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主线的农村综合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5:48 新世纪周刊

  -迟福林

  我国正处在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

  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随着 农村公共需求的全面释放,义务教育、公共医疗、最低保
障等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现实和迫切的期盼。在 这个特定背景下,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变革农村的上层建筑,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以逐 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一、基本公共服务在新阶段的农村综合改革中究竟居于何种地位。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支撑农村长期持久发展的基础何在?我们说中国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因此,新农 村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大道理大家都赞同。问题在于,农村的改革发展走到今天,基本公共服务的严 重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桎梏。例如,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7年左右,西部某些地区 甚至不到4年。农村因病致贫的比例相当大,在西部一些地区高达60%~70%左右。从总体情况看,农村人口素质的现状 是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期缺失直接相关的。正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所言,贫困是对个人基本能力的剥夺 ,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更好的基础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不仅提高个人生活质量,而且通过提高其能力使其免于陷入贫困。

  面对广大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农村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要把为农民提供基本 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主要目标。

  二、如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

  从我国的现实需求出发,改变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重要的是中央地方关系要从“以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转变。现行的中央地方关系,使各级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地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加上,经济 总量是硬指标,基本公共服务是软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是缺乏基本条件的。为此,要以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调整和改革中央地方关系,使公共资源配置的重点,首先由城市转向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事业; 其次由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基本公共服务。这个转变对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十分重要。下一步的西部大开发,应当把政策的重点 放在基本公共服务上,这对于保障西部地区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至关重要。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建立城乡统一公共服务体制的主要原则。当前,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 焦点是农民工的问题。农民工的身份歧视难以解决,使他们在就业、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需 求被漠视,严重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由此使城乡二元制度的矛盾更为突出,并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2005年,农 民工流动就业的数量已达到1.26亿。未来几年,估计每年将新增农民工1千万左右。尽快解决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不仅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的制度结构,更有利于建设

和谐社会

  三、在基本公共服务的现实压力下,如何加快推进乡镇政府改革。

  从总体说,目前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相当薄弱。要使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与能力相匹配,需要明显增加国家 财政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使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 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此外,在国家财政投入增长的同时,要优化农村公共组织资 源的配置。根据我院在西北三省的调研,如果能够以现有的人口计生网络为主要平台,与农村综合改革相配套,整合农村公共 组织资源,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就可以因地制宜,尽快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主线,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就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从而使广大农民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以上内容系本刊节选,

  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刘英丽liuyl@twmcn.com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