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缩减军费办教育(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8:57 华商网-华商报 | |||||||||||
“陕西之凋敝是因教育之落后。”1930年,面对连年战争和天灾人祸之后的关中,杨虎城万千感慨。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兴学助教运动在陕西全面展开。 近日,记者踏访了当年由杨虎城亲手资助创办的名校———尧山中学。
设立专项教育基金 尧山中学里竖立的巨型杨虎城石雕成了蒲城县城的一个标志。1930年杨虎城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此前,长期的军阀混战使陕西教育濒于凋敝。教育经费几乎被挪用一空。当时在校中学生人数还不及1923年的水平。已无力支付教师工资的省财政厅也只能以“打白条”的方式,向各地县府转嫁困难。 此时,杨虎城将商税、棉花捐、卷烟特税全数拨归教育厅。为了保障教育资金充裕,他决定缩减军费开支,从财政收入中提取部分款项建立“教育基金”,并组建一个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以监管经费使用。这被认为是,杨虎城在陕西兴办教育最重要的举措。“那图书馆可是有年头了。”顺着学校的一位老教师所指方向,一溜儿灰色的三层楼房在操场北端———勿幕图书馆。“想当年,井勿幕是杨虎城参加革命的启蒙老师。井勿幕被军阀杀害后,杨虎城即借建校的机会来纪念自己的恩师。”老教师说。 “从文化上翻身” 上午,勿幕图书馆依然对外开放。从一些泛黄褪色的照片里,勿幕图书馆前留影的成群学子代表了当时陕西教育的力量,尧山中学当年的盛况可窥一斑。 在资料室旁边的藏书室,三面顺墙是一架架成册书籍。工作人员说,这些都是当年建校之初,从京津等地搜集来的流行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原荫盛认为,在教育方针上的斗争是杨虎城与蒋介石之间最敏感激烈的斗争领域。20世纪30年代,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很多学校里都有特务在想方设法压制学生。自从主政陕西后,杨虎城便开始调整教育界人事,一些思想保守的校长、教员逐步被调离,取而代之的是进步知识分子。尧山中学成立初,杨虎城曾亲拟定“教育救国”作为校训。 为了培养高级农业人才,在杨虎城提议,于右任、焦易堂等陕籍国民党元老支持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落成,结束了西北没有正式高等学府的历史。 资助留学生培养人才 除了旧照片外,尧山中学现在的师生已无人能说出当年有多少位进步人士在此任教。但当时,尧中兴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接纳了许多归国留学生。正在日本留学的袁若愚在杨虎城力举下,担任了尧中第一任校长。 在当时,受杨虎城资助的出国留学生不在少数。杨虎城在给留日学生的信中曾说,“我完全相信,我拿‘地皮剩余’供给你们青年上学,绝没什么错误。你们拿到‘地皮剩余’,要加倍努力学习。” 中国前驻苏大使潘自力就是其中一名留法学生。1930年12月,杨虎城写信给潘自力,欲送其出国。到西安后,潘自力密约杨虎城。见面后,杨虎城便说:“我愿资助你去法国学习。但这是为社会上培养人才,而不是为我私人。” 通过这些努力,杨虎城始终把革命理想与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是现代陕西教育发展的先驱之一。 遗迹名称 尧山中学 历史沿革 位于蒲城县城的尧山中学成立于1934年,因“尧山书院”而得名。是当时西北最早进行抗日爱国教育的学校之一。 与杨虎城的关系 尧山中学是杨虎城被革去省政府主席一职后个人出资、筹资创办的。其设备之先进在当时全省各中学中堪称一流。 杨虎城迷的故事 "实业救国"碑显将军苦心 13年了,孔隔鹏一直没舍得将这块石碑处理。碑上所刻“实业救国”大字雄浑有力。据碑文记载,此碑刻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落款“杨虎城建”,并配以篆体印章。 孔师傅说,1993年尚德路南段一处老宅拆迁时,他在大厅正门檐壁上看见了此碑。于是,他用一些木料和几百元钱换回。“当时,碑身一角已经断裂了。”昨日下午,将碑拼凑起来后,在孔师傅指点下,碑身正中另一道极细的裂纹也依稀可见。 “‘实业救国’是当时杨虎城将军提出的主张,闻名全国。”孔师傅说,由此可见当时杨将军救国的决心。本报记者王瑞强赵雄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