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学院教学方式及科目引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12:25 央视《面对面》

  解说:让人怀疑和好奇的事还有很多,学员们在校学习期间吃饭住宿都不用花钱,但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必须进行一个特殊的仪式。男女老少要一起唱完这首歌才能开始吃饭。

  (中午吃饭,农民唱团结就是力量后进食堂)

  解说:学院规定,学员们实行分餐制,每顿饭都以素菜为主,吃的菜都是由学员们自己栽种出的不含农药化肥的有机蔬菜。每位学员都有固定的碗筷,吃过之后,自己把碗筷刷洗之后再整齐的摆放在食堂的碗架里。这个普通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是形式主义。

  王志:来培训为什么要搞这样的形式呢?

  调我们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小事入手,比如说早晨起来,必须打扫卫生,吃饭的时候卫生组去检查,检查完了以后哪个宿舍不合格,你回去重新收拾,点评各,谁上厕所你少往前站一步,你尿到外边,全体给我列队点评,到中午我再看还有人尿到外边,还给我站队,大太阳底下站着。

  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入手,我们唱歌唱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当他意识到当成为一个一个小小的培训小组的一员的时候,他的力量,他的尊严,他所得到的感觉是什么?

  解说:在过去的三年里,温铁军往返于学院和北京之间,在这里他不仅要给农民们进行培训,还要和农民们一起劳作。他要求学院里的男女老少每天早上6点多钟都要起来做早操。这在普通高校看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而发生在一所主要由农民组成的乡村学校却让很多人觉得好奇。

  温铁军:我说,我们现在呢从恢复大包干以后,分户经营是有效率的,但是村东头的不认识村西头的,继续是一盘散沙。当你要让他们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化组织程度,发展农民合作下乡组织建设等等,中央文件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怎么办?这来做这些事。那我们说呢,来培训的农民大家一块出操,一块锻炼,一块唱歌,喊口号,吃早饭,吃中饭吃晚饭,都排队,尽可能的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他是生活在这个一个团体,一个小的组,他应该是一员,他也有这种意识。关注别人,互相有互动的感觉。这在短短的培训期间,至少要有点这方面的感觉。到最后后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的时候,抱头痛哭。农民说我在,活了这么多年,在这的十几天,我活的最像人。你感动不感动。

  我们当时提出的口号叫做“劳动者免费就学”,指的就是你一定是劳动者,农村中的劳动者,普通农民,但是我们有意识是希望农村中有点本事,有点动员能力,有点想法想干点事的,这些农村中的骨干,希望他们来。

  王志:它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运作呢?

  温铁军: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啊,我们正在摸啊。

  解说:按照温铁军的计划,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农民如何组织起来,回乡后成立合作社,共同发展生产,另一部分是教农民实用的生产技术。

  志愿者潘家恩: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农民身上所蕴含的力量,我们在这边办了电脑培训班,在办电脑培训班的时候,一般来讲农民没有电脑,所以说他怎么学,这个(翟城村)的农民,他冬天要栽辣椒,所以说他就把这个,就比如这个手指头应该管ADF这几个键写在手指上,一边栽辣椒一边看,这样子就能够掌握电脑技术,

  王志:但我看到你们课程的安排,绝大部分跟生产没有什么太多关系。

  温铁军:小农高度分散的条件下,根本无力抗衡市场竞争的,用你跟他讲生产,用你跟他讲技术,不对。当务之急是如何帮助农民真正形成有市场谈判地位的组织。我做了20多年的农村研究,我深信,中央在2003年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时候,提出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这个文件中的这个提法是非常实事求是的,符合现实的。今天所做的这些培训内容的安排,我觉得你问问农民需要不需要?需要。当然你问问他,他最需要什么?给现钱最需要,我给不了,我没现钱。帮人要帮志,扶贫要扶新。

  他是三农问题的顶级专家

  他抛弃书斋理论 走到田间地头

  中国生态农业第一个样板,中国生态建筑第一个样板。

  他创办了专门为农民服务的乡村建设学院

  学院的教学方式和科目引发非议

  温铁军:说温老师我给你提意见,你太不像话了。

  面对面王志专访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正在播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9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