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民警突围亚健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14:58 《法律与生活》杂志

  监狱民警突围亚健康

  本刊记者/王春晖 刘志坚 通讯员/王书华

  近几年来,吉林省监狱系统连续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练兵活动,民警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然而,在大练兵考核中,许多民警因身体和心理等原因不能参训参考,有的监狱一年内就有3名民警英年早逝。监狱民警的健康问题引发了一场“健康风暴”。

  本文背景:2006年2月,吉林省监狱管理局宣教处邱德生处长等6人组成调查组,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先后到8个基层监狱进行调研,结果发现监狱警察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患各种疾病的多;身体亚健康、带病上岗或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多;英年早逝的情况明显。

  由于监管、生产压力过大,民警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缓解监狱民警身心压力的渠道不顺畅等,“病从心入”成了民警身体不健康的重要根源。调查发现,有44.6%的民警有心理问题,11.5%的民警有心理障碍,几乎每个单位都有2到3名精神病患者,跳楼自杀、开枪自杀的在少数单位也有发生。心理不适、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全监狱民警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较为普遍和突出的心理问题是严重的倦怠感、焦虑感、抑郁感、暴躁感、自卑感。监狱警察普遍感觉工作累、压力大,情绪资源似乎被消耗殆尽,对工作消极、麻木甚至冷漠,责任心差,不管事,缺乏动力和热情。调查发现,监狱警察有焦虑倾向的达42.7%,已产生焦虑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已达10%。目前监狱民警中有轻微抑郁的高达62.3%,有抑郁症倾向的达7.3%。无论男民警还是女民警,普遍存在暴躁心理。不少民警工作不耐心,动不动就张口骂人、动手打人,近年来因情绪发怒而打骂体罚罪犯的现象时有发生。监狱民警自卑感特别重。有些民警认为整天在高墙内与罪犯打交道,“犯人有期民警无期”,社会地位低下。

  这些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威胁监狱警察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他们带病坚持工作,给监管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调查结束后,调研组立即以《队伍建设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为题,向监狱管理局党委呈递了一份调研报告。提出了在全系统下大力气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两点意见,拿出了健全监狱民警身心健康的四项对策,受到局党委的高度重视,李文才副厅长批示:“要抓好落实。”从此,吉林省监狱民警心理健康教育正式拉开序幕。

  试点工作首先在省女子监狱和长春监狱进行。

  发生在吉林省各监狱一线民警身边的五个真实故事,显示了健康风暴的威力。

  故事1:儿子自杀之后

  对于梅河监狱52岁的管教员侯作东来说,2005年3月20日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他的儿子在这个蕴涵着勃勃生机的早春,选择了轻生,死时年仅23岁。抱着儿子的尸体,侯作东捶胸顿足,追悔莫及,后悔这些年欠儿子的太多。如果自己能多腾出一些时间陪儿子聊聊天,如果自己能在儿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如果……可惜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回忆在管教一线工作的20多年里,侯作东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他在早上3点起床的时候,儿子还没起床,晚上9点他才能回家,那时儿子已经熟睡。最忙的时候,连跟儿子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在记忆里,他从来没有陪儿子逛过公园、商店,没有时间和儿子谈心、交流。

  他的爱人这些年做生意也很忙,对儿子也没能精心照顾。用他的话说,“在稀里糊涂中,儿子就长大了”。对儿子成长的细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他一无所知。儿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后来不得不报考中专。可是,中专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待业在家,他和爱人依然无暇顾及儿子的生活和心理变化。

  突然有一天,侯作东发现儿子变得非常自卑,少言寡语,精神抑郁,孤僻,不愿意与同龄人交往。最可怕的是,在2003年和2004年里,儿子先后两次有自杀的苗头,幸亏被及时发现,才留住了他青春的生命。看来儿子太需要精神安慰和帮助了,他多么希望每天早点回家陪在儿子身边啊!可是管教一线的工作永远都是压力重重,忙得不可开交。结果,儿子终于出了大事。

  儿子走后的一段时间里,侯作东像丢了魂一样,整天萎靡不振。在监舍,他只要看到和他儿子年龄相仿的男孩就流泪,对他们絮叨个没完。整整一年,他都无法走出痛失爱子的阴影。

  就在他的精神几近崩溃的时候,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如及时雨播洒到侯作东的心田。

