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贫困群体有固定化趋势不利社会稳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11:46 中国网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贫困群体都具有什么样的群体特征,首先看收入构成,农村这块的收入构成非常明显的就是农村的收入比较单一,反过来看,城市群体贫困特点恰恰相反,来源是比较多元化的,有农业收入、工资收入、转移收入。相反非贫困群体的构成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们对这样的看法,为什么城市这块贫困的人反而更加多元?我们的解释就是这个地方可能和城市来源,工资性收入是不够的,所以他们不得不依赖更加多的收入来源获得收入,从人口学特征看,贫困群体用家庭抚养系数来看,抚养系数是未成年人对老年
人的负担指标。农村贫困家庭的抚养系数是比较高的,基本上是两个劳动力就需要抚养一个老年人或一个未成年人。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贫困家庭的抚养系数都高于非贫困家庭的抚养系数,所以这种压力是导致他们贫困的原因。可以看到一个特点,在城镇地区,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家庭的老年抚养系数差别不大,主要是儿童抚养系数,贫困家庭比较高。所以在城市地区,抚养下一代的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

  教育和健康,刚才李培林研究员和袁岳博士都介绍了,这都是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中也看出,教育对贫困家庭的压力特别大。实际上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费用和支付能力上。从学校和医疗机构的普及性来看,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的差异并不是很大。我们测量不同人群,他们居住的区域附近是不是有学校,是不是有

医院,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是差不多的。但在费用可以看出来,我们先看教育费用,从绝对支出来看,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要比非贫困家庭高。但从教育费用承担的比例来看,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要远大于非贫困家庭。我们从这个图可以看出,25%的贫困家庭教育支出超过了收入的50%,也就是说教育的支出是他们收入的一半以上。

  从健康医疗费用来看更加如此,在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既使是在绝对医疗的差异也是非常小的。可以想像,在医疗费用所占家庭比例,贫困家庭的负担要大多了。我们计算的结果,25%的农村贫困家庭一年的医疗支出超过了全年的收入。这些人要看病,只有动用积蓄或借贷,因为全年的收入是无法承担全年的医疗支出。

  在贫困地区中有80%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与前面的收入来源结果也是可以形成印证的。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生产活动的多样性。在城镇地区也很明显,失业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是相当明显的。城镇贫困家户18%是有失业者的,在非贫困家庭中只有7%。

  政府缓解贫困措施有两个,一个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一些必要的设施和服务。另外一个就是为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提供社会保障,给他们提供最底线的安全网。我们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基础设施方面,政府的措施很有成效。在水电、通车、医疗教育的稳定性方面,贫困和非贫困家庭差距不是很明显。相对而言,在社会保障问题上,从医疗保障来看,农村居民整个享有

医疗保险的程度是比较低的,平均10%左右,包括所有的医疗保障和商业保险。城镇地区要稍微好一些,但最需要保障的贫困群体,他们享有的保障比例也只有20%左右。与此类似的,包括事业下岗津贴,最低生活保障,也是有这样的问题,覆盖率也不是很高。所以这对于贫困群体来说,最低的底线安全社会安全网并没有起到帮助所有贫困群体的作用。

  与贫困相关的,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社会现象,它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我们看到贫困群体固定化的问题。也就是说,贫困群体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整个社会贫困群体长期固定在这样一群人中。我们从调查中也发现了这样的趋势,比如说我们看到群体贫困对自己生活未来改变的预期更低。贫困群体对子女就学的预期也比较低。预期自己的孩子读到大学水平的,在农村地区只有百分之十几。而当我们问到为什么会对孩子的预期比较低的时候,很多人都回答费用比较高,无力支付费用。教育费用居高不下,对于贫困群体来说,造成的负担是比较大的。最后从贫困群体的社会网络来看,无论在农村地区还是城镇地区,贫困人群交往圈子都比非贫困人群的交往圈子小得多,确实存在社会隔离问题,因为他们与社会交往比较少,会引起更多的问题,能够动用的社会资源更少,会带来贫困群体的固定化问题。

  贫困群体对社会问题的感知。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贫困群体对于社会各种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显著比非贫困群体高。比较集中的问题,他们感觉比较严重的问题,包括贫穷问题、贫困问题,贫富差距比较大,还有失业问题。在城镇地区,贫困群体与他们的直接关联的问题,比如说失业、交通问题、水电不足的问题,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判断比非贫困群体要严重。像干部腐败、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的问题,他们比非贫困群众感觉低一些。贫困群体感受到的是直接关系的近一些的问题,非贫困群体感受的是直接关系远一些的问题。

  收入结构与就业问题。农村贫困群体的就业活动特征是单一依赖于农业生产,因此可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民就业的多元化将是缓解农村贫困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问题,各级政府近年来为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所做的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贫困群体对基础设施的可及性仍有需改进之处,但与非贫困群体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可以预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今后的扶贫工作的直接作用可能会逐渐减弱,但仍能通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间接地推动扶贫工作。

  教育与健康。贫困人口常常表现出教育水平较低,健康较差的特征。但近年来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给贫困居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除了提供可及的基础设施以外,还要注重为他们提供公共服务,使他们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能够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这样才能使他们摆脱贫困的机会。

  社会保障与保险。当前社会保障工作存在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过低、针对性不够等诸多问题,最后的“社会安全网”无法起到底线保障,兜住所有的贫困人口的作用。

  贫困的固定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的贫困群体有“固定化”的趋势,这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政府及社会应努力为贫困群体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使贫困不致于成为某一个社会群体的固定特征,甚至一代代传递下去。

  对贫困群体态度与行为的调查研究。应该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心态和社会行为的形象,来提出一些措施进行解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