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明没想到在网上发文会惹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10:37 青年周末

  其实,如果李海明没有在网上发那些文章,我感觉他过得挺逍遥自在的。他是正科级干部,之前是三处退休管理科党支部书记,如果不是工作轻松,我想,他也不会有时间泡网,也没有机会经常出去旅游。

  但是,李海明写了这些文章。为了谨慎起见,他还选择了匿名穿“马甲”发文。作为一个管理干部,他都如此谨慎地掩藏好自己,难道真的没有正规渠道表达自己的见解了么?就这个事情,枣矿集团宣传部长说其实渠道很多,比如有矿长信箱等。但我采访到的多数员工反映,在“服从与执行”5个字面前,其实他们都不敢通过正规渠道反映问题。

  李海明以为匿名就高枕无忧了,他反复跟我强调,他压根都没有想到,这个事情会有人去查,而且能够查得出来,查出来以后自己会倒这么大的霉。

  他说,他在大众网论坛内其实还挺受欢迎的,因为是数码论坛的版主,平时发言比较多,有些文章会被网友跟帖叫好,所以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文采和创意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我感觉,他也在享受这种“成就感”。

  但他也告诉我,正是因为自己经常发文,网友们也都熟悉他的写作风格,即使不用“天一生水”的网名发帖,文风还是能够辨别得出来。这是他事后反省为什么会被找到的重要理由。

  对李海明的处理过分了

  采访李海明过程中,他陆续会接到一些电话,有网友的,也有枣矿集团的普通员工。李海明告诉我,他们都是询问他的境况,并表示慰问。

  在接受采访的工人中,大多数提起李海明,反映都非常正面,没有人对他做出负面评价。

  一个参与处分他的人甚至表示,讨论处分决定时,有人认为对李海明的处理太过分了。他甚至对李海明表示,“你知道的情况在网上揭露,不要说一些捕风捉影失实的话。你只要实事求是在网上揭露怕什么呢?”

  我在采访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联系采访三处、枣矿集团的有关负责人,简直碰壁无数。刚开始枣矿集团的大门都不让进。跟一些部门联系,要么一听到普通话就被挂电话,要么干脆有人否认自己是所在接电话部门的工作人员。那天,我从早上8点开始联系采访,直到下午四点多钟 ,才终于得到枣矿集团宣传部的回应,部长周脉海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采访稿子发表之后,有网友把我的报道粘贴到鲁南论坛上,据李海明反映跟帖十分热烈,不过没隔几天,转载我的稿子的帖子都被删除了,连带一些相关的评论也被删除了。李海明告诉我,大众网后来还发出一个声明,说他们大众网已经派出专人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将公布调查结果,并请求网友们不要继续炒作。但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有看到结果出来。李海明告诉我说,大众网派出的人找到了他,跟他聊了不到1个小时,主要问的却是为什么不去贵州。

  ◎枣矿集团回应◎

  2月28日上午10时,枣矿集团宣传部部长周脉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青报关于李海明事件的报道是偏激的,效果是不好的,这个记者光听了李海明个人的片面之言,并没有采访到三处等权威部门。

  周脉海说,李海明个人素质非常一般,文章所讲的很多都与事实不符,而且,公安已经对他的行为做出了判定,这更证明他的文章是对事实的歪曲,是诽谤。集团进行准军事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安全生产性,是很受拥戴的管理举措,有不同意见也是正常的,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事情还少呀?但这并不能掩盖这种管理的好处。

  关于大众网删帖的事,周脉海称枣矿集团并不清楚,也不会干涉。因为坚信让事实说话。

  ◎脸谱◎

  叶铁桥:《中国青年报》记者,2006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撰写舆论监督类的稿件,曾经报道过《广州体院院长身陷学生门事件》。

  ◎声音◎

  2006年一年内,从彭水诗案始,“因言或文致祸”见诸于新闻媒体的就有好几起。我希望,一方面,发表言论的人要审慎看待自己所拥有的自由尺度,另一方面,被批评的个人和机构,也要能够宽容和理性对待这种声音,同时反思自己的作为。因言论而受到处分的现象,是整个社会公众都不愿意再看到的。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