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郑和下西洋里的王朝背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15:47 新世纪周刊
郑和七次下西洋在迸发出最后一点火花之后,随后即被明王朝的闭关锁国所淹没 -本刊记者/郭涛涛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7月22日,当太监王景弘率领没有郑和的船队抵达南京,历史便永远被定格了这一刻。这年4月,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浩荡的东方船队在西洋已然变成了遥远的传说。 与此同时的西方,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15世纪末,在西欧人的主导下,西方航海家们陆续发现了抵达美洲和东方印度的新航路。很快欧洲人利用这两条新航路打开了美洲和亚洲市场,西方开始赶超东方。 让史学家感到奇怪,明朝既可以派出上万人的船队最远抵达非洲红海,却又开启了闭关锁国的时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明朝的封建集权也达到了顶峰。此问做何解?或许唯有郑和下西洋,才可依稀看得出那个时代悄然转变的缩影。 三个朝代下西洋 《明史》中载,郑和“自幼有材志、丰躯伟貌、博辩机敏。谦恭谨密、出入战阵多建奇功。”也因此博得了明成祖朱棣的信任。1402年朱棣在北京发动“靖难之役”而做了皇帝,年号永乐。永乐三年,郑和奉诏第一次出海。 郑和出海的船队,据《明史》记载,共有人员27800余人,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五虎门扬帆。此行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及旧港等国家,永乐五年九月二日,公元1407年10月2日还朝。 此后的六次航行,郑和船队沿着原来的航行路线继续向西扩展,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走访了30多个国家。郑和船队在给沿途各国带去明成祖朱棣的问候以及中国的瓷器、香料的同时,归来的船队上也载满了异域珍品和络绎不绝的使节。 公元1424年,崇尚儒学的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并开始了诸如废除宫刑、停止皇家采办珍宝、开放山泽以供民渔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派遣“宝船”下西洋因耗资巨大而被终止。朱高炽在位仅一年便因病去世,1425年,明宣德皇帝朱瞻基继承皇位。 宣德六年十二月,公元1432年1月,已经停航了10年的郑和船队进行了第七次远航。《明实录》记载,郑和再次的出行首先要公布明宣宗朱瞻基“祗嗣大统”的事情。此前郑和访问过的亚非国家已多与中国中断了往来。此后,中国的航海时代便结束了。 朝贡贸易 与郑和多达数百只,人员上万的船队相比,1492年哥伦布美洲航行的3艘三桅帆船显得单薄。然而,无论是哥伦布的美洲之行,或者是1497年达伽马发现好望角和到达东印度群岛的航路,却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 这其中缘由便在于,郑和的远航旨在建立一种朝贡贸易制度,而哥伦布、达伽马却是在寻找商业市场。透过明代的朝贡贸易制度,不难发现,郑和远洋正是闭关锁国的典型特写,与宋、元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不同,封建集权的保守在明朝达到了顶峰。 《明实录》记载,朝贡在于体现中国作为世界的中心,四方各国从属于中国的理想,而中国的皇帝成为天下共主,即“君临万邦”。为了吸引外国使节团,早在朱元璋洪武年间,贸易即被当作诱饵,并规定官方与他们贸易要“厚往薄来”。 朱元璋为了实现这个制度,颁行了严格的“海禁令”,禁止中国人私自渡航到海外,也禁止外国朝贡使节团以外的任何船只到中国来。而中外贸易的形式,只能是由外邦使节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在明朝官员监督下公开进行。 明朝之前,中国皇帝在接受外邦使团朝贡同时,朝廷允许民间与这些使团进行自由贸易。然而,这一朝贡与贸易分开的做法,在明朝建国之初即演变为政府的垄断事业,而民间贸易的管道,也因为朝贡贸易制度而完全封死。 政府的亏本投资 为了建立朝贡贸易制度,从朱元璋到朱棣,明朝不断派遣使节团到海外。史料表明,在威迫海外国家与明朝建立朝贡贸易关系之外,明朝通过派遣出使海外船队,并许诺来中国朝贡时可进行贸易来实现。 然而,明太祖并没有将朝贡贸易制度发挥到极致。1394年以后,即朱元璋治下的洪武晚期,海外各国前来朝贡的活动大部分已经停止。据考证,这一时期朝贡的停止,在于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真正慷慨大方的“布施者”,明初财政并不足以支撑。 随着明朝政权的稳固和生产的发展,明朝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朝贡贸易制度的推行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达到了顶峰,此时才有郑和七下西洋浩浩荡荡的船队。由于朝贡贸易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对于维持了28年的郑和下西洋,它只能是亏本的买卖。 严格来讲,朝贡贸易制度并非是商业行为,它维持的目的在于维护明朝皇权的权威,没有盈利也意味着它并没有商业市场发展的驱动力,相反,它的兴旺发达取决于明王朝的慷慨幅度,即政府对海外贸易损失的补贴。 不过,郑和下西洋将洪武时期停滞的海外交流恢复了过来,它加强了中国和海外地区的交流和联系。而当明朝政府财政不足以支撑,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注定要结束。而壮举背后的朝贡贸易制度阴影却笼罩了中国数百年。 王朝的背影 1433年郑和下西洋结束之后,1435年明朝第六个皇帝英宗朱祁连镇即位,此时明朝已经不再热衷于朝贡贸易的政治利益,反而更加关注其中的经济利益。由于朝贡贸易基点在于以政府补贴来吸引外国使团,明政府政策的转向导致朝贡不再具有吸引力。 朝贡贸易每况愈下的背景下,明政府并没有改变以官方贸易为主,严禁民间贸易的态度。在民间,自明英宗之后,朝贡贸易的功能逐渐被走私贸易所取代,并在15世纪后期成为中外交易的主要管道,明朝此时也走向了衰落。 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倭寇的兴起,并非是简单的大和民族的劫掠。史料显示,倭寇的组织者多为中国人。这与明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衰落有着直接关系,朝贡贸易的难以维持导致海外通商受阻,民间自由贸易的禁止导致这种阻力被走私以及倭寇所消化。 而考察明朝国内的财政以及税收政策,这和其奉行的朝贡贸易的基本理念如出一辙。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将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加以规范,并保持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严格管制。自唐、宋以来,明朝的政治权力被空前集中化。 在这种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管制方式下,上层结构的政府重在稳重自足,没有动力追求经济多元化和服务性事业的发展;而下层结构中农村满足于自给自足,也没有动力追求外向型的商业发展。 可悲的是,1644年明朝亡国之后,清政府仍秉承了明朝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的经济理念。直至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中国人才意识到,明王朝巨大集权背影的弥害之深,而中国毕竟已经大大落后了。 (本文参考了张彬村《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郑和下西洋》及黄仁宇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中国大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