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法制与新闻专题 > 正文

安徽阜阳助学成才工程遭遇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17:05 法制与新闻

  安徽省阜阳市61名考上重点大学的贫困学生,受到了阜阳市政协“助学成才工程”的鼎力相助。与此同时,一个尴 尬的事实却很少为外界所知:在拿到数千元爱心助学款项后,绝大多数受助者从此不再与资助方发生任何联系。有关人士指出 ,爱心可以不需要回报,但至少需要回应。在受助者接受帮助的时候,请真诚地对施助者表达谢意,并让这种友善的行动在受 助者身上传承。只有这样,“施受”关系才会更加和谐,公益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张明/文

  对于安徽省阜阳市政协的工作人员来说,长达8年的爱心助学行动所遭遇的“尴尬”,的确有些出乎意料。

  1997年,安徽省阜阳市政协机关实施了一项似乎与自身职责不相关的举动:从200多名政协委员中广泛募集资 金,用于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和救助工作。迄今为止,共有61名大学生受到了总计达17.4万元的爱心捐助。

  对于这些考入重点大学的贫困学子而言,每人3000元的资助,可谓是雪中送炭。也因此,在每一次隆重的捐助仪 式上,他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尽管资助方一再提醒受助学子与政协方面加强联系。然而,在拿到 资助款项后,仅有10余名学生与政协方面有过联系。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学生“杳无踪迹”,与资助方再无任何往来。

  出现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何在?爱心行动在遭遇冷漠回应后,会出现怎样的变化?2006年11月初,笔者几经辗 转,对有关方面进行采访,其间耳闻目睹,引人深思。

  200多名政协委员的助学情怀

  阜阳市地处安徽西北部,主要经济指标处在安徽省的落后位次,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8成以上的人生活在农 村,是一个农耕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大市。

  在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现阶段仍然只是一种发展目标。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来说,他们的生 活仅仅达到“温饱”水平。当此之下,贫困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

  1997年,撤地设市后组建不久的阜阳市政协,开始注意到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每年有不少贫困家庭的学子,在 考入大学后,因为经济原因,面临着失学的危险。

  一些政协委员在深入调查后,通过提案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发出呼吁:救救贫困学生,为国家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人才 。

  上下联动之下,效果开始凸显。当年春天,阜阳市政协着手实施“助学成才工程”,旨在扶持贫困大学生顺利进入大 学校园。尽管自身并无充裕的资金,但是政协方面决心发挥委员们的集体力量,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

  其后,以阜阳市政协名义发出的募捐信,陆续送到当时该市的400多名政协委员手中。信中,阜阳市政协郑重提出 :“为了阜阳的明天,为了那些贫困的孩子,请你们伸出友爱之手。”

  当时,政协方面设定的捐助限额为:个人不少于100元,团体不限。他们甚至希望,能够募集资金上百万元,将扶 助对象扩大,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

  回应是积极的。当时阜阳市下辖的亳州市(县级市)一家著名酒厂一下子拿出5万元资金;一位居住在香港的阜阳籍 人士则汇回400美元;200多名政协委员慷慨解囊,尽其所能地奉献爱心。阜阳市一位企业界的政协委员甚至提出:他将 根据募集的总额,给予1:1的匹配资助。

  短短数月,阜阳市政协募集到了23万多元爱心捐款,其中包括一笔10万元的资金。这笔最大额度的捐助正是来自 那位企业界的政协委员,他动情地说:“孩子们能够上得起学,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为他们捐款,我们十分乐意!”其言辞恳 切,令人动容。

  尽管没有达到预期的百万元捐助,但是阜阳市政协方面仍十分兴奋。为此,阜阳市政协成立了专门的“助学成才工程 ”办公室,指派专人管理此事。这些钱被存在专门的账户中,按照当时的利率,每年1万多元的利息,足以扶助几名孩子上大 学。

  其后,阜阳市政协领导提出:将扶助的范围限定为城市下岗职工、贫困农村家庭考入重点大学的贫困学生;每年一般 扶助6名大学生,其中文科2名、理科3名,职业对口升学的学生1名,每人受助金额为人民币3000元。

  阜阳市政协还决定,这项工程于1998年正式启动,由专人深入考察对象家中进行调查摸底,之后,再由专门的评 定委员会最终决定,确保被帮助的学生是最需要扶助的对象。

  消息传出后,在阜阳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认为,这是一项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事业 ,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61名贫困学子重展“欢颜”

  1998年,按照既定的方针,阜阳市政协“助学成才工程”正式启动。

  当年高考过后,按照阜阳市政协的要求,相关学校将符合条件的学生资料报送到政协。随后,政协有关工作人员开始 了调查摸底工作。

  炎炎烈日,政协方面派出的调查人员表现出很强的敬业精神。一方面,他们走村串户,广泛调查了解。另一方面,这 也是他们走出机关大院,与贫困乡村零距离接触。其间所见所闻,令他们唏嘘不已。

