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中国的安全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22:49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建构主义对安全问题的解释同样可以归纳为三条:

  1、安全利益的可塑性。建构主义认为合作或冲突是由行为者的互动来建构的。国家之间的互动可以导向安全合作,也可以导向安全冲突。所以,合作和冲突都是可以调整的,也是可以塑造的。

  2、安全合作的建构性。安全是可能的,也是不可能的。这要取决于国家如何去建构安全对象和安全环境。为什么建构主义现在在中国,尤其在很多的年轻的研究者当中谈得很多?因为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的关系,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社会关系占有一部分地位。

  3、安全合作的机制:文化与认同。在建构主义看来,安全是一种感觉。行为体的互动既可以形成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一个安全共同体。由于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国际社会的不确定性在增多。我们知道,西方思想的很大一个传统就是寻求确定性,而现在则发现不确定性才是真实的,关键的一步就是看这种不确定性通过人们实践活动的建构导向何处。现在关于这种不确定性的研究当中最前沿的就是关于“复杂系统”的研究。

  不妨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来解释安全合作的可能性或条件问题。对于“囚徒困境”的条件,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有不同的认识和偏向。在现实主义看来,安全合作博弈就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以冷战时的美苏军事合作为例,美苏两国都知道双方的军备竞赛不利于各自的国民经济发展,都知道开展军事合作、降低军费好,但是就是不敢合作。因为双方没有军事互信关系,都害怕被欺骗。所以现实主义认为安全合作的可能性是很低的,程度上是很有限的。到了自由主义这里,就变了。什么变了?囚徒困境的条件变了。因为必须要考虑到重复博弈的存在,如果两个囚徒都觉得将来有继续合作的可能,他们就极可能采取不与警察合作而相互合作的态度。囚徒困境的条件变了,纳什均衡解也就变了。在国家的安全博弈上也如此,多层面、多回合博弈的存在,国际制度为国家间信息交流提供的可能都会使得安全博弈上“囚徒困境”的条件发生改变,就会出现多个博弈解。而建构主义对安全博弈中的囚徒困境的修正主要体现为博弈双方身份的变化,增加了“囚徒身份”这一因素。试想如果两个囚徒是父子关系,他们的合作可能就很高。两个具有不同关系身份的囚徒会做出不同的抉择,也会使得最终的博弈出现多个纳什均衡解。

  四、中国的安全政策

  理论的部分就谈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就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一下中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应该采取的安全政策。我认为,可以坚持以下几点。

  1、维持和发展足够的威胁实力,但不全力扩张军事实力。

  2、参与国际制度并遵守国际规则,但不盲从。一方面,近几年来,中国参与的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越来越多,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会进一步深化下去。但是在积极主动维护和创建国际机制方面我们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盲从或拘泥于既有的国际规则。前些时间有记者问我,2007年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国际社会会要求我们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在全球环保等方面要求我们做出更负责、更积极的姿态,要求可能会超出我们实际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谨慎。

  3、参与战略对话以加强互信,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现在中国与美国开展的战略对话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在佐立克离开美国国务院后中美战略会谈会受到影响,这也可能,但美国的对华政策不是佐立克政策。中日战略对话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一对话,去年安倍的顺利访华可能也实现不了。战略对话对于保证中国自身安全,扩大利益是很重要的一种措施。

  此外,关于中国的安全政策,有两种考虑或变化尤其值得重视。一个是安全思维方式的变化,主要指的是中国现在在国际社会上积极倡导新安全观。另一个是安全行为方式的变化,就是中国积极主张国际社会尤其是大国之间加强安全合作,以合作求安全。

  五、个案分析:中国的东亚安全战略

  近两年来,我参加了一些涉及到东亚的外交政策决策咨询与外交实践活动,比如东亚十三国思想库活动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我注意到,中国的东亚安全战略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势头很猛,别的国家很难相比。如果按照现实主义的解释或预测,中国如果想要在东亚达到最大的安全的话,中国就应该在这一地区称霸。但实际上,中国并没有这样做,也没有运用强制性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思想。如果从制度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国进入东亚机制建设后,如果中国能够主导整个制度安排才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也没有这样做。进而,在东亚,也没有成熟的观念结构,我们看到的更是一个充满多样化的地区。那么,实际上中国在周边这个最重要的地区究竟要如何做呢?

  中国的东亚安全战略目标应包括:首先,实现与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其次,争取实现睦邻友好,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争取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再次,维护地区稳定。东北亚现在仍有麻烦,东南亚现在比较缓和,这些问题对中国外交都是一个考验。

  中国的东亚安全战略手段应包括军事实力、地区制度、相互依存、地区安全合作、参与建立安全共同体等几个方面。在军事实力上,无论其他国家现在对中国的军费、军力发展有什么说法,中国的军事实力都需要发展,对台的可信威慑也依赖于军事实力的增长。但中国主要的安全政策并不是扩军备战,二是通过参与制度、加强相互依存、参与共同体建设等实现安全目标。

  在地区制度方面,中国现在已经参与或参与建设了这一地区很多的组织和机制,比如“10+3”、“10+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地区论坛(ARF)等等。当然,这一地区的机制构建也有缺陷,在东亚地区多边传统安全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相互依存方面,中国与整个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和贸易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亚洲地区与中国的贸易额已占到中国对外贸易额的58%。在地区安全合作上,中国正在朝核

六方会谈上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已经加入到了《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中国积极参与这一地区合作,可以起到良好的增信释疑的作用。在参与建立安全共同体方面,目前中国围绕东盟地区的安全机制建设,基本上朝着积极的方向进行。另一方面中国参与东亚共同体建设展现了中国安全观的极大转变,对于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非常重要。所以,通过国际制度、相互依存、多边安全合作和共同体建设进程实现安全利益和目标是中国的主要安全政策。

  安全理念也是中国东亚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理念的转变体现在身份和观念两个方面。在这一地区与他国关系的身份上,经历了从竞争、敌对到伙伴与合作关系的转变。在处理与东亚、东盟关系问题的观念上,经历了从斗争安全到合作安全,从军事安全到综合安全,从自我安全到相互安全的极大转变。我认为中国的新安全观有三个实质内含,几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和相互安全。反之,如果完全的追求自己的安全,最终的结果必将会导致安全困境。

  六、小结:中国安全战略的理论解释

  总之,中国的安全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安全战略行为的变化上,体现了弱现实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在行为变化的原因上,体现了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结合。在具体行为方式方面,还有一些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难以解释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在不断改变自己,影响世界。我们认为,所有的身份改变都是相互的,我们一旦进入了一种互动的进程,就会受到这一进程对我们的改造,也会看到我们对这一进程的影响。这个进程本身在塑造规范和相互的认识之间所发挥的强大的力量。今天我就为大家演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