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当胸见证百年中国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6:04 中青网 | |||||||||
激情岁月——自幼东北王太子 年少显山又露水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农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张学良出生在动乱的年代,其父张作霖,由于少年家贫,流落江湖,常年浪迹于山林草泽间,所以他和母亲以及年幼的姐姐也是在兵荒马乱中朝夕不安而又饱经忧患的。
父亲发迹后,少年张学良怯生生地来到老大帅府前的旧王府前问自己,“是的,父亲是个很能干的人,或者也可说是个英雄,但他怎么升得这么快?” 天性好动、喜欢海阔天空的少年张学良,不甘寂寞,开始动脑筋,变着法儿破常规,要想给这个声威显赫、但却缺少生气的王府透点新鲜空气了。 张学良是张作霖发妻赵氏所生,是张家兄弟姊妹中较年长的孩子,乳名小六子。他从小就性情开朗,活泼好动,书他虽然也是爱读的,但玩起来也总是别出心裁,乐而忘归。 当他还只有15岁时,就根据“父母之命”,与比他大3岁的于凤至结了婚。这是父亲张作霖给他定的亲,张家儿女们的婚事都是大帅一手缔结的。张作霖平日家教甚严,尤其对于他寄予厚望的张学良,更是悉心栽培,期有所成。 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张学良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张学良多思重谋,机敏坚定,终于成为奉军中一员饶勇善战的优秀将领,在两次直奉战争中显山露水。 其间,张学良在杨宇霆、郭松龄等新派将领和一些老臣宿将的帮助下,用两年时间,对奉军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顿。原东三省巡阅使署撤销了,改为东三省保安司令部,下设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当时,陆军整理处总监是孙烈臣,副监是张作相、姜登选,张学良为参谋长。由张作霖兼堂长、张学良兼任监督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也是整军经武中的重要机构。它是专门培训军官的,是当时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学府。暂编陆军第八旅旅长郭松龄也参与讲武堂的领导和建设工作。那时,为统一东北军队的编制,大力整顿陆海空三军,同时开办了各种训练班。 东北易帜——皇姑屯一炸惊天 东三省归于少帅 1928年春天,当时坐镇北京、做了中华民国陆军大元帅和安国军总司令的张作霖,由于内政、外交陷于绝境,致使北洋军阀的这个末代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就在这一年的四月初,国民党南京政府以实现国内统一为名,调动蒋、冯、阎、桂所辖的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向张作霖在河南和京津地区的防地进逼。面对北伐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奉军三、四方面军军团长张学良等主张因势利导,退兵言和,并一再向张作霖进谏,以便保存实力,免生后患。张作霖经过再三考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这本是好事,不料却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满。 就在张作霖准备退回东北时,以村冈长太郎为首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谋杀张作霖的“皇姑屯行动”绝密计划也正在加紧策划中。谋刺张作霖的绝招是炸车。 6月4日清晨,5时23分,天刚破晓,皇姑屯南满铁路车站的日军监视岗亭透过探照灯,发现挂有蓝钢皮车厢的列车奔驰而来。“轰隆一声,在爆炸声响的同时,空中升起了高达200米的黑烟”,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南满铁路吊桥的钢板下塌,将张作霖专列的前后三节车厢压碎,吴俊陞殒命,张作霖负重伤,急救回沈阳“帅府”,于上午9时毙命。 日本人原以为皇姑屯的爆炸声,会使张作霖一命归天,而东北政局也会立即陷于混乱。但年轻的张学良很快便成为东三省的无可置疑的统帅。 这时的国民党和蒋介石,则极力策动张学良“易帜”,与南京携手并进。东北易帜,从酝酿到完全实现,是从1928年5月30日开始,到12月29日完成的,历时7个月。这一重要的政治行动,是张学良当机立断、亲自推行的。 西安事变——谋抗日多次面谏 费苦心只得兵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被国民党命令奉行“不抵抗战略”,后被解除副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主任。1933年日军攻占热河后引咎辞职。 1935年被令率军到西北与红军作战,多次失利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蒋介石觉得张学良“立场不坚定”,1936年12月亲抵西安监督“剿共”。12月9日,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西安广大的爱国青年学生准备隆重纪念,并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蒋介石闻讯,大发雷霆,下令鸣枪警告,以驱散游行的群众,更不准学生走出城门一步。 