  阜阳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丁克俭,从事这一工作多年,并多次参与下乡实地调查,对此感受深刻。他向笔者讲述了部 分经历。

  安徽省太和县的一名女孩考上了清华大学。但在20多年前,她的父亲就患上了癫痫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 长年在外打工,维持着这个家庭最基本的生活;年事已高的奶奶仍然拖着老迈之躯,照顾着病人和孙女。因为贫困,女孩高中 3年的费用被校方减免,生活费均为东挪西借而来。考上大学后,一家人在喜悦的同时,却为数千元的学费愁眉苦脸。面对前 来考察的政协方面人员,住在叔叔家中的这位女孩仿佛看到了希望。“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成为女孩和家人说得最多的一 句话。

  在安徽省临泉县考察时,临泉二中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原本不是考察对象。他的班主任一再请求,千万让梁某 能够得到扶助,因为他“太可怜”了。据介绍,梁某的父亲病逝后,其母亲改嫁,将他带到了继父家中。进入高中后,继父不 愿再支付梁某的上学费用。无奈之下,学校方面收留了他。尽管考上了清华大学,他的学费仍然没有着落。

  一个个贫困的家庭,一把把辛酸的泪水,让考察人员深有触动。他们决心累一点、辛苦一点,也要认真把考察工作做 好,让最需要帮助的学生不再流泪。

  每年,阜阳市政协都要举行一个隆重的捐助仪式,把所有受助的学生和家长请来,与政协领导合影留念。捐助仪式上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一定加强与政协方面的书信、电话等联系,一定要好好学习,以 最优异的成绩回报所有好心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为了满足学生们的愿望,阜阳市政协将具体的联系方式一一提供给全体受助者,希望双方保持联系。同时表示,一旦 这些学生还有具体困难,政协方面仍将继续予以帮助解决。

  阜阳市政协的“助学成才工程”通过当地媒体披露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一些贫困家庭主动前来请求帮 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阜阳市政协也是不遗余力,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据介绍,近些年政协资助的学生中,有相当数 量的受助者属于额外增加的。“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受到帮助。”阜阳市政协有关人士表示。

  说个“谢”字缘何如此难?

  光阴荏苒,8年过去了。据统计,一共有61名贫困学生受到了阜阳市政协的资助,得以顺利进入大学校园。在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名校,这些贫困学生放飞梦想,追逐着美好的明天。但由于银行利率的一再下调,阜阳市政 协当初依靠银行利息扶助贫困生的想法不得不随之更改,开始被迫动用本金。如今,用于“助学成才工程”的资金累计达17 .4万元,剩余的金额已为数不多了。

  在阜阳市政协感受助人为乐的同时,一个尴尬的现象开始出现。据介绍,在接过政协方面提供的3000元扶助资金 后,绝大多数学生从此杳无音信。8年间,很少有学生给政协方面写过信,甚至,在两三年间,政协方面连一封书信也没有收 到的情况也发生过。由于受助对象没有主动联系,阜阳市政协方面基本不了解这些受助对象的学习、工作情况。

  很显然,这一局面与政协方面当初“加强联系”的动议相悖,也与受助学生一再表示加强沟通的承诺相悖。面对这一 情况,阜阳市政协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孩子们不主动与政协联系,同时政协自身的事情也很多,很难抽出专人展开回访,因 此,双方沟通不够在所难免。况且,这些孩子已经得到了帮助,政协方面也尽到了本分。

  尽管如此,参与“助学成才工程”的政协工作人员仍然感到十分遗憾。“我们很希望那些学生与政协加强联系。政协 并非要求什么回报,只是想跟踪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同时,也想为他们尽可能地解决新难题。”一位政协工作人员说 ,“这些孩子是受到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其实应该知道怎么做!”

