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移民工程开始之前国家确定明确的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18:26 央视《新闻调查》

  解说:对于农转非的移民来说,离开了土地就意味着必须自谋生计,没有工作就无法生存,而在搬迁的城市里,大量的下岗工人也在寻求就业,在三峡移民开始的阶段谁都无法回避这样的严峻现实:企业大量破产,基础设施重建困难重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百万移民所遭遇的是前所未有的生活变迁,搬迁的城市与乡村所面临的是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那么,要解决三峡移民工程这个世界级的难题,出路究竟在哪里?

  解说:在三峡移民工程开始之前,国家就确定了明确的目标。

  王鸿举(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老百姓的生活从现在的相对比较贫困到走向相对比较富裕,这是三峡移民当时我们对他们的承诺,就是搬得出 稳得住 逐步能致富。

  解说:那么这样的移民目标和承诺将如何实现?又将如何使百万移民安居乐业呢?今年,下岗的蒋志华夫妇又重新回到了原来他们工作过的车间。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2006年7月份我们感觉整个生产都完完全全全面恢复了。

  记者:多少钱一个月?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那个时候我能拿到一千多一点点。

  记者:你爱人呢?

  钟徐云(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七百多。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现在我们的工资收入在万州这个生活水平我们知足了,也就是说感到满意了。

  解说:2005年,破产的万州海康棉纺织厂被来自山东的如意集团收购重组,原厂近一半的下岗职工通过应聘又在这里干起了原来的工作。

  记者:你当时进入到如意集团的时候你觉得它会好吗?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吗?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很不错,因为他们一进驻的时候,当时第一是抓厂容厂貌,第二就是抓劳动纪律,它们大面积地投入生产,所以感觉很有希望。

  记者:你们知道为什么是由如意集团买下了你们过去的工厂吗?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当时是对口支援,招商引资进来的。

  解说:三峡移民工程首次采用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而对口支援就是实施这个方针的重要举措,除了国家直接的资金补偿外,对口支援为移民提供更多的是搬迁以后的援助和扶持。

  高金榜(国务院三峡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这个移民(方针)叫前期补偿 补助,后期扶持这种方式,移民在补偿补助的情况下可能搬到新的地方还有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就是靠大家的支持 政府的扶持了。

  解说:1992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号召全国各地对三峡库区展开对口支援的工作,随后又具体确定了全国21个省区市,10个大城市和50多个国家部委与库区的20个淹没区县建立直接的对口关系,实施直接的对口援助。

  记者:在1992年的时候当时中央也好 国务院也好是怎么想到用对口支援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解决库区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的?

  高金榜(国务院三峡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三峡工程的成败在移民,三峡工程的难点在移民,1992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国力还没有那么多,把移民一下都解决好,那么就得需要全社会来支持。

  解说:国务院虽然发出了对口支援库区的号召,也确定了对口支援关系的名单,但是并没有对各省市下达硬性的指标,那么,对口支援究竟是如何实施的?它给移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什么呢?

  解说:全国各个省市对库区的对口支援几乎渗透在整个三峡移民工程的各个环节,那么对口支援工作究竟是如何实施的?像蒋志华、黄佐翠那样的下岗工人和农村移民又是如何从对口支援当中受益的呢?让蒋志华夫妇重新就业的山东如意集团是全国纺织企业十强之一,在收购了原来的破产企业之后,山东如意集团又投资15.8亿元,在万州工业园区兴建三峡库区技术纺织基地,全部投产后将解决6000人的就业,不仅如此,企业还将优先录用移民和下岗工人。

  记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决定让你们在这儿进行投资?

  周萍(山东如意集团副总裁):我们双方进行了一些接触,感觉到万州比较需要这个项目,它产业空虚而且需要劳动密集型的一个企业。

  记者:你作为企业可能更多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对自己的企业发展有利,而不是说先替政府的角度去考虑库区需要这样一个企业,你们放在库区的话,你们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

  周萍(山东如意集团副总裁):一个是政策上的扶持。

  记者:比如说。

  周萍(山东如意集团副总裁):比如像今年我们已经产生的利息是1400多万,那么能够实现贴息是70%,这就是对我们来说实实在在产生的(好处)。

  解说:实施对口支援最主要的一种模式就是在库区引入投资合作项目。为此,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在库区投资的贷款、税收与电力优惠政策,并从三峡电网中提取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基金,今年这项基金从以往的每年5亿增加到10亿。另外库区地方政府和提供援助的省市也想方设法推动企业到库区进行投资。

