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于丹:投身电视是我的使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5:48 新世纪周刊

  -特约记者/张鹭

  虽然在《百家讲坛》里是以《论语》讲授

  者的身份成名,但于丹真正的社会角色是电视媒介研究者、电视节目策划人。她从1990年起即参与央视《正大综 艺》的栏目策划,目前担任《新闻调查》、《艺术人生》、《
对话》等多档名牌栏目的策划顾问。

  新世纪:《论语》里对你最有触动的一句话是什么?

  于丹:君子日三省乎己。从根本上讲,《论语》是一种心性之学。它告诉大家,人要在不断的反省中完成对自我的认 知和完善。面对外在的纷繁世界时,内心有定力、有理智、不迷失。

  我从4岁起读《论语》,那时候家长对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你看到比你优秀的人, 当然要向他学习;当你看到不如你的人,你先别急着瞧不起他,而要想想,如果你处在他的立场,你会变得像他一样吗?所以 《论语》里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这句“君子日三省乎己”,它促使我不断地与自己展开对话。

  新世纪: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是否跟你的家教有关?

  于丹: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是那个时候很少见的独生女,也没有上过幼儿园,从小是姥姥把我带大,是在 家里接受的学前教育。姥姥是上世纪20年代的大学生,受过很好的传统教育。我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读《论语》、诗词和 其他一些启蒙读物,学练毛笔字、学唱昆曲也是在这个时候。

  我们家有一种观念,就是学习传统一定要学最正宗、最源头的。就拿练字来说,在我稍微懂一点书法的时候,我喜欢 学柳体字,因为比较俊朗、挺拔,但我父亲只许我练魏碑。魏碑的字很拙,但是间架是最稳固的,把间架练稳固,以后再练什 么体都不怕。我想,这种传统的情结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当中了。

  新世纪:你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学的都是文学,为什么博士阶段选择了研究电视?

  于丹:我在读本科和硕士的时候,读书是凭自己的爱好,我觉得古典文学能够让你找到自己的一种“根性”,它让你 的生命有一个坐标,让你能找到一种安身立命的方式。但我同时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有一种使命感,要把自己的知识体系 转变成“生产力”,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我在读博士时,恰好是中国电视媒体风起云涌的一个阶段,电视的功能从单纯的舆 论宣传开始向市场化的环境检测以及新闻传播转变。电视节目的形态也开始变得丰富,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成为策略,与观 众的互动开始成为节目的规则。

  这一切都让我觉得,一个新的电视时代正在到来。选择这样一个领域进行研究,在学院里对它进行一种学理化的总结 和提升,这样可以对当今社会起到一种特别积极的、立竿见影的作用。从1990年开始,我担任过40多家电视媒体的顾问 ,研究节目形态,为它们提供分析报告,一直走在中国电视媒体的最前沿,就是希望能够以电视这个最广泛的媒介来影响社会 。

  新世纪:你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们看电视时运用的是视听思维,不是逻辑思维”,怎么理解这句话?这 个思想是否影响了你在《百家讲坛》的讲述方式?

  于丹:逻辑思维是人们在阅读纸文本时运用的思维。它的特点是可复读的,你看完第7页后还可以返回去看第3页讲 了什么,理顺这个逻辑关系。但是电视媒体是一种不可复读的媒体,它是一次性的,所以你在讲述时就必须以一种“傻瓜原则 ”来把你讲的东西化繁为简。

  而且观众在看电视时,他们手中的遥控器不停地在转换频道,你需要的是在短期内抓住观众的兴奋点,要让他们的视 觉和听觉活跃起来。这就需要有悬念、有冲突、有命运感。我讲《论语》的时候之所以要讲那么多小故事,就是为了便于引起 关注和便于传播。把抽象的道理植入到具象的故事当中,这是一种传播策略。

  编辑:姜弘jiangh@twmcn.com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