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灵活与僵硬的两难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18:16 青年参考

  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有一句话,叫“一放就乱,一收就死”。说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当时,人 们更多地以为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但现在回
过头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的今 天,类似的逻辑实际上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并非仅仅存在于经济生活中,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这种现象和逻辑也不 时出现。

  今年一些高校进行的自主招生改革试验以及引起的反响,就是最近的一个例子。这件事最引人注目之处,不在于改革 试验本身,而在于社会上对此表现出的一种矛盾心态。今年3月媒体广泛报道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教育频道联合 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报道的题目就耐人寻味:人们“对高考不满意自主招生又不信任”。

  有关报道说,这项调查有1913人参与,结果显示,59.2%的人对自主招生的改革并不赞同,但这并不意味着 他们认同现有的高考制度。在现有高考制度之下,应试教育成为支配整个基础教育的至高原则,“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结果 ,与现代社会对能力的要求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张力。因此,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正是出于对这种呼声的回应,从2003年起,教育部在全国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各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高考前对考生进行自主选拔。从理论上说,实行自主招生,高校可以招收更符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可以实行相对灵活的考试方式,也可以加大对考生能力考查的分量,这对改变目前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基础教育,也是一个 有益的导向。

  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对这项改革充满疑虑。一篇《高校自主招生应该缓行的N个理由》的文章,大体概括了人们对 自主招生的主要担心:

  首先,目前全国教育水平地区差异比较大,城乡水平差异比较大,自主招生注重考生特长,容易沦为发达省份、大中 城市重点中学孩子的盛宴,造成新一轮的教育不公。

  其次,现在的自主招生考试,考生需要自费到所报考的大学考试,报名费、车费、食宿费加起来一次得几千元,一般 人家特别是农村的许多孩子连学费都难以负担,更别说拿这么多钱去面试了。

  再次,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诚信缺损,腐败之风盛行,自主招生考试缺乏必要的公信度,高校能够保证自主招生考 试不会出现人情风、特权风吗?

  应当说,有关部门和自主招生的学校为确保自主招生的公正性,也采取了种种措施。比如,一些试点学校对笔试内容 做了严格要求;教育部也要求自主招生要在统一考试的基础上进行。

复旦大学有关负责人更表示:“今年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 ,将拒绝一切‘条子生’。”但所有这一切,似乎仍消除不了人们对于自主招生公正性的疑虑。原因在哪?就是我们社会基本 的信任结构已遭到严重破坏。一位参与上述调查的人就说,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高考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竞争方式,同 时也可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他担心,面试这样的“印象分”是非常主观的,高校通过这种方式招 生,会不会产生一种“获得者获得”效应:特权者更加“特权”,招生中的一些腐败现象也会名正言顺地从私下走上台面。

  人们面对自主招生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态以及最后为了保证公正性而做的无奈的选择,表明了我们社会中一种带有相当 普遍意义的现实:灵活性与僵硬性的两难困境。在自主的灵活性和僵硬的统一性之间,人们为了确保最低限度的公平,宁可选 择带有弊端、僵硬的统一性。其结果是我们的社会很难获得追求更有效率的目标所需要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这实际上也就大大 缩小了我们的选择空间,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不但不能选择最优,而且也不能选择次优,能选择的只是次劣。  问题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一个社会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公共生活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是需要由一系列机制来保护的。其中之 一,就是社会生活的底线,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

  当这些基本的保护机制不起作用时,人们往往被迫选择刻板的、僵硬的但有某些硬件约束的统一性。人们经常抨击的 一刀切现象实际上就是这么形成的。不错,一刀切现象有种种弊端,革除这些弊端也是人们的基本共识。但问题是,在条件缺 失的情况下,没有这些一刀切的硬性条件,其结果又会如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