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大医牟善初:开国元勋们的健康卫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9:29 中国青年杂志

  牟善初,解放军总医院前副院长、专业技术一级教授、中央领导保健小组副组长。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像他照料过的共和国历史上那些重要的大人物一样,此人多年来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一直是个谜。由于他几乎不接受采访,这个谜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愈来愈使人渴望去解开。他已年逾90。90年来,他把生命的五分之四用于帮助别人与各种各样的疾病战斗,妙手回春,贡献了一个天才所能贡献的一切,在中国的最高层享有颇高的知名度——这样说并不过分,除毛泽东外,他给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王震等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保健诊疗,众多名震中外的开国元勋弥留之际是他坚守在病床旁;但他自己却在与青光眼的搏斗中始终处于下风,以至于不得不做了左眼的手术,并被家人和秘书限制着将原来每周三到四次去图书馆的时间调整为一个月一次。去图书馆要经过一条十分混乱的马路,而他在图书馆里经常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这对一位90高龄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冒险。事实上,正是这种冒险精神(有时候,冒险就是创新)成就了他为人称道的事业。

  尽管年事已高,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每天仍然忙个不停,早上8点准时上班,下午6点下班,晚上看完“

新闻联播”,而后伏案阅读、写作至十一二点。除此之外,每周三、五他还坚持去他服务了半个世纪的病区查房、会诊,而且每次在病房里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对此,他说,“我和患者的关系好似大树离不开泥土。”如果他走在大街上,没人会把他的名字和悬壶济世的一代“保健神医”联系起来;而几十年从不改变的短平头和打补丁的衣服,同样丝毫不影响同事和学生对他的敬重。尤其使人惊叹的是,对于那些往往需要借助专业工具书才能搞清楚的医学外文名词,这位“活字典”的记忆力至今仍像计算机一样准确!

  他已无可争议地处于拥有赞美和回忆的年龄。尽管身为解放军总

医院前副院长、专业技术一级教授、中央领导保健小组副组长,但他对自己的荣誉和特殊经历一向都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每当谈及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重大事件以及特殊的情感生活,常常是没头没尾,或有头没尾。也许,他的戛然而止不是因为个人隐私,实在是认为这不是他的生活主流。他始终认为,医生服务于病人是天经地义的,保持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是令人舒服的,维持上下级关系是妥当的。

  关于他的唯一的全面准确的材料,是在秘书的再三督促下最近才得以口述完成。由此,我们获知:牟善初,1917年生于山东日照县一个名叫北疃庄的乡村家庭。父亲叫牟少然,是省城济南工业学校的一个教员,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经常面临失业。母亲是一位小脚家庭妇女,会织布缝衣,但常年疾病缠身。由于去医院求医看病总是收效甚微,这促使牟善初产生了将来自己当个好医生为母亲看病的愿望。

  1936年,牟善初高中毕业考入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但无力负担高额的学费,遂于第二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公费就读。抗战爆发后,学校南迁,牟善初随之辗转重庆、成都等地。尽管学校几经搬迁,但由于名师汇集,加上制度严厉、教学严谨,以致同一批进校的40名学生,读完六年课程后只剩下包括牟善初在内的13名学生得以毕业。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一批毕业生的去向有“军用”和“民用”两个方面,13个学生不好分,便采用抓阄的办法决定。一心想去部队锻炼的牟善初抓着了“民用”的纸条,另一位想去地方工作的同学却抓着了“军用”的纸条,于是两人私下里作了调换。随即,牟善初兴冲冲地去四川万县报道,随后与部队开拔到了云南滕冲抗日前线,当上了手术队的一名上尉军医。一年后,又回到学校,改做了内科工作。从此,在医学专业领域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先后担任包括呼吸、心脏、肾脏、消化、脑系等专科在内的“大内科”主任,金针度人无数,成为桃李遍天下的医学大师……

  2006年11月11日是牟善初90华诞和从医65周年。他说:“在我有生之年还能为我的病人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安慰。我的余生座右铭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牟善初中学时代的国文老师、如今亦在解放军总医院疗养的一代大儒季羡林欣然赠诗:“救死扶伤,白衣天使。造福人类,勤勉从事。师友敬服,高山仰止。”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