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6中国经济10大看点:小毛虫触动国家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02:09 中国经济周刊

  关键词:恶意并购、经济安全

  2006年2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CATERPILLAR,有“毛毛虫”、“履带车”两意—编者注)公司,正在中国展开一场并购扩张“风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几乎都被其纳入并购计划之中: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
司……

  对于卡特彼勒发起的这一场并购风暴,有业界人士认为其“野心”在于“整合并吃掉中国整个机械制造行业”;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白津夫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本轮外资并购,跨国公司采取的手法往往是掠夺式和廉价式的,即必须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个“必须”已经成为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收购活动的三点基本要求,其战略指向十分明确。

  本文以卡特彼勒当时欲并购厦工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表明一旦卡特彼勒竞购成功,就基本确立了其在中国装载机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我国装载机行业几十年积累的竞争能力和

自主品牌也将随之消失,对行业的影响将十分巨大。与此同时,卡特彼勒在中国庞大的行业整合计划,已经对中国工程机械业的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如果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几家龙头企业出卖给外资,中国自己的民族机械产业可能就会名存实亡。

  影响力:文章在本刊2006年2月27 日第8期刊发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大网站转载后,网友评论多达上千条,成为当天各大门户网站“热门排行榜”头条。对于跨国巨头并购中国行业龙头企业这一现象,网友观点差异较大,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也有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点评:文章发表之时,恰逢2006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跨国公司恶意并购”也成为“两会”代表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很多代表认为,对此现象应引起警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也在会上呼吁:“谨防垄断性跨国并购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主权带来威胁。”

  此后,一系列的外资并购案,如凯雷并购徐工案、法国SEB并购苏泊尔案、德国舍弗勒收购洛阳轴承等都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两个文件对外资并购进行规范:6月28日晚,新华社授权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型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应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从9月8日开始实施的由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和外管局六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首次明确提出外资并购要“保证就业、维护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

  旁观者言

  谨防外资并购形成垄断

  ★文/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白津夫

  2006年新年伊始,中央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精神”。而我经过长时期对国有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正试图进入中国装备制造业,其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同时也意欲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要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角度在中国整合市场和资源,从根本上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其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之母,火箭、飞机等零件的生产都依赖装备制造业,其重要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不言而喻。如果我们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没有了,发展任何制造业都要依赖别国,而一旦别国不卖给我们关键零部件,我们就会陷入困境。那时再想重“塑”一个装备制造业,可能几十年也不一定能“塑”得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利用资本运营控股并购我国龙头企业后,通过对我国龙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将可能垄断或图谋垄断国内一些产业,制定垄断价格和瓜分市场策略,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容易制约内资企业成长和技术进步。这也是外资控股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

  从另一个角度讲,国企改革的目的不是要把国企灭掉或卖掉,而是要做强做大。中央提出自主创新,如果作为创建“创新型国家”主力军的龙头企业都消失了,还谈什么创新。

  所幸的是,相关部门对此问题已经开始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进行规范,但要解决目前外资并购中出现的问题,我还是那个观点:参考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在全国人大下设一个并购委员会,代表国家对企业并购尤其是国有资产的重大并购行使表决权。如此既具有权威性,也能避免部门之间的意见分歧。

  记者手记

  门开得再大,也要加一把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2006年2月,我采访了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颇有研究的经济学家白津夫教授,他告诉记者:“外资并购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这件事情很值得关注。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外资的企图就是要抓住中国龙头企业这个‘命门’,以掌控这个行业中无数企业的命运和发展方向。”以此立意的文章《掠夺式并购—跨国巨头的“入侵”》在2006年第8期刊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外资并购是否是恶意并购的大讨论就此展开,卡特彼勒对厦工的并购也最终搁浅。

  北京某媒体的记者看到本文后,立刻给我打电话说:“你这篇文章太保守,现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经济也应该更加开放,你这样不是又回到从前故步自封的时代了吗?” 她还给我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个女人生了太多的孩子,又遇到了困难。她靠施舍捱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考虑卖出几个孩子,一来可以换点儿钱养活剩下的孩子,二来还可以给卖掉的孩子找到好人家。卖掉国企也类似此种情景,别想得太消极。”

  真的是我太消极了吗?门开得再大,也要加一把锁吧。即便“开放”如美国,不是也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来处理外资并购问题吗?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失败,不就是受到这个机构反对的吗?如果中国对自己的民族工业只是盲目地开放,而不进行保护,其结果有可能会导致国内叫得响的企业越来越少!

  在走上法庭的那一刻,徐延格并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诉讼最终让

肯德基取消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50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