张学良多次面谏无效,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逼蒋与中共合作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在事变后,张、杨立即通电全国,敞开和谈的大门,指出事变之目的,是对蒋“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使他接受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 尽管蒋介石已身处张、杨囹圄之中,成为他们的阶下囚,但张学良还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以部下的礼节,不厌其烦向蒋再度陈述自己的良苦用心,恭候其省悟,盼其纳谏,蒋介石虽顽固不化,但由于张学良的至诚行为,无害他之意,求和平解决之心,对他最终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共产党也迅速分析时局,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出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立即奔赴西安。在各方调解下,谈判基本结束,蒋介石接受基本原则,张学良决定放蒋。那时,除张学良外,人们都主张必须有可靠的保证,才能放蒋。可是张学良认为,只要蒋原则上承认达成的协议,就可以让他走,并且还决定亲自送他回南京。 身陷囹圄——初抵宁即遭软禁 一开庭严判十年 蒋介石夫妇12月26日飞回南京,国民党搞了个隆重欢迎的场面。而张学良则根据蒋的建议,没有同时到达,而是又过了些时间,乘另一架飞机抵达南京机场的。当时,机场上欢迎蒋的人群已经散尽,换上来的是武装宪兵和便衣特务,以及宋子文和他的几个卫士。据曾充任宋子文卫士多年的段汉斌说:当时,到机场接张学良的汽车是蒋介石派的专车。张学良上汽车时,军警们只准两名警卫人员上车。接着,军警特务的汽车一前一后,把张学良的车子夹在中间,将张学良送到东门外孔祥熙的别墅,软禁起来,不让他接见任何人。” 张学良初到南京时,蒋即示意他写一检讨性质的东西,看起来好像还是从“关心”角度出发,意为应付一下南京的官员。 张学良同意了,他是以给蒋写信的形式来写所谓“认罪书”。对张学良的处置问题,没有进行任何讨论,即作出了交军事委员会依法办理的决议。这也就是说,要公开惩罚他了! 在1936年冬的最后的一个萧索、严寒的日子,国民党政府高等军法会审假军事委员会军法处大法庭开庭审判张学良。国民政府经过一番密商,发布了如下的命令:“张学良所处10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予赦免,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最早,张学良被软禁在浙江奉化溪口蒋介石的老家。后时常搬迁,关押他的地方,若仅从名字上看,那都是很风光的,如什么黄山、萍乡、苏仙岭啦,桃花坪、凤凰山啦,以后还有什么阳明洞、麒麟洞、小西湖啦,等等。1949年,国民党战败逃向台湾时,也把张学良带去。从此以后,他一直被软禁在台北郊区的寓所里。 安度晚年——佳人陪伴大半生 渴盼统一念故土 时光如水,张学良是在36岁的英年被幽禁的,总共经历了漫长的半个多世纪的囹圄之灾。 在漫长的幽禁中,张学良忧愤交加,精神上一直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摧残,无所寄托,就阅读书报。据当年曾经担任过看守张学良的“警卫”人员回忆,在囚禁中张学良是爱读书的,赵四小姐也爱在房间里看书,每次搬迁,光是书籍,就有好几箱子。所以人们说他晚年潜心研究明史,不是没有根据的。 张学良由于长期离群索居,很少与外界接触,生活实在单调寂寞,所以为了排解胸中的郁闷,他尽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爱好,如他除了读书外,也注意锻炼身体。他喜欢登山、散步,有时也爱打网球。后来年岁大了,跑不动了,则又喜欢起养花来。 在台湾,赵四小姐作为被特许的家属陪伴张学良,可以说是体贴入微,十分周到。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0年6月1日,老友张群为张学良公开作寿,台北高层大员如资政孙运、陈立夫、梁肃戎、郝柏村、马英九等齐聚于此,张学良才公开露面,结束了幽禁的岁月。翌年,他与赵四小姐赴美探亲,后来转赴加拿大,最后在檀香山定居。张学良是以年老无依靠投奔儿子张闾琳为由,向美国移民局申请长期居留“绿卡”的。 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最后选择美国夏威夷定居的最大原因,是那里的气候与居住环境均适合二人心愿。而台湾天气潮湿,一直为张学良夫妇多年所苦之外,当年老友张群、张大千及王新衡等先后谢世,也是他留在美国定居的动机之一。 晚年张学良过着平和的生活,他多次公开表示,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回归东北故里。1990年5月,吕正操将军收到张学良的信函:“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谒延平祠旧作书寄正操学弟正,九十老人毅庵书”。爱国之心、渴望统一之心跃然纸上。 《羊城晚报》2001年10月1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