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被放大的道德符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15:47 新世纪周刊

  他在历史中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本刊记者/张鹭

  京剧名家马连良很喜欢演海瑞戏。

  解放前,他就在传统名剧《五彩舆》里演过海瑞。1958年,他亲自重排了这个戏,更名为《大红袍》,讲的是时任淳安知县的海瑞给严嵩拜寿,忤逆严世藩,被贬降职,出授淳安知县的故事。但在传统京剧里,关于海瑞的戏只有这一出,让马连良一直感到意犹未尽。

  1959年,他看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表的文章《海瑞骂皇帝》、《论海瑞》两篇文章,便有了邀请吴晗为自己写戏的打算。不久,在一次民盟的会议上,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吴晗。吴晗很爽快地应承下来,并很快交出了初稿《海瑞》。写的是海瑞54岁这年,任应天巡抚的7个月,除霸、退田而罢官的事迹。北京京剧团对剧本非常重视,请来了包括梅兰芳在内的专家几次座谈,在七易其稿后,1960年,这个直接影响中国当代史进程的剧本以《海瑞罢官》的名字定稿。

  一个偶然的机缘,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这位尘封在戏曲和史料中的明朝官员跨越400年时间,站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其在短期内受到的集中关注,一如400年前他上书嘉靖皇帝所引起的轰动。

  千古一骂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52岁的海瑞时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作为国家的

财政部门,户部主要负责监管和调配各地的财政税收,但国家财政政策的拟订由户部尚书和侍郎负责,具体的事务由吏员执行,户部主事的工作实际上只是签发公文而已。

  此时,嘉靖帝朱厚已经御宇45年。作为史上临朝最久的皇帝之一,他执政的前期与后期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即位之初,十余岁的嘉靖显示出强硬的政治手腕。在“大礼议之争”中,他血溅左顺门,将反对他追封已故的父亲为皇帝的群臣或逮捕或待罪,仅此一举,就扭转了自己与整个文官集团的力量对比。在群臣面前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之后,他又在朱元璋的洪武祖制基础上除旧布新。“嘉靖朝初期的田赋收入比前面的正德朝要多,在长三角地带也新增了不少城市。不但农业和手工业向前发展,还出现了很多新兴行业”,明史学家王春瑜对《新世纪》周刊说。

  由于父亲兴献王朱佑崇信道教,在即位后,从小耳濡目染的嘉靖把修道之风带进了宫廷。到了执政的中期,在经历了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壬寅之变”后,嘉靖移居西苑潜心修道,二十余年不理朝政,留下“青词宰相”严嵩掌政。

  与此同时,从正德朝就积累下的内忧外患开始集中爆发。庞大的军费开支、皇室的挥霍无度、官吏的普遍腐败、税制的混乱和接连不断的天灾,造成了朝廷严重的财政危机。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爆发“庚戌之乱”,鞑靼部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数日。由于海防松弛,东南的倭寇也频繁进犯,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倭寇杀害的就有数十万人。

  面对危局,时称“嘉靖三杨”的杨最、杨爵、杨名曾经冒死向嘉靖进谏,但最终或下狱或论死。上书弹劾严嵩的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受廷仗之后下狱,“及入狱,创甚。夜半而苏,碎磁碗,手割腐肉。肉尽,筋挂膜,复手截去。狱卒执灯颤欲坠”。

  海瑞显然清楚自己的进谏可能带来的后果,但他还是在杨继盛死后向嘉靖发起了“自杀性袭击”。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他买好了自己的棺木,诀别妻儿,遣散家僮,向嘉靖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在疏文中,海瑞批评嘉靖在“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的情况下,仍然“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力劝他“洗数十年之积误”,“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

  嘉靖看后大怒,命左右“趣执之,无使得遁”。侍奉一旁的宦官黄锦替他说情,嘉靖才觉察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虽然没被马上处死,海瑞最终还是下了狱。

  儒臣海瑞

  海瑞作为一名官阶仅六品的户部主事,之所以能够越职上书,与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遗制有关。朱元璋鼓励百姓告状,拿着他编制的《大诰》,百姓可以自由拦轿告状,甚至进京上访。这个规定在明朝得到了很好的贯彻,直到万历朝,身陷冤狱的学者傅山的一百多名学生,还能走路进京告御状。官员上书就更是如此。

  海瑞所有的政治作为都是想要恢复洪武祖制。他曾向万历皇帝建议恢复洪武时的惩贪法律,即贪赃枉法所得满八十贯钱的处以绞刑,更严重的贪官要剥皮实草。在担任应天巡抚时,他勒令曾救过自己性命的恩人徐阶退出一半的田产,也是因为他清楚,“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

  “行仁义,法先王”是每位儒臣的行为准则,其中行仁义还在法先王之前。作为一名标准的儒臣,海瑞秉持的道德操守远远高于他所处的时代,甚至达到不近情理的地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形容海瑞是“古怪的模范官僚”。

  在担任应天巡抚期间,海瑞下令,境内公文一律使用廉价纸张。担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当他得知有一位御史“偶陈戏乐”,就搬出太祖的规定:文官及武士听戏唱曲,要处以割舌之刑,至少也要仗责。他甚至干预官民的私生活,就连佩戴首饰,食用甜食,也在禁止之列。

