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提出人才智力支撑 意在提高农民素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11:52 中国网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素质问题,现在海外有一种说法,说中国内地农民的素质普遍相对偏低已经成为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请问您同意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如果同意的话,未来如何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另外,春节即将到来,但是在一些地方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农民工讨薪的情况仍然发生,请问解决这个问题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唐仁健]:

  农民素质低确实是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和制约问题。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正如陈主任刚才提到的,五大支撑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才智力支撑,以前在中央文件中把这个问题提得很高还没有过。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这次文件有三个特点:第一,明确要求加大投入的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都要加大;第二,要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和针对性更强的形式,对农民加强培训,而且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在家务农农民的种田水平,二是外出就业的农民,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而且文件中对这点特别提到,要在农民中培训一批中高级技工,这个问题非常明确。第三,这次很注意帮助提高农民的竞争能力,强调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另外在农民中也要培养现代农业的经营者,还要提高为他们服务的农村的公共人员的能力,这些都是这次文件中一些新的提法。

  回答您的第二个问题,农民工工资问题,应该说目前解决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好。应该说这个问题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基本解决了,但是个案是存在的,随着我们工作力度的加大,我相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陈锡文]:

  我再补充一点,刚才讲到农民的素质,唐主任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关于如何提高农民素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有一点是必须看到的,农民素质整体上和城市居民相比偏低,这是历史造成的。特别是长期以来,对农民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在过去的那种历史背景和国家的财力下做得不够,特别是在农民接受教育方面,起点上和城市相比有差异,所以这才造成了农民整体素质比较低的状况。党和政府这几年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我刚才讲到在深化农村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中央在这方面投入的预算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这是过去历史造成的问题,也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同时不断增加投入,对农村进行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培训,才能逐步改变这个状况。

  [中国日报记者]:

  关于农民素质问题,我想细化一下,请陈主任回答这么一个问题。由于农村壮劳动力,包括妇女大部分都到城里打工,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力的老龄化相当严重,他们的技术、知识水平和发展现代农业相比差距很大。请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环境下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昨天北京市社科院发了一个报告,说北京的农民工有310万人,其中57%以上是想留下来在北京生存、定居的,现在农村还能够留得住很多的人才吗?

  [唐仁健]:

  您刚才提出的这个现象,目前在一些农村确实比较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民想增收致富的愿望,大量青壮年进入城镇,到工业企业务工。这是一个方面。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这种现象也不能看得过重,就是说目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是有的,如果说今后农业吸引力能增强,我想相当一批劳动力还可以回乡。另外,至少可以亦工亦农,这次文件中就特别讲到了,要引导一部分农民回乡创业,也包括创办现代农业企业,这就跟今年一号文件的主旨和希望是一致的。

  我们也比较欣喜地看到,目前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包括浙江、江苏,也包括其他一部分地区,已经有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搞农业企业。但是,我们对目前一些农村存在老龄化、中青化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这次文件在最后一部分也特别提到,要解决好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文件中第一次讲到了这个问题。

  至于刚才讲到在城镇有的想留下来,其实不仅是北京,也许有的地方比重会更大。但是,总体方针今后还是两条腿走路,就是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这两件事情是并行不悖的。能进城的进城,需要在农村发展或者是转移就业的,两条腿走路。小城镇的户籍改革早已放开,大中城市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另外,估计今后总的趋势是多数农民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还是双向就业。

  [香港大公报记者]:

  刚才看到材料中介绍,一号文件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了要求。我们也知道,现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党群关系紧张的情形,此前,党中央也呼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消化在基层。我想问一下,今后农村党的建设如何进行改革?如何推进?

  [陈锡文]:

  应该说一些地方农村党群关系矛盾比较大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它主要是由于在过去税费改革之前,基层政府直接承担着向农民收粮、收款等任务造成的。进行税费改革之后,农民从免除的税收中直接受益1250亿元,粮食已经完全市场化流通,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基层干部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大大缓解了。

  当然,中国农村有65万个村民委员会,有将近400万个村民小组,所以要找一些干群有矛盾的地方,找一些故事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总体来看,农村的干群关系是向着缓和、和谐的方向发展的。就像你刚才讲到的,农村基层组织确实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它的建设,中央大概定有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在2005年底到2006年上半年,农村普遍进行共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央要求要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第二,在民政部的牵头下,中央、国务院在督促农村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化。第三,在农村的基层尤其是党组织的基层选举中,要让群众也能参与,很多地方就是由公推来决定党支部成员的提名人选,就是你能不能被提拔为党支部成员,首先要由老百姓认可,老百姓提名,再由党组织进行选举,这样能够保证党支部成员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另外,这次中央还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政策措施,就是要从优秀的村干部中考聘乡镇工作人员,以及探索他们中间选优秀干部的办法,这也是对村一级干部怎么做好工作、怎么严于律已,给他们很好的激励作用。

  [新京报记者]:

  刚才陈主任在介绍中讲到在土地征占、财务公开环节,农民利益表达比较强烈,这是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诉求的渠道太少,还有一些渠道根本行不通。请问在新农村建设中,怎么加强农民诉求渠道的建设?

  [陈锡文]:

  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第八章专门有这部分的内容,就是怎么样来正确地处理农村发生的各种矛盾,因为它毕竟都是农民内部的矛盾,因此有畅通的农民表达诉求的渠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就像你刚才讲的,渠道有没有?有,而且不只一种渠道。但问题是怎么样真正解决老百姓提出的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工作要做到前面,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涉及到农民利益的问题上,一定要按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办事,尽量减少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发生,甚至不发生,这种矛盾就不会存在,这是一点。

  第二,农民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说通过组织、村民委员会到乡政府,到县政府,也可以通过党的组织,党支部到乡党委到县党委,也有的是通过信访的渠道,甚至有的通过法律的渠道,通过各种渠道在向上表达。我想各级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克服自己的官僚主义的作风,特别是对农民的利益问题,不能麻木不仁,不能无动于衷,不能因为事小而不为,了解这种情况以后应当及时地、尽力地去解决。

  第三,我想在群众表达诉求和沟通的过程中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作为有关的部门来讲,接到农民的诉求表达之后,只要是符合法律和政策的,能解决的要尽快解决,有些解决不了的,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农民同志谅解。也有一些要求,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未必是合法的,也要和农民讲清楚。第二方面的工作是要引导人民群众,即使你有合理合法的要求,也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理性地表达诉求。通过这样的沟通,我想,政府工作也好、党委工作部门也好,通过磨合,从农民群众中了解他们的愿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讲清事实之后,也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去解决。

  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