  他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学习了《中国监狱劳教工作警官心理健康读本》。50多年来,老侯第一次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这么全面的了解。

  他所在的监狱为每个民警建立了健康档案。这时,侯作东才对自己的性格等有了科学的认识,才知道自己有中度的抑郁、焦虑、偏执症状。测试结果出来后,专业心理教师给了他很多意见,让他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应付挫折,保持自尊减少压抑,适度宣泄情绪;增强体育锻炼,注意调节饮食和睡眠。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侯作东意识到了自己心理疾病的危害性,并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才痛心地知道儿子是死于心理疾病,如果能够及时疏导,儿子可能不会自杀。

  随后,梅河监狱开始组织民警外出旅游。侯作东说:“梅河监狱自建监50年以来,从没有组织过民警出省旅游。这次,监狱先后组织我们去北京、沈阳、大连老虎滩公园旅游观光。考虑到我的情况,监狱为我单独开了绿灯,允许我带家属。在监狱领导的关怀下,我和爱人结婚20多年来第一次一起出游。乘车途中,大家一起打扑克,谈天说地,把酒小酌,合影留念。在风景名胜地,登峰远眺,赤足踏浪,郁闷烦恼顿时抛在脑后。”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在侯作东的心底油然而生:回家后一定振作起来,不辜负监狱领导对自己的关怀,拿出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时间渐渐地为侯作东愈合了伤口。现在的侯作东像变了个人一样,精神状态良好,生活积极,脸上也有了笑容。最主要的是,他真正从儿子自杀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为了不让别的年轻人重演儿子的悲剧,他经常以儿子的事情为例,给年轻的同事以及犯人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耐心地做他们的疏导工作。

  故事2:他撕掉了遗书

  当梅河监狱11监区管教员韩立新手捧全省监狱系统“随机教育能手”冠军证书时,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可能依然活在生活的藩篱中不能自拔,更别提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了。”

  32岁的韩立新,8年前毕业于吉林省司法警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梅河监狱。他怀着满腔激情决定在这里拼搏一番,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久,他结了婚。婚后,他发现妻子患有抑郁型精神障碍,经常犯病。他领着犯人外出劳动,整天累得筋疲力尽,妻子不但不关心他,还对他非打即骂,不让他睡觉。母亲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看到他们整天吵闹,身体也受到影响。老人看不惯儿媳妇的行为,婆媳之间经常吵架。

  不久,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女儿的到来,给他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他带来无尽的烦忧。女儿患有先天性紫癜肾炎,每年都要花大笔的医药费。因为妻子没有工作,全家四口人就依靠韩立新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女儿的病,等于雪上加霜。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因此负债累累。

  在家庭负担的长期拖累和一线管教工作的“高压”下,韩立新的身体每况愈下,体重由原来的195斤下降到140多斤,精神状态非常不好。在带领犯人外出劳动时,他经常昏倒在劳动现场。

  2006年年初,韩立新的女儿病情十分危急,需要到大医院住院治疗。然而2万块钱的医疗费让韩立新一筹莫展。他每天拖着倦怠的身体来到监舍后,看着一群穿着灰色囚服的服刑人员,内心更加灰暗。晚上值夜班的时候,他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偷偷流泪。

  渐渐地,韩立新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含着眼泪给母亲写了一封遗书,欲绝尘而去。

  韩立新的苦楚被监狱工会的领导知道后,他们及时向监狱领导做了汇报。监狱领导高度重视此事,当即号召全体民警为其女儿捐款。不到一周,饱含全监狱民警真情的2万多元钱筹集完毕。他的女儿顺利地住进医院,度过了危险期。

  恰逢此时,轰轰烈烈的民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全监狱展开,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监狱蔚然成风。对于韩立新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在他干涸的心田下了一场及时雨。每天不管多忙,他一定抽出一段时间认真阅读《塑造阳光心态》、仔细品读《健康从“心”开始》,重要的地方他会情不自禁地做读书笔记。

  “在经历挫折时,有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而不能自拔,与其说是挫折、冲突造成的,不如说是走进了对所受挫折的认知死角……”一段段充满阳光的话语,如一屡屡阳光照进了韩立新的心田。他的心态在不断学习中,在与同志们交流的体会中渐渐变得平和宁静起来。在他人的鼓励下,他报名参加了全监狱组织的心理健康知识演讲比赛,结果他不负众望,获得演讲比赛二等奖。领导和同事们依然不断地为他鼓劲,专业心理咨询师不定期地为他调理。韩立新内心的希望和热情再一次被激发起来。