  记者:在推动或者是引导更多的江苏企业到库区去投资的这个过程中政府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张九汉(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政府主要是一个号召和鼓励组织他们考察,鼓励他们到库区去,(政府)提供方便,提供一些贷款,因为库区的贷款还是比较紧张的,那么我们这边可以给它一些优惠的贷款。

  解说:一些对口支援省市还直接投资为库区创造投资环境,近两年来,上海市与重庆市北部新区集团在万州的工业园区,援助建立了万州移民就业基地,修建标准厂房6万多平方米,吸引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万州。曾经是企业破产重灾区的万州现在每年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5000人,不仅在万州,整个三峡库区通过对口支援引进了一大批知名企业集团, 2100多个投资项目,使库区的工业和第三产业高速发展,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还安置移民近3万人。

  解说: 2006年6月6日,三峡大坝三期工程挡水围堰成功爆破,高185米,长2.3公里的三峡大坝开始全线挡水运行。三个月之后的三峡工程又成功蓄水到156米水位,三峡大移民也就此走过了15年的风雨历程,到今年为止已经移民117万人。库区受淹的10座县城、两座城市也已经基本完成了整体搬迁,重建新城。在这15年的移民历程中,全国各个省市对三峡库区的对口支援业贯穿始终,并且渗透在城市搬迁的各个环节和百万移民的具体生活当中。

  记者:你现在一年下来能赚多少钱?

  望运全(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村村民):说句实在话两万多块钱是没问题。

  记者:现在反过头来看当年砍那六百棵柑桔树也不亏。

  望运全(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村村民):不亏,而且我们现在还是感谢县政府 镇政府他们眼亮,对我们地方发展很好,如果不发展的话这个地方还是穷。

  解说:望运全后靠搬迁以后,他的家门口就是新建成的秭归港码头和一条公路,2003年他开起了一家小酒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望运全(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村村民):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这个路现在可以通到重庆,滚装船公司有一百七十条船,所以还有全国各地的司机到我们这个地方(吃饭)。

  解说: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已完成了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设施的全面重建,并且它还是全国卫生城、全国园林县城,并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移民的人均年收入也达到了1992年的5倍,这一切变化当中都有对口支援的功劳。

  罗平烺(中共湖北省秭归县委书记):(新县城)建成之后当时有一个统计,大概国家给的各种补偿支持的资金占到50%多一点,还有40%多都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口帮扶和自己对内挖潜形成的。

  解说:在搬迁之前,库区的很多区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而在三峡两岸的三地峡谷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非常高,这就是他们的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落后,在从万州区到宜昌的主要库区范围内1992年以前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交通运输主要就靠水运,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也都相对落后,但是现在搬迁重建的新万州由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两座长江大桥和深水码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交通网,尤其是交通部援助兴建的万吨级深水码头已经成为三峡库区最大的枢纽港,辐射西南各省,年吞吐货物量高达700万吨,是从前的5倍多。

  记者:那以前水位低的时候这个任务完不成吗?

  刘琪华(重庆市万州港务集团红溪沟装卸公司经理):以前在水位低的时候这种工作量 这种运输量达不到。我们万州人都能够很自豪有这么一个优良的港口,对于万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起色。

  解说: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恰好碰到上海卢湾区政府向万州区的上海中学捐赠电脑和图书。上海中学原来是万州的第五中学,1998年学校被全部淹没,不得不整体搬迁。

  记者:这个学校以前在水底下咱们现在能看见吗?在什么地方大概。

  骆长安(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教师):这里过去的话。

  记者:这个桥,在桥的什么地方?

  骆长安(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教师):那边过来的一二三,第三个桥墩之下。

  记者:就在水底下?

  骆长安(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教师):就在水底下。

  记者:当时学校搬迁的时候你作为一个长期在学校里面的老师最担心的是什么问题?

  骆长安(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教师):最担心的应该是搬迁的资金问题,因为这个学校当时给我们移民资金只够推土用,也就是说我们学校这个地方以前是一个小山头,推土我们就花了五百多万。

  解说:当时作为对口支援省的上海市随即无偿援助300万,帮助学校修建了教学楼,随后又陆续援助了500多元万修建了运动场等设施。上海中学仅仅是上海对口支援的项目之一,十五年来上海共援助万州区2亿多元。

  记者:这笔钱卢湾区政府怎么筹集?

  王义顺(上海市卢湾区党工委副书记):这个钱每年区政府有一笔专门的费用,市委市政府对上海这样提出了要求,就是要对待对口支援单位,像对待上海区县一样对待。

  记者:如果按照自然而然地发展要达到现在这样的城市水平要需要多少年?

