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畅阻挡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4日19:47 新浪嘉宾访谈

  主持人:这些学校中的学生进入公立学校的比例大吗?

  宋霞:这个要分学校的情况,打工子弟学校主要有两种类型。

  主持人:大不大,这个比例?

  宋霞:我个人来看,整体来看不是很大。

  主持人:一个学校能有几个人进公立?

  宋霞:有的学校可能会有,就刚刚小平平这个学校大概有30多个,而另外有的学校,就是这个学校真的关门的话会有一、两百个孩子进去公立学校。

  主持人:在你们调查过程当中,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打工子弟的孩子不能够进入公立学校读书呢?

  宋霞:这个原因我们有稍微做一下分析,咱们来想如果这个孩子可以顺利进到公立学校,第一步,家长要知道这个政策;第二步他要办五证,办各种证件,然后就找公立学校,很简单,听起来,但实际上这三步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比如第一步家长的知情权,另外家长如果打电话向相关部门咨询,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系统的回答给他,所以这个家长的知情权很多家长根本就不知道,另外办五证也非常困难,而且有些地方除了五证还要加一些其他的证件,要求很多证件才能加上去。另外公立学校接收这块,一方面,有的公立学校没有人专门接待家长,告诉家长应该怎么办,甚至我们了解到有一些公立学校甚至会向家长,要求家长以社会捐助资金为由交数额不等的费用,或者有的直接要求赞助办公用品,这种情况都有存在。另外就是家长如果有一个顺畅的信息反馈渠道的话这些问题会很好解决。

  主持人:听着好像公立学校不是特别愿意接收打工子弟学生,刘代表是一所公立小学的校长,您怎么看?

  刘艳琼:怎么说呢?她刚刚说的情况主要是北京的情况,其实在我们那个地方可能相对这种情况没有这么凸显,也就是说打工子弟可能相对没有北京的聚集量这么大,但是就刚刚她说的那些事,我觉得一方面在考虑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时候,大家也要反过来考虑公立学校在收这个孩子的时候,实际上他有他的困难。第一个,现在虽然说计划生育了,但是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但是各个地方的义务教育学校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实际上现在学校的成班额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少,或者那么合理,就是城市的学校,特别像我们中小城市吧,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少了。公立学校本身的成班额,在相当程度上,特别是一些名校,在群众心目中比较有名气的学校,他的成班额一直居高不下,周边中小一点的学校它的成班额也是维持在略超于各个省给的标准。如果他打开口子把农民工的孩子承接过来的话,那么对于本身在学生范围内的孩子来说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就是老师,虽然师范扩招,但师资的情况并不如大家想的那么宽裕。那么班额增加不算,老师的配给也够不上。

  比如在我们那个地方,随着城市的改造,我们那个城市有些南迁,我们就把两所相对生源略少的学校就作为农民工子弟特例的学校,进入他这两个学校的渠道就比较畅通,孩子可以很畅通的进入这两个学校。如果孩子住的比较远,到其他公立学校去读书的话,只要其他公立学校能接收得下来。现在我们基本上解决的都比较好,但是我觉得还是互相应该保持一种理解。

  对于公立学校来说,如果在你的生源不是那么紧张的情况之下,我觉得应该敞开自己的校门,欢迎他们的到来,因为他们同样是需要接受教育的下一代。同样,他们的父母也在为这个城市做着自己的贡献。我觉得反过来说,对于这些农民工子弟的农民工来说,他们也应该理解这个城市各个公办学校的难处,第一个,本身咱们国家办教育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二个,多少还有一些当他进入到这个学校以后,我觉得他本身农民工自己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素质,在配合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加强对自己的一个提炼。这样的话,城市的这些公办学校才会更加愿意接收他们的孩子,以免有一些本来在这个公办学校读书的这些孩子的家长发生一些顾虑,是不是他们进来以后,他们的一些不合理的习惯,或者不太好的习惯会影响到他们的孩子,以至于影响学校来接收农民工的子女就读,我觉得这应该还是保持一个理解的状况。

  我觉得政府就应该做好这个调剂工作,怎么把这两个切入点抓好,这样的话既能使农民工安心下来,为这个城市继续服务,同时也让公办学校不要两头不着调,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这个事更好。我刚才听了这位同学的说法以后我觉得感触很深。

  主持人:但是湖北的问题,尤其是武汉这个问题应该是比较严重吧?

