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小成本也疯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8:23 新民周刊

  小成本,也疯狂

  投资300万,赚回2200万票房,让电影莫名其妙地成了暴利行业,除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牛气冲天、不断上扬的股市,还有什么比这更疯狂的事情?

  撰稿/陈 冰(记者)

  毫无疑问,《疯狂的石头》是今年最疯狂的一部电影。

  之前寂寂无名的导演宁浩,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毫无征兆地放了一颗大卫星,却在无意中敲开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条罅隙,也许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小成本制作类型的电影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尽管2005年中国出产了253部电影,其中80%是成本在800万之下的中低成本制作,它们仅占到全年票房的20%。

  “穷爸爸”

  《疯狂的石头》让发行公司大赚特赚了一笔,宁浩仍然扮演着“穷爸爸”的角色。原因很简单:他用包单的方式接拍了这部电影——制作费是固定的,剧组自己控制开支,有剩下的是自己赚的,超支了自己想办法填上,影片上映后,不管多卖座,导演一个子儿也拿不到。

  虽然这次拍摄宁浩没有再欠剧组成员的钱,但他还是把自己的导演酬金扔进了制作,因为最终拍片超支了。

  《疯狂的石头》是宁浩至今做过的投资最大的电影,在此之前,他拍过《香火》和《绿草地》两部电影。《香火》是一部DV电影,《绿草地》开拍之前投资就遇到问题,宁浩将自己的10万元家底全部拿出,和制片人的10万一起拼凑出一个寒酸的剧组。

  “穷爸爸”的两部电影倒都不“寒碜”。《香火》(2003)获得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之后又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DV竞赛单元金奖。《绿草地》入选2004年柏林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不但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区最受欢迎奖,还进入德法两国的艺术院线。

  在《疯狂的石头》之前,宁浩钟爱的电影甚至不能解决他的生计问题。他只能靠拍些MTV“补贴家用”。那时,他跟朋友一起在街上溜达,朋友看他很久没有新衣服穿,于是建议他买一件,他说,不能买,钱是用来拍电影的。朋友见他营养不良,建议他吃点好的。他说,不能吃,钱是用来拍电影的。日子久了,朋友看不下去了,看不下去的表现是,朋友哭了,边哭边说:咱该吃吃,该穿穿,钱会筹到的。

  没钱,似乎已经成了宁浩新片遭遇的一个常态问题。即使是《疯狂的石头》,也不例外。

  2006年4月底,宁浩基本完成了《疯狂的石头》的后期制作,影片耗时一年整。然后,他迎来自己电影生涯中最绝望的时刻。

  剪接师在工作完成之后离开了,剩下宁浩一个人在机房。后期的费用已经花完,所有的事情只能自己来,“刻一张盘得我去刻,送个文件也要自己送,累心累身,压力特别大,整夜失眠。那时真的是觉得绝望”。

  宁浩觉得异常疲惫,与之相伴的,还有一种内在矛盾撕裂着他。“我还无法扔掉MTV,这让我非常讨厌。从拍《香火》开始,当电影做得越专业,盘子越大,就越没有精力去照顾其他的事情,但是生活逼得我又不得不照顾。我得思考我要花多少精力放在电影上,花多少精力放在MTV上去挣钱,我无法专心地去从事电影,我很分裂。”

  宁浩说自己眼下仍然处在养家糊口的阶段。“其实很多年轻导演都只能靠拍广告这些电影之外的事养活自己。是否能有相关的协会或机构,给这些人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让我们对做电影能有一份信心?”

  “富爸爸”

  没有明星,没有高额的成本,没有著名的导演,面对《疯狂的石头》这样的“三无”影片,发行方中影华纳曾经并无多大信心。

  对于这类低成本影片,往往采用发行成本相对比较低廉的数字院线发行。但是当《疯狂的石头》决定要发行的时候,数字院线已经没有档期了。中影华纳横店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海诚说,“我们欣赏这样一个好看的、智慧的故事,想把这部影片奉献给广大的观众,但又没有数字院线这样相对比较低成本的院线支持,那我们就要做拷贝,而拷贝的投放是需要勇气的,所谓勇气就是我们要拿出相当于这部影片制片成本将近50%甚至还要多的钱去做发行,所以从当时的决策层面上讲大家有信心,但是风险更大。”

  5月看片会后院线反响热烈,拷贝制作量从原计划的30个增加到100个。按每个拷贝8000元制作费计算,发行商为此多投入56万元的发行成本。

  到了6月底7月初,真正陆续在国内影院安排放映计划时,院线又变得保守了。国内大部分多厅大影院都只在非黄 金时段安排最小的放映厅,公映首日大多只安排了不超过3场放映,票价多数定在二线国产影片的三四十元标准上。