  方仁发(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区委副书记):至少可能还要十到二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么一个水平。

  解说:万州区移民陈世元搬迁以后土地面积虽然减少了,但是自从改种了柑橘以后收入却比以前翻了几翻。

  记者:你以前并没有种过这个橙子,你知道你一定能种好吗?

  陈世元(重庆市万州区高梁镇新殿村村民):但是我们的技术有保证,有北京汇源集团的技术 资金靠国家,技术各个其它方面的都是靠北京汇源集团,苗木都是汇源集团给的,农民只是出土地。

  解说:三峡库区素来盛产柑橘,北京汇源集团利用这个优势在万州、宜昌等几个地方投资了柑橘的深加工项目,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的果苗,并签了订购销合同,带动近两万名移民脱贫致富。目前三峡库区已经有一大批对口支援项目利用库区优势,形成了柑橘产业、榨菜产业、中药产业等库区一系列产业带,改变了很多移民传统的耕作模式。另外实施对口支援的模式还包括帮助库区培训人才,尤其是致富带头人。黄佐翠就曾经两次参加过由宁波无偿提供的技术培训,专门学习果树的种植和经营,经过两次培训,黄佐翠从一开始小面积地种植果树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500多亩的果园,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带动当年一同搬迁过来的移民和周围的村民们一起致富。

  记者:效益怎么样?

  黄佐翠(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居民):大户有十几户,小户有七八十户,一般情况下低一点的七八千块钱一年,大一点的两三万块钱。

  记者:你的收入能有多少?

  黄佐翠(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居民):今年主要是遇到天旱,如果不是天旱的话还是有五六十万,今年天旱只收入了十二三万的样子。

  记者:什么最重要 对你的成功。

  黄佐翠(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居民):最重要的还是到沿海去学习,到宁波去学习,从宁波回来在它们那边弄的品种回来,嫁接的这个品种,如果说我不到宁波去学习,如果说宁波那些领导对我们万州没有那么好的爱心,如果说不让我们无偿地去学习 花这么大的代价,我们私人哪儿有那么多钱去那边学习,肯定也没这个机会,也没发展这个前途的机会。

  解说:据统计,十五年来,对口支援工作共培训移民致富带头人2600多名。库区与援助省之间交流干部近500人次;有组织地劳务输出近13万人。另外,实施对口支援还有一个重要的模式就是安置外迁移民,从2000年开始,上海、江苏、浙江等12个省共安置外迁移民16万多人,而这些移民大部分都是农民,这使得库区人均土地减少的压力大大减轻。

  记者:这么多的人 这么多的地要面临搬家,那么如果没有外援的话自身能不能完成?

  王鸿举(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自身不可能,如果没有我们这个社会制度,如果没有来自国家各个部门和各个兄弟省市倾力相助是很难完成这样一个大工程的。

  解说:从1992年开始,对口支援工作在三峡移民搬迁的15年里,共为库区引进资金277亿多元,实施对口支援项目2110多个,库区的交通道路、港口码头、学校教育、卫生保健、邮电通信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得以改善,据统计整个三峡库区2005年的GDP和人均GDP都比1992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率都在17%左右,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三峡建设的15年也是三峡库区有史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阶段。

  解说:十五年来尽管对口支援在实施的过程中国家没有规定硬性的指标和任务,但是各个支援省市仍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建立了专门的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财政机制,通过各种模式对三峡库区展开长期的对口支援。

  记者:浙江省去对口支援重庆这是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但是响应也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心态的问题。那你们这么做的时候更多的是主动还是被动?

  王永明(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应该说是主动的,首先一个三峡库区确实是举世瞩目的,在世界上也是非常伟大的一个工程,像这样的一个大工程,我们作为沿海省完全应该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来承担一些责任;第二个 三峡库区的建成以后长江三峡对华东地区输出了大量的电力,对我们那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支援。

  记者:你们是受益者。

  王永明(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受益者;第三个 通过支援以后拓展我们自己的发展空间,浙江省地少人多,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空间也有限,发展的空间也有限 市场也有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口支援以后也给我们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张九汉(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我总觉得三峡工程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也是民族的一个工程,民族精神的一个工程。

  记者:在接受对口支援,不管是资金 设备 人力 物力方面这些援助的时候,你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方仁发(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区委副书记):这个工程是全国的,站在对口支援省市的角度它是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对口支援的,我们受援地区也是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个号召,我们应该做奉献 做牺牲的。

  记者串场: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库区被淹没的20个区县,承担了巨大的损失,百万移民他们做出巨大的牺牲。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当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可以看到沿长江两岸,出现了很多建设起来的新的城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之下,对他们来说获得了要比以往快速很多的发展机会,同时绝大多数移民也已经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但是,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一项移民工程,我们始终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移民的生活今天是不是还有困难。另外,作为一个搬迁的城市来说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日后是否仍然需要外援?

