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周末2007新年特刊专题 > 正文

面孔2006·人物之尚福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11:15 南方周末

 

  面孔2006·人物

  □本报记者 马 韬

  在中国,做证监会主席一定要有耐心,因为讽刺和批评经常会加在头上。

  尚福林也不例外,他很可能是得到批评最多的部级干部,他的前任也曾有过这种经历——这在中国官场极为罕见。

  证监会主席一职,历来有“火山口”一说。

  在过去四年里,中国股指既有跌破千点的黑暗,也有屡创新高的辉煌;而尚福林的名字,在这跌跌涨涨中,潮落潮起。

  股民对其称谓从“福临股市”到“上幅零”(上涨幅度为零)再回到“福临”,走过了一个轮回。

  股改的创举

  已经没有异议:让中国股市重新焕发青春的就是股权分置改革。然而在推行股改之时,意见并不统一,市场反应也悲观异常。

  2005年“五一”长假后,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开启,四家试点公司的股改方案公布。节后第一个交易日(5月9日),上证综指跌30点,市场认为国有股减持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重新启动。

  当时的说法是:不搞全流通,中国资本市场是等死;搞全流通,是找死。

  随后,股指单边下行,于2005年6月6日盘中跌破千点,创下八年的新低。

  在没有提及国有股减持之前,中国股市的各方参与者深知,股权分置必须解决,但却是一个积累十几年无法求解的死命题。

  1999年,证监会曾做过试点,但没有取得成功。2001年6月实质性启动“国有股市价减持”之后,中国股市一头栽进了“漫漫熊途”,即使后来,终止减持也没能挽回中国股市一跌不回头的决绝。股改启动之时,市场认为是“

怪兽”又来了。

  “尚主席说,比他预想的跌得要少。”李振宁回忆尚福林对那天走势的评价。

  李振宁是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全流通研究小组三个成员之一,从2003年初开始,成为尚福林主席的高参之一,也正是这个小组,设计了目前的股改方案。

  这个协助尚福林解决了中国股市最大问题的另外两个小组成员是原证监会规划委主任李青原和现规划委委员波涛。

  “选在长假前公布股改试点启动的消息,就是为了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让各方都能深刻认识到这次股改与以往减持的不同之处,同时,也做了最坏的思想准备。”李振宁说。

  这次股改的思路是,非流通股东支付对价给流通股股东,以“购买”未来的流通权。非流通股东支付的成本大约为10送3股(或其他支付方式的等值对价),以这种对价计算,流

  通股东得到的实际收益就是:在不改变每股投资价值的前提下,持股的成本下降了23%。

  经过半年时间煎熬,市场逐渐发现,这是一个送钱的改革,于2005年年中启动的改革,终于在2006年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截至2006年12月初,股改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上市公司总数量的九成,未股改公司的市值仅占总市值的不到4%。

  伴随着2006年12月14日上海综合指数创出2250点新高,并刷新了五年前的2245点历史纪录之后,中国股市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股权分置的痼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根除。

  低调尚福林

  尚福林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后第一次接受采访是在2003年的3月5日,正值“两会”。

  《中国证券报》记者浩民用《低调》为标题发了一篇特写。

  浩民与同事刘国芳采访尚福林时,周围记者都没有过来“凑热闹”,因为没有人“认出”他。

  此前,他任职中国农业银行行长时,就以“低调”著称。低调似乎是尚福林的标签,同时也造成外界对他的误解。

  股改之前,各方人士均批评尚福林“无为”。

  “我们真的很担心,怕决策层受到这种评论的影响。”李振宁建议他出来讲个话,高调一点,但尚一笑了之。

  2004年底时,尚福林离任的传闻开始增多。

  实际上,2002年底尚福林任证监会主席没多久,就已开始着手重振资本市场的战略部署,只不过当时的市场神经已脆弱到极点,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来暴跌,很多工作只能悄悄进行。

  2003年2月,在尚福林的组织下,证监会成立了一个小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白皮书研究小组,身为市场人士的李振宁,亦为此小组一员。

  “当时对资本市场的定位仍停留在为国企解困、融资的低级阶段,(我们)急需改变决策层对资本市场的定位。白皮书出来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并于2004年2月出台了‘国九条’。中国股市建立十几年后,终于从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待资本市场了。”李振宁说,“有了这一定位,才为以后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打下了基础。”

  此前,中国证监会并不是强势机构,仅国有股流通问题,国资委、财政部等强势部门都有发言权。

  李振宁是在2003年1月,由李青原引荐给尚福林的。李振宁参与过中国农村改革及价格双轨制改革。

  “他是很务实的人,很注意倾听,而且很尊重市场的观点。”而这和以往不同。据李振宁回忆,在做最终决策前,征求了不知道多少次基金、券商、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意见,并悄悄派人在基层调查,听取中小投资者的意见。

