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放之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5:48 新世纪周刊 | |||||||||
-张晓黎 这是一部用胶片拍摄的电视剧,胶片可以 拍出美好的质地。美好,是去芜存菁而成的画面。
电视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目的明确,就是要拍这个去芜存菁的“菁”。对照吕挽的原著小说,和生活本身,这 部电视剧坚定地剔除了其中的芜杂,用干脆净洁的镜头保存了一份理想。 李然和周蒙,一见钟情,经历爱情中的废话连篇、惦念猜忌、误会伤害、快乐悲伤、同多数初恋一样基本无果的结局 。莫名其妙的阴差阳错透过时间针孔,交错成分离局面,也造就了两人终生无法驱除的“刻骨铭心”。 而正是这个刻骨铭心,一直被视为是具有伤害性的。当各自重组生活,它需要被压抑剥离。忘记旧人,才对得起新人 ,才能一切安宁。这是道义。 然而道义之外,故事都被放在了哪里?锁起来的盒子,烧掉的余灰。那些过去,没地儿摆,没处搁,因为无可着落反 而显得暧昧不明,更难割舍。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想用胶片的质感拍出一种态度: 不要仇视美好,给它留一个位置,让它安然,我们其实也会欣然。 触目惊心的一刻是:李然在西藏的村庄里打开周蒙的快件,看着那几行轻轻浅浅如日照白鸽的字迹,写着--真的有 来世吗…… 那一刻,李然长久痛哭的背影在日落的荒凉里抖动,所有翻过一页美好的青春们都会跟着一起哭泣。这是一个分野。 无可挽回,生米已成熟饭,告别在即,无能为力的时候到了。那些说了太多的关于永远的话,只能彻底放下,从此后,她的好 与坏,乐与痛,都必须背对了。 如同坟墓里棺盖已填满了土,丧歌唱完了,我们总要为一种东西的彻底终结送葬,这样肆无忌惮的流泪大恸,是最后 一次。 成长,代价巨大。但不经此劫,无从生长。 这世上有种爱情,太清绝,无法赤条条袒露所有日子里的细节。这样的爱需要突破那层诗意的屏风,才能进入寻常。 而往往,它不能突破。无处安放的东西让人疼痛,但过早安放的东西往往破灭。很残酷却是真实。 周蒙和李然白月亮般的恋爱过于清香,是让人胆怯和恐惧的。恐惧分离,也胆怯在一起的人间烟火。爱一个人到顶, 便会自我绘画天堂,一旦人间烟火熊熊烧灼,那些净白清香还会在吗? 李然选择杜晓彬,潜意识或许支配他选择寻常,跟她柴米油盐、赤条条袒露生活细节不会尴尬,是在周蒙之外一种更 人间的感情。周蒙是他的理想,越好的东西越脆弱,与其碰碎不如隔岸观望。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李然和周蒙之间,太美好,彼此都该庆幸分离。美好的东西本质悲伤,守望着它哀伤至极 比得到它其实更让人满足。 有首歌唱:“我们都是好孩子,相信爱可以永远啊。我们都是好孩子,怀念着伤害我们的。” 这个故事就要拍出这样的理想。 所以,它让周蒙待在了靠山屯的深山里,守到结尾,如一株青草,柔弱得随风飘摇,却又能随遇而安,安之若素。那 双清澈的只容得下一个人的眼睛,安守玉碎不要瓦全。 它也让周蒙和李然在屯口的金黄树丛下终于最后一遇,以后,“刻骨铭心”不再是痛楚,而是价值。 然后,进入瓦全的日子。瓦全下也是一屋温暖。只需给那些“刻骨铭心”一个尊敬的态度,就都能简单幸福。 编辑:姜弘jiangh@twmc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