  周洪宇:武汉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武汉总的人口是870多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在16万左右,情况不等,比较多,武汉市对这一块工作他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在98年以前公办学校教育部门对农民工子女基本上是没有考虑的,尽管农民工的子女家长有要求,但在98年以后这个认识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武汉市一个市长叫李宪生,很有战略眼光,他是从全局看问题,从战略看问题,从长远看问题,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他认为与其将来去建一所监狱,不如现在我们多建几所学校。

  所以他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放在和我城市的子女教育问题放在同等的位子上,这块是采取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当然这个措施是逐步调整完善的。他比较早是放开武汉市公办学校,他要求所有的中心城区和远城区义务段的学校,因为现在我们高中这一块没放开,义务段,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所有义务段的学校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的开放,逐步开放一开始是放开了100多所,到了01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将近100所了,到03年、04年的时候就有313所了,武汉市的学校也就是1000多所,占了三分之一,这些学校基本上是有中心城区的,也有在中心城区稍微偏一点的那些地段的,也有远城区的,基本上农民工居住的地方,这些区都会拿一到两所学校开放。

  当时开放的时候有的学校也提出来,我不能无条件承担这个责任,希望适当的收费,如果不收借读费的话政府要补贴,当时给政府提出这么一个要求。政府后来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不许收这个借读费,当然行政命令在目前我们政府主导这种情况下还是起一定作用的,不执行行政命令可以撤职,很有魄力。

  我们客观的来说,这些学校不是名校,他们当时之所以这样考虑,一个是名校对于城市学生的就学压力本来就很大,他这个放开得不到城市市民的支持,所以他不敢开这个,这个我想还是要逐步的推进。

  另外一个考虑,即使开放的这些学校,尽管他在城市学校里面水准不是很高,但是和那些流动工子女的学校比较起来已经好了很多,因为它的教学设备、条件、师资都是比较高的,比如说至少它的师资条件,小学教师现在他的学历层次已经大大提高了,这一点农村的学校是没办法比的。再一个初中教师,初中教师现在要求研究生的学历。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一个比较稳健的做法来推进这个事情,用行政的命令推,同时得到两个方面的理解。这样做的结果,当时有一点就是刚才我说的借读费,尽管政府希望不收借读费,但是没有政府说不能收借读费,所以武汉市是在政府还没有说不许收借读费的情况下没有收借读费,我认为这是很不容易的。

  最近这几年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新的问题在哪里呢?新的问题在于行政命令推行有一定效果,但是随着发展,你涉及到的几个重要的问题相当一部分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比如师资、经费、教学环境、办学设施,这些问题很难解决,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师资来看,现在城市,特别是武汉市教师师资队伍正在进行大调整,现在全市八万多教师里面要有将近八千人,城市的教师就得下岗,为什么呢?

  现在编制进行改革,小学教师过盛,初中教师持平,高中教师紧缺,由于这样一个师资状况,学生进来了,都进来了之后师资得相应的增加,特别是初中这一块,初中这一块看起来总量持平,但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它有偏差,它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所以你看起来可能持平,你可能有些方面还要进,有些方面还要减,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子女要进入这个学校之后,编制怎么办?这里面就是政府里面的编办和教育部门的利益,它的关系怎么处理?这个矛盾很难调节,编办的问题。所有的编制是中央的,不是你地方政府的,湖北省的编制工作现在是中央的,这是要控制

公务员的队伍以及控制相应公务员队伍这一批事业单位的人,这个很难解决。

  第二个经费,武汉市实行半年以后把基础教育下方到区里面,市教育局不主管这一块,他是起到宏观指导调控的作用,你就要求地区、区里面拿钱,可是市教育局没有这个权利,区里凭什么给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04,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