  “他不仅重视学者的观点,也重视网络中的意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说。刘纪鹏在股改开始前后,曾多次因股市问题,向国家领导人及尚福林当面提交建议。

  “2005年5月9日发表在《中国证券报》头版的《历史的转折 可贵的实践》特约评论员文章,就是我执笔,尚主席定稿的,这种方式还使用了很多次。”李振宁说。

  碍于位置敏感,尚福林并不适合主动出来解释问题,很多观点都是通过李振宁及李青原等人士来表达。“他是做得多,讲得少而已,市场就误认为是无为了;他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非常坚定。”

  “在股改推行后,有反对意见出现,但尚主席一改以往的低调,驳斥这种言论,在困境中回应海归派的反对意见,认为简单地套用西方市场的规则并不适用于中国,同时也认真地做解释工作,为股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做支持。”

  刘纪鹏则观察到当“战斗”打响之后,尚福林主动站在一线的情景,“尚主席在这件事情上面临巨大的人生挑战;换一个角度,他也是幸运的,这是少有的战斗机会,军人的精神是要在战斗中体现的。”

  “精心策划,果断行动”——李青原如此评论尚福林,“市场已经给出最好的评价了。”

  一步一个脚印

  四年来,尚福林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说这话时,正是行情最悲观的时候,此话一出,让已经“适应”了他“无为”的市场人士颇感意外,一时间出现了多种调侃这句话的版本。

  当“这一箭”射出了中国资本市场新天地的时候,对这句话的褒奖之词日盛,相同的事实,时隔一年多时间,评价却有了天壤之别。

  事后看,尚福林的军人出身,成了他面对压力仍敢“强硬”推行改革的最好注解。

  “飞来的尚福林”,即是1993年朱镕基给予他的称号,以夸奖他在处理“三角债”时表现出的铁腕和效率。

  今年55岁的尚福林,18岁参军,有三年军人生涯;21岁转业后任人民银行北京一分理处的业务员,27岁考入北京财贸学院,专修金融,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银行,用18年时间,从副处长到处长,副司长、司长再到行长助理和副行长,没落下一个台阶。

  在李振宁看来,正是这一完整的金融履历,让尚福林能以最现实的方式解决中国特有的问题。

  从重整到再造

  几年前,股指在2200点高位时,外界一致认为泡沫严重,而目前,没有研究机构认为泡沫严重。

  上海聚源数据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计算,得出中国股市目前的位置仅相当于2001年时的1400点左右;东方证券研究所计算目前中国股市的市盈率为22倍左右(去除亏损股),这在中国股市历史上,属于低值;

  2006年6月,暂时关闭一年多的融资大门再次打开,仅半年时间,市场融资总额已超过1630亿。

  更大的不同是,半年内,融资额超过百亿的超级大盘股一个接一个出现,但指数却稳步走高,在此前,发行一个融资额几十亿的大盘股,指数就要跌一个跟头。

  市场的融资恐慌似乎一扫而空——从市场行情和市场融资功能两个角度来看,股市在这半年时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而在以往,这是不能兼得的。

  令刘纪鹏感到心痛的“因对中国股市采用休克疗法导致自己的孩子不能在自己的市场上市”的超级大盘股,正一个个步上“回家”路途,一度认为对接困难的A股和H股市场,也通过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大型IPO后,成功对接。

  缺少金融衍生品的中国股市,一年来已经出现了权证、分离交易可转债等创新品种,而最重要的金融衍生品之一的股指期货也将于明年出现,中国股市只能做多的弊端将改变,通过股指期货做空的功能,市场风险的对冲机制即将建立。

  在得知尚福林成为本报年度人物候选人后,李青原表示:“我很为他高兴。”

  这位最年轻的中国证监会主席,用了一年多时间,解决了积累15年的问题,并且,在并不被注意的情况下,刷新了中国证监会主席任职的时间,截至目前,其任期已达48个月:此前的证监会主席,平均任期为30.5个月,周小川任期最长,也仅为34个月。

  他的任期之长,也再造了中国证监会主席“火山口”上坐不稳的印象,而中国股市,也在他默默耕耘后得到了改造。

  12月中旬开始,黄金十年的说法不胫而走。中国股市似乎可以和

中国经济齐飞了。

  而四年前尚福林履职时,中国股市千疮百孔,没有人能预想到会有今天的场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面孔2006·人物之周瑞金

  面孔2006·人物之台湾“倒扁”三剑客

  医生陈晓兰10年打假路

  胡戈:“欢乐英雄”这一年

  韩寒80后网络英雄

  易中天:给历史以人的体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