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先看病 看病不看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9:29 中国青年杂志

    药王孙思邈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牟善初的名讳正是取意于“人之初,性本善”。

  “面黄如南瓜,臂瘦似丝瓜;腿细如黄瓜,腹大似冬瓜;脚未跨门槛,肚子先进屋。”这是解放前对血吸虫病患者的真实描述。1946年,牟善初在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期间,一次出门诊,见到一位金陵大学的学生不明原因地发烧、腹泻、身上起风疹,一查体,发现该患者肝脾增大,白细胞总数1万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升到30%多(正常人为1%~2%)。他蓦然想起以前在学校一名教授讲热带病课时提到的吸虫病患者特征,且患者多为生活在长江周围的农民和经常到江里去游泳的人。经过仔细询问患者病历,原来金陵大学有30多位学生参加夏令营,期间多次到江北的池塘游泳。当时,国内尚无这方面的报道,牟善初便根据患者症状,初步怀疑为“血吸虫病”。接着,他对患者作了进一步的检查,果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血吸虫的虫卵。诊断证实后,马上给药治疗,并嘱咐患者回去后让其他同学也来检查,结果不出牟善初所料,那一批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全都感染了血吸虫病,后经药物治疗,全部康复。

  新中国成立后,吹响了消灭血吸虫病的号角。由于有治疗血吸虫病的经验,1950年,牟善初参加了华东某地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并担任防治站副站长。其间,他结合当地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套治疗血吸虫病的措施,还首创了以心电图及肝功能检查方法来验证有关药物在治疗血吸虫病过程中对人体心、脏器损害的情况,从而摸索出新的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疗效,同时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血吸虫病防治人才。1958年,我国消灭血吸虫病取得重大突破,毛泽东主席闻讯夜不能寐,欣然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送瘟神》,牟善初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今之华佗”中的一员骁将,他因成就杰出被军委授予二等功一次。

  1957年,牟善初首先在国内开展了心导管及心脏造影术检查,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配合体外循环进行心脏外科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1958年,他协助心外科专家、大学同班同学苏鸿熙教授开展了国内首例体外循环直视手术,成功地为一名室间隔缺损的儿童进行了体外循环修补术。国内首例心脏外科手术的成功,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医学界伟大的成就之一,其意义不仅是医学上的,还有政治的、外交的,一时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及

人民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术后这名患者发育正常,至今健在。2003年,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还特地为这一成功手术召开了45周年纪念大会。1958年这一年,牟善初还创建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超声波室,成为我国医学超声波最早的使用者和倡导者。

  与此同时,多年的行医经历,也使牟善初养成了特殊的职业习惯:看人先看病。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工作期间,他就有了“神眼”之称。一次,一位干部到科里检查工作,牟善初看到他穿军衣的领子下鼓起了一个包,医生的职业敏感立刻触动了他。他告诉那位干部应该赶快住院。对方无所谓地说,这又不痛不痒,没关系。牟善初严肃地告诉他,如果及时进行放疗,还可以多活十年,如果不抓紧治,病一发作,短期之内必死无疑。那位干部住院治疗后,果如牟善初所言,因治疗及时,生命得以延续了十年。

  20世纪60年代初,牟善初在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医疗小组工作。60多位来自中国的各类专家在一个食堂里就餐。有一天吃饭时,牟善初发现身旁一位不知姓名的专家脖子上有一个拇指大小的肿块,立即警觉这可能是恶性肿瘤转移,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后果不堪设想。他于是叮嘱这位专家去医院检查。这位专家到阿医院作了检查,被告知一切正常,就有些放心了。但牟善初坚持让他回国检查,回国一检查,确诊是鼻咽癌,由于发现及时,得到了较好的治疗。

  牟善初说,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只看病不看人。所谓“医者无德,不堪为医”。他认为,医生要为病人解除病痛、挽救生命,光有高超的医术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医德,绝不能因为病人的职业、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在医生的眼里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只有病情的轻重缓急之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