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大片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8:23 新民周刊

  大片之路

  张伟平把一张《霍元甲》的MV塞给老搭档:“小伙子的古装扮相多酷!”突如其来的“恶搞”害得老谋子脑袋懵的一声:“周杰伦会演戏吗?”张伟平振振有辞:“你是艺术家,我是观众。投资人要的就是人气指数!”

  撰稿/张 静 (记者)

  万人攻城,踏平千盆菊花,这是《满城尽带黄 金甲》的重头戏,没想到周杰伦的疯狂Fans竟在该片全球首映式上重演了这一幕。制片人张伟平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得意无比:“杰伦是我一手推荐的。我跟艺谋做了这么多年的电影,一看他用《雷雨》的本子,演员都是挑纯演技派,就知道他又奔艺术片的老路去了。”必须得加点商业元素。

  玩票

  当今中国电影市场,张伟平的新画面,王中军的华谊兄弟,董平的保利华亿堪称三足鼎立,而张伟平只运作“张艺谋”一个品牌。

  《有话好好说》是张伟平第一次在中国电影史上亮相。那时电影人囊中羞涩,出国不易。这位主业为房地产和航空食品的“金主”脑袋一热:“算了,艺谋的电影。”带着姜文、李保田、瞿颖十几人浩浩荡荡飞到威尼斯,包了一层五星级酒店。第二天要放片了:嚯!没带拷贝。

  “我当时根本不懂电影,800万就把发行权卖了,董平一转手把票房做成了4600万,我赔了1000多万。”

  1996年,2600万可以启动两个房地产项目。张伟平把项目停了投电影,自言只是为了支持朋友,打算玩一把就撤,没想到骑虎难下。

  “那是艺谋最背的时候。不只是跟巩俐分手,拍的电影还特别不招人待见,其他合作也没跟上,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二次创业,让国外第一次看到张艺谋离开谁都行。”

  刚开始二张主要跟好莱坞的文艺院线打交道,《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在国际上打响了“张艺谋品牌”,为日后运作《英雄》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第五代导演令人毁誉参半的影路历程:先以文艺片扬名立万,然后集体向商业片叛逃。

  转型

  谁也无法确切得知张伟平对张艺谋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他经常跟张艺谋说一个数字:把张艺谋从前所有的文艺片在全世界的票房通通加在一起,包括投入2000万宣传的《千里走单骑》和没有在国内发行的《活着》,还不如《英雄》的三分之一。

  虽然《英雄》宣告了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到来,但历数10年来张伟平投资的张艺谋电影,仍以文艺片居多。

  2003年是一个分水岭。那年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电影人的面前: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从1997年的293亿人次降到6亿人次。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电影人的努力。近年来主旋律电影显然向好莱坞致敬,从叙事方式、视听结构,到场面造型、细节设计无一不学,但市场回报显示似乎并没把准观众的脉。

  文艺片的追求与坚守同样无可厚非。一位电影学院的学生很委屈:“我们面对的是一帮不知大师的名字、不知缓慢移动的电影长镜头深刻寓意的观众。”

  唯一的问题是:电影是给观众拍的还是给专家拍的。如果是拍给50年后的观众看,当下何必去捧场?

  张伟平也有这个“毛病”:在戛纳看侯孝贤的片子睡着了。在他眼中,台湾从来不缺大师,乡土却最终失去了青年,因为和他们的生活无关。

  “艺谋的艺术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让他拍商业片,从他内心而言是极不情愿的,《满城尽带黄 金甲》里可以看到艺谋以前很多文艺片的影子,但是市场很残酷。在《英雄》之前,国内票房基本上是国外大片横冲直撞。我们跟好莱坞打了那么长时间的交道,情知没法抗衡了,必须与时俱进。”

  “二张”赶上了“最幸福的时光”。几十年来对好莱坞敬而远之的华尔街突然醉心起大银幕上的悲欢离合,又因为《卧虎藏龙》创下外语片北美票房过亿的纪录,制片方之一港商江志强赢得海外热钱的青睐,得以融资3000万美元复制同类题材。