  这种不近情理用来克己复礼时尤其为甚。海瑞懂事不久,粗识文字的母亲就教他读《孝经》、《尚书》、《中庸》,母亲不许他和别的小孩子一起玩游戏,“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他事母至孝,人到中年还与母亲同住一室。明人姚叔祥的《见只编》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海瑞发现5岁的女儿正在吃饼,而饼是仆人给的。海瑞怒斥道:“女子岂容漫受僮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女儿当即“涕泣不饮啖”,绝食7日而亡。相比之下,“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这种程度的廉正自律不过是小意思。

  “海瑞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道德楷模,靠的就是他身上的刚直之气,但这样的性格显然无法见容于官场,这使他无法完全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刘志琴说。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海瑞任应天巡抚时,曾经推行一条鞭法,终以无力与当地的官僚集团抗争而失败。但后来万历年间同样推行一条鞭法的改革者张居正也没有用它。

  刘志琴说,“骂皇帝,为官清廉,反贪墨,这些事迹不是海瑞独有的,其他儒臣也有更典型的例子,但海瑞的‘幸运’之处在于,他刚好赶上了一个历史的拐点:嘉靖在把他投入监狱之后不久就驾崩了,继位者隆庆需要一位道德楷模来表示改革的决心。他在历史中的实际作用并没有后人想象中的那么大,但他清廉刚正的道德形象在民间有很大影响。”

  忠臣·佞臣

  刘基

  字伯温,浙江人。刘基出生在一个读书人的家庭,对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通晓天文地理,精于谋算。二十三岁中进士,做过元朝的七品官、六品官,但始终不受重用,终弃官归田,隐居南田山下。

  后来,他被朱元璋请出山,成为朱元璋身边著名的谋士,为大明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是重要的开国功臣。作为军中的重要谋士,刘基往往对于每一次重大的战役都会提出一些非常有效的妙计。刘基在朱元璋帝业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提出“先汉后周”的战略,即先攻打西面陈友谅建立的汉,再攻打东面张士诚所建立的周。这一战略分析对于朱元璋后来取得胜利非常关键。

  明立国后,刘基被封为诚意伯,但却不再受重用,失意地度过余生。

  于谦

  字廷益,浙江钱塘人。

  《明史》对于谦的评价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这位大臣历来被奉为民族英雄和忠烈之士。他身为文臣,却在北京保卫战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虏,明朝陷入危机。瓦剌部首领也先挟持英宗,乘胜追击,直趋北京,欲一鼓作气攻取明朝的京城。北京守备空虚,形势岌岌可危。

  此时,于谦挺身而出,成为抵抗派的领军人物。他先拥立景泰帝继位,免除了也先的要挟。之后迅速组织北京保卫战。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挽救了明朝的命运,也使于谦成为民族英雄。

  后来,英宗回到明朝,在7年后重新坐上龙椅,于谦惨遭英宗杀害。

  严嵩

  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出生布衣。

  在《明史·奸臣传》中,严嵩位列其中,臭名昭著。严嵩多年苦读,考中进士,在正德年间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后回家丁忧,在家乡隐居8年,潜心诗学,广交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为自己赢得了清誉。

  正德后期,严嵩重返政坛。后世宗即位,在那场“大礼议”之争中,严嵩成为少数的受益者之一。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为世宗的生父献皇帝 太庙配享安排了隆重的礼仪,并在祭祀礼毕后,写了《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很得皇帝赏识。这件事在严嵩的仕途生涯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他从此平步青云。

  加之写得一手好青词(道教斋醮时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严嵩更是深得迷恋道教的世宗的喜爱。后来,严嵩顺利进入内阁,为独揽朝政。他千方百计打击异己,结党纳贿。《明史》称:“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

  在严嵩晚年,因青词不再出采,又因出现了另一位青词好手徐阶,而渐渐失宠于世宗。后其子被杀,官职被免,家产被抄,最后病死于家乡。

  袁崇焕

  字元素,东莞人。

  袁崇焕虽为一介书生,却因其卓越的军事才干而闻名于世,这点和于谦有共通之处。他们都在明朝危难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他最后被崇祯皇帝所冤杀的悲剧命运,又再次与于谦重合。明朝的这两位忠臣的命运出现了惊人的相似。

  胡宗宪

  字汝贞,号梅林,南直隶徽州府绩溪人,胡氏是当地的强宗大户。在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倭寇已相当严重。胡宗宪在此时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担负抗倭大任。

  嘉靖四十一年,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抓。胡宗宪因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这使他受到牵连。世宗念其抗倭的功劳,免其官职,给他留了条生路。

  两年后,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洋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石沉大海。胡宗宪彻底绝望,在狱中自杀身亡,时年54岁。

  张居正

  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在很多史学家眼里,张居正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改革家、政治家。张居正的一生经历了明中叶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万历初年,张居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先从整顿吏治开始,实行考成法,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在赋役制度上,实行一条鞭法,把各种田赋和徭役归并和简化,一概折银征收。这是中国自汉以后田赋征收由实物税转为货币税的一个历史转折。

  或许是出于确立皇权的需要,或许是出于对偶像倒塌的报复心理,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对他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算,甚至“剖棺戳尸”。张居正生前显赫,死后声名狼藉,但他所推行的改革却是明代改革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次,也是最深刻的一次。

  (本刊记者/王巧玲)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