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80后作家很快就人老珠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2:23 新周刊

   文化生态 80后作家很快就人老珠黄

  戏剧也许只剩无聊,国产电影依旧难产,诗歌偏偏吸引注意力——2006年之后,在人人出名5分钟的网络时代里,谁又能给充满意外的文化圈一个预言?

  文/陈艳涛

  "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

  这是上世纪40年代,文学大师茨威格描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文化生态。不得不佩服大师的远见,这个判断和预言,放在今天,总结过去的2006年,和预言今后,都显得妥帖无比。再没有比2006年的文化圈更热闹的了。“上蹿下跳,喧嚣了一阵,说了很多不靠谱的话”这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导演叶京,在回望自己的2006年时的一句自嘲。他也像是在描述2006年的诸多文化事件:以韩白之争为起点的诸多纷争;一夕之间,全民加入了嘲讽戏谑诗歌的行列,让本已尴尬的中国诗歌遭遇了“恶搞成疯”,诗歌丢了,诗人死了。当然,还有对中医、龙图腾的抛弃和保留之争。

  中国文化太丰富辉煌,似乎已经到了“累赘”的地步,所以总有闲得发慌的学者希望抛弃一些,才能轻装上阵。比如,以文化进步的名义,告别“装腔作势,欺骗患者”的中医。比如在外国人眼中邪恶恐怖的龙图腾,还是取缔了吧……余秋雨说:“什么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化是闲出来的。”但我们的近邻没有闲着,他们跟在身后,将我们毫不心疼扔掉的东西一一捡起: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大长今》里,中医焕发着强大而丰富的魅力。而2006年多哈亚运会的开幕式上,日本人出人意料地舞起了中国龙。

  中国文化曾在两次世博会上遭遇了窘境,余秋雨认为这反映出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存在的弊病:比如找不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象征图像,找出来的都那么枯燥和简陋;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间的高层审美趋向,把各国观众都幻想成了“爱国老华侨”……

  与“80后”作家横扫市场的气势相比,他们在文坛的地位显得可怜。2006年11月,第七次作代会的代表名册900余位代表中,没有一位80后。与会作家对80后的作品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尚存悬疑。但显然,80后作家们对前辈的“关爱和批评勉励”并不在意,2006年3月间的韩白之争,清晰地呈现了当代文学代际沟通之间存在的隔膜和误解。一个网友评价说“文坛是你们的,也是他们的,但终归是他们的”。这个他们,当然,并非单指80后。一个网络论坛中有一个2006年十大预言的贴子,在文化类里,是网络惯常的嘲讽文学的路子。预言00后作家将横空出世,推出惊人力作。而80后作家人老珠黄,无人问津;90后作家胎死腹中,夭折早殇。

  现在,人类似乎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选择,和越来越不可预测的文化前景。

  坏预言(编剧史航):

  戏剧:只剩真的无聊

  从这几年的话剧发展势头来看,小制作、低门槛、高强度宣传的白领喜剧,会越来越蔚然成风。这会让很多从来没有关注过舞台剧的观众被网络、平面媒体的海报所吸引,但他们看到的,可能是一些彼此之间非常重复的东西,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延伸,只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没有审美的愉悦和痛楚,双方都不容易有心灵上的碰撞,和票房之外的收获。戏剧是从悲剧来的,讲究的要么是美的毁灭,要么是善的冲突,但现在很可能我们最后体现的,只是真的无聊。今后,真正的话剧发烧友会更多选择看一些品牌戏,比如人艺的,或是直接选择看国外的剧团原汁原味演出的戏,比如莫斯科大剧院,挪威易卜生的戏,对本土的原创会越来越失望。

  电视剧: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广电总局每天都发出各种禁令,从古装戏、红色名著改编、涉案剧,一直到戏说、第三者婚恋题材……一层层地否定之后,会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比如宣扬和谐的家庭伦理精神,当然,这是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但当所有人都去拍这个的时候,用心的少,用力的多,最值得宣传的东西反而被辜负。以前国产电视剧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在境外能形成影响的,是历史正剧,但现在这个题材被一再打压,虽然现在生产的势头还在,但品牌自毁长城的很多。电视剧今后不会像前几年有那么多的选择,老百姓可能就认命了。

  国产电影:不准出生的人

  从2006年年底《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情况看来,中国电影正在形成“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局面。广电总局要求的是全国累计票房数字,这样一种心态,是愿意收一个人一口气交来的一万,而不是1000个人每个人用毛票凑起来的10元,大票点起来舒服,大片管起来省事, 大腕合作起来乖, 这样,大的和大的东西形成权力上的一个非常强烈的默契组合,而小的就预先被排除出来。以前有个话剧叫《不准出生的人》,国产片中将出现更多的不准出生的人。或者更可悲,成为“不必出生的人”,观众看惯大片,已经不习惯看没有首映式的国产电影了。

  好预言(学者王鲁湘):

  博客纷争:不需忧虑

  网络时代,给提出某一个话题引起大规模讨论提供了舞台,这变得很容易,任何奇怪的人和奇怪的念头都可以在网上亮相,并找到志同道合者,网络时代对一个声音的选择和放大,随机性太大,猎奇性太明显,理性的东西太少,不需要忧虑。

  

传统文化的前景:他视和不自信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人在看自己的文化时,就不是用自己的,而是用他者的眼光,来审视和评价我们自己的文化习惯。也因此,产生的是他者的标准,比如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用西方人对Dragon的看法来决定中国龙的命运。在这种眼光注视之下,我们就不自在起来,然后就开始不自信,觉得别人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但日本、韩国,包括香港、台湾都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多少年形成的文化习惯,没有受到过特别的挑战。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中国大陆。当然,从经济角度来看,如果把传统文化的推广当成一种文化资源和遗产来看,当你把某一种文化丢掉时,别人就会捡起来,从经济上开发它,变成一种文化菜,现在中国人也知道这个,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申报文化遗产,就是为了经济使用价值。日韩本来就属于我们的汉字文化圈,文化、习俗、信仰等很多方面都很相似,你老大不要了的文化,老二、老三就会捡起来。这个结果很自然。

  诗歌:吸引到了注意力

  文学现在太边缘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一些变形的动作,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所谓的争论,都是因为过于边缘化。就像一个小孩在大人中间,如果不被注意,就会想出各种怪招来,或人来疯、捣乱,或是发出怪声,都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但一个处在话题中心的小孩却会表现得很懂事,举动很正常。文学和诗歌就是这样,当然,目前这个目的也达到了。

  教育与医疗 也许可以少花一点钱?

  迷信市场化或者将毁了

医疗改革,也毁了教育。坏预言说,是市场化将一切推入了“不公平”的泥潭;但好预言说,市场化才是它们的救星。

  文/黄俊杰

  所有的数据都和中国医疗和教育的未来趋向密切相关:1998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完全自费医疗的农民占87.4%;1999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154万人,比1998年增加42.6%;2000年,WHO进行成员国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第188;2003年,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患病群众应就诊而未就诊的百分比是48.9%。到了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人数已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21%以上,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接近1500万人,在学研究生超过90万人——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关于父母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医疗,关于子女的最大问题则是教育,但资源永远供不应求。教育和医疗的改革声音不断,具体措施陆续出台,但学费和医疗费依旧是最头痛的问题。128.2万名中国人报名参加2007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时,效率与公平、市场化与和谐社会的论争,关于美好前景的预言,依然存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