  2006年10月,韩立新顶着家中巨大的压力,备战全省监狱系统管教员随机教育讲课大赛。赛场上,他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非常优秀,最后,经过综合考评,他获得“全省监狱管教员随机教育讲课能手”的称号。

  从此,韩立新脱胎换骨了。

  故事3:她把磨难变“佐料”

  烫着入时的长发,走路轻盈,气色红润,声音温和甜美。当49岁的她迎面走来的时候,记者怎么也想不到她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

  这位从容淡定的女性,曾经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

  她叫付淑平,是吉林省女子监狱12监区监区长。

  几年前,付淑平的丈夫因患脑梗塞瘫痪在床。原本幸福的家庭“倾斜了”,家庭的重担全落到她一个人身上。一边是教育辅导孩子、照顾瘫痪的丈夫,一边是全新的管教模式。那时,付淑平所在的监区不但承担着生产任务,而且全监狱的危险改造分子都在这个监区。作为监区长,付淑平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付淑平是个要强的女人,生活和工作样样都不想落在人后。为了监区评先创优,她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忙了一天,回到家里,她仍然要面对一大堆似乎永远也处理不完的事情。一次,当她半夜回到家时,眼前的一幕让她的心揪成一团。丈夫翻身时掉在了电饭锅上,把电饭锅给压瘪了,他动弹不得,就一直躺在地上。那边,女儿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脸上印着泪痕。付淑平强忍泪水,把丈夫和女儿安顿好,接着又干到后半夜。

  日复一日,付淑平被生活所累,身心异常疲惫,鉴于自己是监狱的中层干部,她从不对别人讲自己的烦恼,独自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只能在过年的时候领着丈夫去看病,有一年的年三十,她和丈夫是在火车上过的。望着外面万家灯火,付淑平的内心无限凄凉,她根本不知道前途在何方。

  生活的压抑、工作的压力,使付淑平变得异常脆弱。每当看到别的女人穿着艳丽时尚的服装跟丈夫逛街的时候,她就会忍不住痛哭起来。作为女人,她觉得自己活得太悲哀,太操劳。自从丈夫有病,她几乎没有添过新衣服,常年一身警服,一个发式。

  渐渐地,她经常失眠,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记忆力也逐渐减退,精神总是难以集中。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她竟然坐错了公共汽车。

  付淑平的生活陷入绝境,心理危机达到了极限,她甚至几次寻死,以逃避无法面对的现实。可是付淑平是幸运的,就在她最困惑的时候,她赶上了监狱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活动,为她郁结的心灵打开一扇窗。

  在这个活动中,女子监狱开全省监狱之先河,开设了两部心理健康咨询热线,设立了监狱长心理话疗接待日,并于2006年6月下旬开展了心理健康理疗游活动,组织女民警旅游观光。付淑平就是在这里,为自己打开了心理健康的绿色通道。她一边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一边让领导知道了她的难处,压抑多年的眼泪在这里痛快地流了出来,领导也对她这么多年的不易表示理解并予以帮助。

  与此同时,付淑平积极上网查找资料,到书店购买书籍。通过读书,她知道了如何与抑郁“相处”,知道了如何将“灰色认知”向“七彩认知”转变,知道了“转移调控”以及“帮助比自己还不幸的人”等心理调控方法。

  几个月过去了,付淑平的心态归于平和。

  现在,她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丈夫的病情也有所好转。历经大难的她似乎第一次感觉到生活的七色阳光。她不但改变了发型,也经常到商店为自己买些时尚的衣服。付淑平也把自己好的情绪带给犯人,用自己的例子教育犯人。她先后撰写了《论女犯自杀原因和特点》等富有哲理的文章先后发表在权威期刊;《我骄傲我是人民警察》一文还获得监狱系统征文一等奖。

  回过头来,付淑平这样说:“现在看来,那些磨难都是生活的佐料。”

