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嘴读历史 我们读名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5:48 新世纪周刊 | |||||||||
-特约记者/张鹭 “不 是我们用文化教育民 众,而是民众用遥控器选择我们。”
早在2003年,央视科教频道的文化节目《读书时间》遭遇停播,当时还是以电视节目策划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 野中的于丹,曾这样评论道。 三年以后,于丹从幕后走向了前台。在今年“十一”期间的《百家讲坛》上,她用短短七天时间讲述《论语》,让自 己从一位在专业圈内较为知名的学者,迅速成长为继易中天之后的又一位大众学术明星。 像易中天一样,于丹的讲稿被出版社以半个月的时间整理成书。在北京的新书签售会场,8000多人的买书队伍排 成“之”字形,围着大厦整整绕了三大圈。排队等待签名的人群中,既有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也有戴着安全帽的农民工,甚至 还有想让未来宝宝沾沾喜气的孕妇。给她印象最深的是,竟然有一位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博导也在默默地排队等待她的签名。仅 仅七天时间,“鱼丸”作为一个新生的群体取代“乙醚”成为传媒的话语热点。 尽管有不少人认为她对《论语》的解释存在一些硬伤,但在普通观众的眼里,于丹是“把孔子给中国人找回来了”的 文化英雄。一位没有读过《论语》的女士对她说,“通过您我才了解到,《论语》说的其实不是废话”。对此,于丹觉得,普 通的中国观众对《论语》其实是心向往之,他们内心有一种认同的焦虑,而《论语》这样的修身养性之学恰好能解决他们的心 灵问题。但是,他们缺乏一个接近《论语》的知识媒介,而她自己,则很适时地充当了这个媒介。 于丹一直强调她讲述的自己作为个体对于《论语》的理解,是个人体验与大众传媒的无缝对接。这与Discove ry、BBC的那种纪录片式的历史节目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名嘴主导的节目形态里,主讲人自身的观点和看法本来就是节 目看点的一部分。这类节目的价值不在于大量影像资料基础上的真实性,而在于其与读者的心灵互动中产生的启发性。在她眼 里,“通过您我才了解到,《论语》说的其实不是废话”这句话的意义,绝对不会小于她在大学里收到的学术论文。作为电视 传媒人,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感,“让最大范围的观众受到《论语》的浸润”。 类似《百家讲坛》这样由主讲人主导的历史讲座节目在海外并不鲜见。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的傅佩荣针对普通学 生的需要,用晓畅的白话将《论语》逐字逐句详解而做成的有声读物一度卖到脱销。 香港传奇女性狄娜去年也在TVB开过一档历史清谈节目《百年中国》。狄娜从小熟读史书,早年以艳星的姿态在娱 乐圈出道,后来成为著名商人。她对历史的了然于胸,加上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她的《百年中国》大受欢迎,成为周一至 周五晚11点档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一个。很多香港青少年就是在她的娓娓叙述中培养起了对历史的兴趣。 作为自然的延伸,这些主讲人也都凭借个性化的讲述方式,成为被观众崇拜的对象。傅佩荣因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被台湾报纸评为“校园热门教授”。狄娜也凭借自己在香港年轻人中积累的人气,成为港姐选举决赛的主持人。 对于自己一夜之间成为大众偶像,于丹显得比较平静。她认为自己对《论语》故事化的讲解比较契合大众的阅读心态 ,解决了他们在知识饥渴与思维惰性之间的矛盾。在电视成为一种“新宗教”的背景下,历史文本的传播效能比以前更加微弱 ,名嘴们受到观众热捧变得可以理解。 编辑:姜弘jiangh@twmc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