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范:一个心属中国的国际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15:44 新民周刊

  父亲病危的时候,我从北京去美国看望他,给他带去的最后礼物是中国发行的一个有孙中山像的纪念币。他把它捏在手中,抚摸它,用最大的气力试图自己拿起来看……

  口述/陈一文 撰稿/钱亦蕉(记者)

  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着二分之一犹太血统、四分之一中国血统、八分之一法国血统、八分之一非洲黑人血统的陈一文先生坐在我的面前,精力充沛,滔滔不绝。他向我讲述了他的父亲陈依范的一些传奇故事,这是一个被新中国历史几乎遗忘的人,但他曾经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新闻记者与国共双方的领导人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有过接触,与宋庆龄更是莫逆之交;作为艺术家,他还曾经组织过中国绘画的世界巡展,这在非全球化的当时堪称盛举……

  陈氏家族

  我的曾祖父是太平军的,太平天国失败后,他逃上一条英国轮船,当伙夫,最后到了英属特里尼达岛。在那里,他娶了一个华人女子,我的祖父和父亲都出生在特里尼达岛上。我祖父(陈友仁)后来成了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地区的第一个有色人种律师,当然也是第一个华人律师,当地华人有诉讼都来找他。

  或许是因为曾祖父的原因,虽然祖父在那里已经非常成功,但他却很关心中国的政局变化。1911年,祖父去英国,了解到辛亥革命的情况,立刻决定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回国。祖父不会中文,到北平后,他先在北洋政府的交通部供职,做顾问。1912年,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参与编报纸,后来成了北京著名英语报纸《京报》的主编,花了不少钱在上面。这是一份比较进步的报纸,反帝国主义,反段祺瑞;当时袁世凯想称帝,梁启超写过一篇著名的批判文章,叫《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开始没人敢登,他找到我祖父,祖父就在自己的英文报纸上破天荒地搞了个中文版,第一个刊登了这篇文章,各地报纸相继转载,影响非常大。但也因为这些“进步”行为,祖父被投入监狱,差点被枪毙。

  1916年,祖父来到了上海,从此开始跟随孙中山先生,担任英文秘书和法律与外交方面的顾问,与孙中山关系密切。中山先生逝世时有三个遗嘱,其中有一个对俄的遗嘱(《致苏俄遗书》),起草人就是我祖父。1926年,我祖父成为

国民党广州政府的外交部长,在孙中山逝世后,与宋庆龄等人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祖父安排他的几个子女先后回国。先是我大爷(陈丕士)从英国来到中国,然后是我父亲陈依范和两个姑姑。1927年初,19岁的父亲与姑姑陈友兰一起第一次到中国。他们乘船到达武汉时,宋庆龄和廖梦醒(廖承志的大姐)都到码头来迎接。在一段时间内,我父亲成了我祖父的私人秘书。

  1927年,祖父又成为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在此期间他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以说是他一生当中的最大功绩——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当时英国水兵打死了中国人,群众运动在背后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在台前,是作为外交部长的祖父在周旋。因为有在特里尼达当大律师的经历,我祖父对英国的法律非常熟悉,英国法律有个规定,如果一个家族拥有一处地产——比如古堡,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把它放弃了——全部离开,没人管了,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把它收回。当时,工农群众运动起来了,租界里的英国侨民都感到很紧张,他们去向祖父咨询该怎么办,祖父表示为难,故意建议让侨民都撤到英国军舰上去。等过了一段时间,事态平静下来,侨民们想回来,我祖父说不行,再回不来了。按英国法律来说,等于你已经把这些资产放弃了,所以我就收回。其实那时英国本来已经想派军舰(打仗)了,后来因为这个季节,长江正好处于枯水期,军舰根本进不来,所以就没派军舰改派特使来谈判。然后,祖父代表国民政府与英国人谈判,并且签订协议,英国才正式把租界主权还给中国。祖父在这件事上的努力,改变了“弱国无外交”的状况。父亲作为祖父的助手,也参与经历了整个事件过程,对他的教育也很大。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