  受助学生缘何没有与阜阳市政协保持联系呢?随后,笔者根据阜阳市政协提供的相关资料,与部分受助者取得了联系 。

  一位已从国内某名牌大学毕业,如今在某著名企业工作的受助学生接受了笔者的电话采访。当得知笔者的意图后,电 话那头的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刚进大学校园时,我想着要给阜阳市政协写信,但是,由于后来功课很忙,所以也就一拖再 拖。再后来,想与政协联系的心情也就越来越淡。”此外,这名受访者也认为,其实,阜阳市政协最大的心愿就是受助者能够 好好学习,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他认为回报和感恩不能流于形式。

  采访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受访对象对政协资助的那段经历似乎不愿多谈。有的在稍微表示一下歉意后 ,迅速以“我很忙”为由挂断了电话。一位受助学生甚至听完笔者的来意后,说了一句“你打错了电话”,随后急忙挂机。

  笔者几经辗转,联系上了某重点大学的一位辅导员。他向笔者介绍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非常复杂。根据他的观察 ,有一些受助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不愿再和曾经捐助过自己的单位和个人联系;也有一些 受助学生把受捐助的经历当作一段羞于启齿的个人隐私,在大学校园中和就业之后极力讳言;更有一些受助学生的心理和思想 状况令人担忧,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是贫困生,接受捐赠理所应当。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2006年受到阜阳市政协资助的刘东和梁金刚,在入学后不久就一前一后给阜阳市政协写来 热情洋溢的信。在信中,两位学子一再对政协方面的资助表示谢意,同时承诺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社会。

  尽管这样的信件十分稀少,但还是给阜阳市政协带来了不小的安慰。为此,他们专门将这两封信编发成简报,送给政 协各位领导阅看。

  “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尽管阜阳市政协一再表示,他们扶助贫困学子的举动并不是为了有所回报。但是,笔者在采访中却注意到,这种缺乏 应有回应的捐助结果,已经或多或少挫伤了他们举办公益活动的热情。

  一位不愿具名的阜阳市政协内部人士向笔者透露,8年扶助61名贫困学子,按照目前的扶助计划,剩余的这笔钱仅 能维持几年。如何筹集更多的款项,继续“助学成才工程”,需要重新议定。

  尽管如此,这个议题现阶段还没有正式摆上阜阳市政协的议事日程。“一方面是这笔钱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 ,政协机关事务不少,一时半刻还顾不上研究这件事情。”一位政协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同时,他也认为,要是这些受助学子 多与政协沟通、联系,或许,“助学成才工程”会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更加富有成效,得到相关支持的力度也就会更大一些 。

  阜阳市教育部门一位熟知此事的人士告诉笔者,通过数年的接触,可以深刻感觉到,当下的很多贫困生缺乏“感恩” 意识,甚至没有健康的心理来面对贫困以及由此而来的公益帮助。实际上,这种情形非常危险。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国约 有6成贫困高中毕业生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学费。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开展社会性的公益助学活动,是一种必然选择。但是,在 呼吁全社会“施恩”的同时,也应该提倡受助者常怀“感恩”之心。如果受助者普遍缺乏“感恩”之举,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 上挫伤“施恩者”的积极性,进一步说,就会大大削弱社会“献爱心”的后继动力,最终受损的还将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学 生。

  这位人士也认为,不能简单地说这些孩子“冷漠”或“无情”,要从更深层次寻找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原因。助学捐 款本质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分担的是一种国家责任。基于此,有关方面应该研究出一种良性的规范机制,以指导“助学成 才工程”的持续开展,不仅要让受助学生在获取社会温暖的同时,对社会怀有感激之情,而且也应该使他们逐渐拥有健康的心 态。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国内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实际工作中付诸实施。典型的例证有:上海市教委 推出的《中学生守则》明确增加了学会“感恩”的规定;共青团四川达州市委明确要求,如果受助者有明确的捐助者,则需每 学期向捐助者写信汇报学习情况;共青团广州市委则明确提出,广州高考入学的困难大学生可获得5000元资助,但受助者 在校期间需付出不少于150小时的志愿服务,以此积极回报和服务社会。

  有人士认为,这种将救助和提供志愿服务的任务融为一体的规定,既帮助了贫困大学生圆大学梦,同时也可以让他们 从中体会到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否则,如果受助者一旦在内心产生一种将社会帮助视为应该的心理态度,而丝毫不懂得对帮 助者及推而广之的他人进行爱的回报和传递,那么,这种缺乏唤起效应的帮助行为,只会催生出一种惰性和对他人爱心的麻木 ,以致于对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阻碍。此外,让接受捐助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适量的志愿服务,也有助于他们再帮助他 人,收获感动与快乐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对社会的价值,从而建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健康心态和价值观,推动其 心理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有关负责人曾明确表示,“感恩”是一种情怀,是在不幸的时候受到他人帮助应该油然生成的一种 感动和热情回应。“感恩”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是一种荣辱道德观,是在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求助者的原动力。有无“ 感恩”的心,就是有无健康的心态、有无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品质的重要标志。

  阜阳市政协的一位人士也指出,爱心可以不需要回报,但至少需要回应。所以,在受助者接受帮助的时候,请真诚地 对施助者表达谢意,并让这种友善的行动在受助者身上得到传承。只有这样,“施受”关系才会更加和谐,公益事业才能蓬勃 发展。E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