  非常营销

  “《英雄》第一次让国人知道了什么是电影营销。”张伟平说。

  我国传统的电影生产方式是国家出钱、制片厂出力,产销严重脱节。投资两亿多的《英雄》则是先定选题、演员,再找银行投资、保险公司担保。

  有学者指出这是一种“美国化的融资方式”,融资的革命给中国电影人带来了一个金融领域特有的概念: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张伟平的理念是:“电影一定要把它做成全民运动,给观众提供一个强烈的信息,给他一个参与的机会,你的影片才会有机会。”2002年《英雄》耗资千万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首映礼,这种国内电影史无前例的宣传方式传递出来的微妙意味与200名“秦军将士”分列主席台两侧齐呼“大风”的气势,确有令人目瞪口呆的效果。最险的一招是音像版权拍出1780万天价,比原来的纪录高出100多倍。“当时在中国大饭店聚集了100多家中外媒体,如果流拍这部电影就彻底完了。我也是逼出来的急智。《卧虎藏龙》国内票房才1400万,《英雄》如果没有后来烧的那几把火,也不会引起什么高度关注。”

  在《满城尽带黄 金甲》的宣传中,张伟平吸取了《英雄》提前一个月太仓促的教训,一反包捂盖,从选角、八卦、拍摄到剧照,主动向媒体提供,保证话题不断。即便一个普通的新闻发布会也要挖空心思,不惜拿老谋子与巩俐的感情纠葛说事,特地请来嘴上功夫了得的郭德刚活跃气氛。

  4月16日北京遭遇了一场20年来罕见的沙尘暴,一条短信不胫而走:“著名导演张艺谋携近1亿元人民币,远赴蒙古国购进200万吨黄土,回国途中由飞机沿途抛洒,此举是为第二天宣传其即将在年底上映的新片《满城尽带黄 金甲》。”

  “艺谋当时还很不高兴,我一听就乐了:这是好事,老百姓都把它编成段子了,证明我们初期的宣传大功告成。这场‘雨’算是下透了。”

  重回影院

  据张伟平透露的数字,全国新建成的影院不下30家,这背后是中国电影票房三年内完成了从10亿、15亿到20亿的3级跳。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国内电影票房将超过26亿元,这一速度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

  《英雄》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2.5亿的票房奇迹。《满城尽带黄 金甲》首周末票房近亿,实收9600万,轻松打破了《英雄》当年5300万的同期票房。

  张伟平认为:“大片最大的贡献是把观众重新请进了电影院。”

  2001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地做了这么一个报道:《中国电影,还能将观众请回影院吗》。电影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复苏后燃起过短暂的火苗,日益丰富的娱乐方式却如龙卷风袭来。1998年,中国有1万多家放映单位,2001年只剩下3000多家,电影院纷纷改弦更张。谁也没想到《英雄》突然火了。

  在北京首映的那个雪夜,张伟平特地赶去长安街上的老首都影院。“我很惊讶,二楼放映厅刚从夜总会改回来,彩球还没来得及取下来。原来的椅子都拆了,临时搬来医院里面的那种大长椅,我就是坐在那上面看完了电影。”

  媚外

  自从《英雄》步上《卧虎藏龙》后尘,第五代三大导演5部大片就没能脱离武侠电影的窠臼,标配离不开叶锦添的服饰、谭盾的音乐和程小东的武术指导。王朔在接受孙甘露采访时不无揶揄:“好像天阴太阳忽然出来了,大家一起指着一帮古代人喊:这是电影!”

  张艺谋不久前坦言:“拍这种古装大片,纯粹是为市场拍,尤其是海外市场。”张伟平表示确实如此:“我们拍文艺片在好莱坞是小儿科,拍惊悚片还是小儿科,海外市场和片商就吃古装片这口。”

  无论是《英雄》、《十面埋伏》,还是《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 金甲》,这些投资数亿元的国产大片都无一例外极为重视国际市场发行。北京保利博纳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冬认为:“中国的电影业正在凭借其日益国际化的商业电影走向全面的复兴。”

  这恐怕也是大片最受人诟病之处。王朔一针见血:“要说中国电影媚外,从来没这么媚过。过去说这些人拍电影是为了电影节,但电影节也是要求你多样化。”

  但张伟平不以为然:“你可以做阿Q不进好莱坞,我不能这么干。一部大片要收回投资,它的全球票房就应该达到影片成本的3倍。没有欧美市场的支持,谁敢搞3.6亿的投资,投资人要血本无归的。”