  几天放映下来,情况发生大变化。在有限的放映场次里,上座率非常高,爆满情况在各地频频出现。媒体记者的赞誉之辞更是蜂拥而至。在不足一周的时间里,“石头”取得了200万元的全国票房,为当周冠军。

  上映一周后,“石头”享受到“好莱坞大片待遇”。7月8日、9日的周末,北京的各大影院普遍安排了每天10-20场放映,广州几家大影院把“石头”的票价提高到60元,在深圳甚至有影院把票价提到75元。“石头”的全国总票房在上一周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再次蝉联周冠军。

  靠观众传出的好口碑,《疯狂的石头》一共在国内持续上映了3个月,并且创造出2200万的票房奇迹。靠发行《疯狂的石头》赚了钱的中华横公司也有了“表示”:他们奖励了宁浩10万元。拿到钱的宁浩有点开心:“挺意外的,有总比没有强。买一辆赛车?能买一辆自行车吧。‘BMW’的那种,哈哈。”

  类型片的运气

  12月3日,久未露面的宁浩出现在央视二套《商务时间》的节目录制现场。与他一起出现的还有《鸡犬不宁》的导演陈大明、香港导演王晶以及一批电影界制片、发行中的著名操盘手。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疯狂的石头》之所以成功,除了故事好,运气也很重要。《疯狂的石头》上映的时候恰逢国产电影月档期,本来是放映淡季,却因祸得福,基本上没遇到什么对手就大热胜出。而号称石头第二的解压电影《鸡犬不宁》虽有“石头”的品质,却没有“石头”的运气,档期中前有《迈阿密风云》,后有《墨攻》。迄今为止,票房只有《疯狂的石头》的四分之一,也就是500多万元(其实这个票房在今年上映的中低成本的国产影片中已经相当抢眼)。

  “也许这个月上映大卖,3个月前上映就大败,没有一部电影在任何时期都是好电影。”香港金牌导演王晶对档期的强调,恰恰应验在《疯狂的石头》和《鸡犬不宁》这两部深受好评的小成本电影上。

  其实《鸡犬不宁》的导演陈大明觉得自己挺委屈的。明明在《疯狂的石头》之前拍摄这部电影,却因为档期问题让《石头》占尽先机。发行公司推出的营销方案是“继疯狂石头本年度第二块石头解压”,陈大明一百个不乐意,“我跟它完全不是同类型的电影”。

  但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做不了大手笔的宣传发行,只能通过第一批观众的效应把口碑传出去,吸引更多的人进来。在当时,借助《石头》的声名成了一种必然选择。就像《石头》营销的时候,打出了媲美冯小刚的冯氏幽默电影。“借力打力”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在发行方看来都不失为一种省时省钱的好方法。

  长久以来,恐怖片、爱情喜剧、科幻片、惊悚片、黑色幽默、警匪片、灾难片,这些美国电影工业成熟的类型片模式并没有在国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自打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使中国武侠片脱胎换骨以后,中国内地市场最成功的类型片是以《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等为代表的“中国式大片”。

  导演陈大明表示,在美国,不同类型的电影已经培养了各自稳定的观众群体,类型片在规定了不同的主题之后,观众通过这个“标签”可以确保获得预期的观影感受。但在国内,由于根本没有类型片和相应的观众群体划分,所以许多影片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更多只是宣传的噱头,观众和发行方都在“撞大运”。

  “美国大部分受欢迎的电影都是讲述小人物的,这是最主流的,但在国内这种反映普通人情感的影片反而成了非主流。”陈大明认为国内电影产业一个很大的弊病是人们对于商业电影的理解有问题,“不是只有那些史诗类的大片才是商业的,在国内影院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大片侵占了太多资源,实际上掠夺了其他影片的生存空间。”

  正如宁浩指出的,“良性的电影市场,大中小成本的电影都需要。这就如同一个城市不可能只有大饭店一样,人们也需要街头大排档!”陈大明也认为“现在最重要也是基本的是要鼓励题材的多样化,除了贾樟柯的影片和中国大片,我们应该有一些雅俗共赏走中间路线的影片”。

  有人统计,《石头》一场带给观众的笑声达到了60次。观众的笑声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他们已经厌倦了“中国式大片”,也疲惫了“那些很少在中国上映却受到西方电影节和发行公司偏爱的艺术片”,他们喜欢“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电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