  解说:当年和蒋志华夫妇一起下岗的同事有2800多人,虽然有一半人已经在重新开工的老厂里就业,但是还有1400多人没有回来上班,蒋志华带着我们去找他的一位同事,他的妻子当时没有被如意集团聘用。

  陈学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因为她岁数大了就没要。

  记者:那没要的话 她自己得找出路,她找的什么出路?

  陈学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找是找了的,有些企业她干不了,因为她岁数45岁了 真不好找,找得到就尽量找,找不到也没办法了。

  解说:55岁的向恒新原来在秭归罐头厂烧锅炉,工厂搬迁破产后就下岗了,后来工厂被武汉的一家企业收购,夫妇两个现在都在这里烧锅炉。

  记者:那你现在的生活水平跟在没搬家以前的生活水平相比你自己觉得有改善吗?

  向恒新(湖北省秭归县帝元食品罐头公司工人):没有。

  记者:能持平吗?稍微有点。

  向恒新(湖北省秭归县帝元食品罐头公司工人):还有点低。

  记者:平时做饭用什么做饭?我看这有煤气还有蜂窝煤。

  王先英(湖北省秭归县帝元食品罐头公司工人):我们都是买点炭,我这一坛子煤气用两年。

  记者:用两年啊,那你就是用这个做饭?

  王先英(湖北省秭归县帝元食品罐头公司工人):用这个。

  解说:现在虽然有了工作,但是因为搬迁时借钱买房子,又要供儿子上大学,家里已经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而且女儿也下岗了。都已经50多岁的老两口最近又担心这份工作也保不住。

  记者:那你现在能看出来自己能留在企业里继续干的可能性有多大?

  向恒新(湖北省秭归县帝元食品罐头公司工人):不大了,我听到有人在说老板不用了 准备开掉我。

  记者:那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向恒新(湖北省秭归县帝元食品罐头公司工人):有什么打算,他让我做一天就做一天,不让我做就算了,有什么打算呢。

  解说:据国务院三峡办的统计,目前三峡库区仍然还有近50万人处于下岗和待业状态,2005年库区的失业率是12.8%,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记者:2009年三峡工程结束,您觉得再往后当三峡工程全部结束之后还需要对口支援吗?

  王鸿举(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还需要,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还远在全国甚至重庆的平均水平以下,现在还有如此之高的失业率,还有很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搬得出稳得住 逐步能致富,要逐步能致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高金榜(国务院三峡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什么时候库区移民安稳了或者稍微有点富裕,这时候(对口支援)可能就停止了,我估计这个时间也得十年。

  记者串场:在采访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在三峡库区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的移民老百姓,他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三峡工程是全国的三峡工程,他们所做出的一切都是为全国人民所做出的牺牲,也许的确就是向他们所说的那样,他们在心里并没有期望有朝一日他们会得到回报,但是作为我们,三峡工程的受益者来说,我们是否应当在心里始终记着他们为我们做出的这一切呢?

  总制片人:梁建增

  制片人:张洁

  编导:白云升

  摄像:王忠新 金光宇

  录音:呼和

  助编:闵昌富

  非线编辑:刘涛

  解说:古兵

  责编:郑刚 王琦冰

  合成:吕钢

  策划主管:赵华

  执行制片人:王猛 胡劲草

  播出主管:孙金岭 郑曼茜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被采访人:

  蒋志华 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

  钟徐云 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

  方仁发 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区委副书记

  罗平烺 中共湖北省秭归县委书记

  望运全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村村民

  黄佐翠 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居民

  刘琪华 重庆市万州港务集团红溪沟装卸公司 经理

  王鸿举 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高金榜 国务院三峡办党组副书记 副主任

  周 萍 山东如意集团副总裁

  张九汉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陈世元 重庆市万州区高梁镇新殿村村民

  骆长安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教师

  王义顺 上海市卢湾区党工委副书记

  王永明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向恒新 湖北省秭归县帝元食品罐头公司工人

  王先英 湖北省秭归县帝元食品罐头公司工人

  陈学明 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46,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