  正如一位传媒学者所言:“如果把《英雄》放在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这样一个宏观的全球化语境中,则《英雄》只如滚滚红尘中的一粒尘土,个体微弱的意志根本无法改变巨大历史潮流的走向。从这个角度看,绝不是张艺谋或其他任何人想把《英雄》拍成什么样就能拍成什么样的。”

  恶搞

  网络对于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大片从来都不会吝啬各种贬义词汇,人们似乎对负面有了某种期待,每一部大片都在民众的狂欢中被玩到残。《满城尽带黄 金甲》全国公映的第二天,各大论坛还出现了这样一条帖子:《号召万人大签名共同抵制〈黄 金甲〉》。

  《USA Today》的报道认为张艺谋的不幸就在于犯了许多学院派导演‘多就是好’的毛病。“影片的视觉效果盖过了剧情,它最终不过是一出华丽的肥皂剧。”

  “最起码先被一个故事感动。”这原本是商业片的优势,如今被用来拷问中国大片自身。人们有理由质疑:大片不能像“脑 白 金”广告一样忽悠观众。但张伟平自有他的硬道理——票房。“大部分中国观众看电影是为了看热闹,而且它必须是在电视上得不到满足的视觉、心灵的震撼。”

  似乎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在中国做电影,来自各方面不确定因素太多了。“电影市场烧杀抢掠无处不在”,横店集团影视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海将矛头指向比盗版更具杀伤力的网盗。电影人不得不将正版音像制品与电影同步发行,以挽回损失,但《无间道》的教训证明这不亚于自毁长城。

  DVD挤压电影生存空间已经是个世界趋势。张伟平认为电影要想在夹缝中生存下去,就必须给观众一个去影院的理由,提供电视所提供不了的视觉和心灵震撼。“说实话,《疯狂的石头》我也很喜欢,但这类没有大场面、以故事取胜的小成本制作,买张碟在家看就行了。”

  事实上张艺谋将艺术与商业混纺在一起的努力观众不是不领情。有帖子云:“当鲜血被迅速冲刷覆盖后,漫天的烟花、太平的颂歌,已经隐喻得如此明白。”只可惜二者结合得太着痕迹,以至于这两天国外媒体与洪晃、王晓峰等一干文化人无不拿“乳沟盛宴”说事。

  商业化决不是给蒙娜丽莎画上两撇小胡子那么简单,除非导演刻意想追求达达主义的滑稽。既走出了厨房,又不能立登大雅之堂,这恐怕是第五代导演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他们并不曾像李安一样在美国花10年时间学习好莱坞的剧本结构和操作模式。

  权谋?

  没有证据表明张伟平动用了哪些非市场资源,但他们确实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莫大支持。《十面埋伏》的首映庆典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出现在张艺谋的身边。

  近日一封发到各大媒体的匿名电子邮件让批评的声音变得复杂起来。“《黄 金甲》制片人张伟平与数字院线签了独家协议,要求放映《满城尽带黄 金甲》的65天里不能放映其他影片。这是在做野兽派营销,掠夺性地销售电影。”

  这种谴责以前也有。《十面埋伏》全国同步公映,从2004年7月16日0点一直到8月6日,暑期档的黄 金时段里不再有一部新片上映。一时众说纷纭。有媒体说这是有关部门贯彻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有媒体说这是行“扶植国产大片”之名。

  为什么新画面抗批能力最强?新影联的高军有一个解释:“因为张伟平的朋友圈同样很强大。”张伟平大笑声称:“我这个人言必信、行必果,从不交虚头巴脑的朋友。”新画面只有12个人,资源都在外围储备。

  2004年国产片产量是157部,但最终在影院上映包括只上了一天就下片的电影只有47部,进口片和商业大片占到票房90%以上。2006年中国共生产260多部电影,只有60部有机会进入影院。圈内人批评大制作把资金都吸走。

  张伟平反驳说:“这是恶意中伤,谁能提供我跟数字院线签订的合同?投资几百万元的电影院是经营实体,也要生存。连水电在内放映一场电影的成本是500块钱,就两对搞对象的坐在那里能收回投资吗?人家当然愿意放映大片。”

  但是如果影院里只剩下大片,谁都承认那是对中国电影最大的放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