,鲁家果看到“基本合理”和“尽早开展”几段意见之后,激动不已,用红笔小楷在建议旁边密密麻麻批注,“地质勘查研究还待‘尽早开展’,前面就得出‘技术上可以解决的’结论,是否结论过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