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的“转换性创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15:42 南都周刊

  谈传统的“转换性创造”

  记者:在对待传统上,不能局限于一些很局部、很表面的问题,如圣贤诞辰、节庆日等等,不仅仅是在这些上面做文章,而是要有一个更为根本和全局的把握,重点还在于适应新的时代条件,走出今天的路来。这也就是您所提出的“转换性创造”要强调的意思吧?

  李泽厚:对。重要的是创造,但这创造又是一种转换性的创造,而不能脱离了传统的根本精神。

  记者:余敦康先生(编者——余敦康,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教室首席导师)也谈到传统节庆、孔子诞辰,同样认为这些毫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战略,怎么样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立定脚跟,有一个宏观的战略,关于文化安全、文化自觉,要有一个全盘的思考。

  李泽厚:什么叫文化安全、文化自觉,这些概念我不清楚,也不大相信这些大概念,觉得还是太空泛。所以我还是讲更为具体的经济、法律、政治制度、公民社会等等,老喊“文化了不起”没用处。

  记者:但传统节庆日对公民心理上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李泽厚:我可不承认搞几个节日就能潜移默化。潜移默化主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光靠过几个节日,发几篇文章,搞些仪式,就叫潜移默化?“好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不是?这才叫潜移默化。一定要“细无声”。大张其鼓、敲敲打打叫潜移默化吗?

  记者:但以前吧,您也知道,什么愚人节、情人节,搞成一种风尚。这两年似乎

七夕也开始受到人们关注,虽然声势还赶不上情人节。

  李泽厚:我不相信能够超过情人节,但为什么这两年开始想起七夕?那是因为八十年代那股反传统的极端思想开始退了。为什么退?还是经济的发展。现在不是《河殇》那时候了。二十多年来社会大有改变,真正起作用的还是经济。为什么我老讲“体”是现实生活?因为这是最根本的,文化上那些都跟着这个走,至于什么节啊、诞辰啊,更是细枝末节。我最希望的还是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能够迅速而健康地发展。

  记者:印度使用的是英语,但印度文明并未因此失去自主性。如果我们全民使用英语,您认为会不会跟印度一样?

  李泽厚:这当然是。我现在不承认世界公民,但将来会是那样,我不是讲过嘛,三百年后很可能通用的语言是英文。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国文化会对世界有很大贡献。

  记者:但我觉得不仅仅是一种贡献了,我觉得应该是主流。但依您的观点,就是认为那只是对西方主流的一个补足。

  李泽厚:那要问首先什么叫主流,你想控制别人?

  记者:这怎么是控制呢,根本没有那种硬性的控制可讲,这是化于无形啊。人们终归会认识到,孔子之道所标举的生生才是正道。

  李泽厚:生生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规律,是中国几千走出来的路。今天要走出个样子来,不走出效果,你高谈孔子有什么意思?你自己不走出一个样子来,如何高喊我们文化了不起哦,世界第一哦,孔子救天下哦,那都是没有用的。

  南都周刊稿件,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摘编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7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