  故事4:面对犯人,他变了

  心理健康教育在改变民警自身心理状态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工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民警们学会把心理健康知识巧妙地运用到改造工作上,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春铁北监狱二监区教导员唐兵对此感触颇深。“过去我们缓解压力的方法就是下了班后,找几个朋友喝大酒,之后回家睡觉,结果,第二天反倒感觉疲惫,心情总是烦躁,面对犯人的时候,动不动就发火。结果犯人的思想疙瘩没解开,自己也气得够戗。现在,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自己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到主动调节,有意识地看书学习,听听音乐,到热闹地方看看风景,给自己的心灵彻底放个假。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判断心理健康状况,识别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对不良心理情绪和心理问题进行调适和化解。”

  唐兵举了一个例子。以前他带一个顽危犯,这个犯人不愿意参加劳动,还经常找茬打架。为了逃避劳动,他几次弄破自己的手,用凳子砸头。他多次做其工作也不奏效,只好把这个犯人捆在凳子上。结果,这个犯人不服气,向上级告了他一状,虽然没受什么处分,却也受到了领导批评。现在,唐兵遇到同样的问题,首先舒缓自己的情绪,尽量不和犯人针锋相对,接着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对方的心理特质,先消灭其暴孽之气,然后让其宣泄,与其沟通。话说开了,犯人也想通了。

  44岁的镇赉监狱民警陈寿延,干了20多年管教工作,用他的话说“对心理健康知识懂得少之又少”,管起犯人来语言贫乏,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怎么就治不了你呢!”他因为管犯人不成自己生闷气,长时间地积郁,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他变得不愿意看到犯人,尤其厌倦和他们谈话。他想快点退休,不愿意再和犯人打交道了。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之后,他通过学习,知道定时清理自己内心的“垃圾场”,同时学会了“认知疗法”,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黄金规则”。他的工作积极性大增,甚至把每一次与犯人交谈、做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一个“课题”。服刑人员王某,是监区反改造“尖子”,他经常装疯卖傻,说深了会大闹不止。如果放到以前,陈警官一定会对他关禁闭。现在,他通过心理测试了解王犯的心理特质和性格后,尽量避免与他正面冲突,让他发不起火,时间长了,王犯自觉没趣,情绪也就平静下来。就此时机,陈警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他的思想工作。经过几次交谈,王犯心服口服,不再闹下去,积极投入改造。

  故事5:她成了心理医生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很多民警第一次知道了心理学知识对自己对家人对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们把学习心理学知识,当作自己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吉林省女子监狱舍得花钱,请专家授课,在监狱开办了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女民警踊跃报名,经过半年的学习,她们尝到了甜头。

  42岁的刘国英便是其中一位。刘国英所在的10监区是“老残犯”监区,犯人中有精神障碍的占47%,心理不健康的犯人达80%。因为这些罪犯的特殊性,每年这个监区评比都拖整个监狱的后腿。自从刘国英接手这个监区,学习心理咨询师以后,她用自己所学的心理知识不断打开“老残犯”的心锁,使这个监区在年终评比时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让人刮目。

  54 岁的犯人张某,是个典型的精神抑郁型顽固罪犯。自从转到这个监区,天天不起床,不吃饭,也不干活,整天一句话也不说。晚上躺在被窝里,她天天都要哭两个多小时。

  为了让张某“开口”,刘国英首先对她进行“感情投资”。经过偷偷观察,刘国英发现张某喜欢用“力士”香皂和“中华”牙膏,就从家里给她带来这两个牌子的香皂和牙膏。张某深受感动,她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我杀死了自己的婆婆,因伤害罪被判了15年。我觉得内心愧疚,对不起孩子和丈夫,觉得活着没意思。不如一死了之。”找到了症结,刘国英开始对症下药。通过犯人包夹和药物理疗的方法,缓解其病情。接着,刘国英又采用“森田疗法”进行下一步工作,即“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不去控制你不能控制的事”。

  刘国英了解到,张犯最害怕丈夫学坏,盼望在吉林的丈夫能和在深圳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刘国英找到张犯的丈夫,让他到深圳去一趟,然后告诉张犯当地的电话号码,让她打电话给丈夫时,知道丈夫已经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这回,张犯放心了。几个月过去了,她的情绪非常稳定,不仅积极配合管教工作,还成了监区改造积极分子。

  如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吉林省各个监狱还在有声有色地开展着,在一些单位已经形成了监狱常态化的工作之一。相信这个活动,会成为照在民警心田永远不灭的阳光。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7年3月上半月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