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博望现象背后的三大力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3日13:30 《决策》杂志
博望,苏皖交界处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的边镇。然而,近几年来,凭借着集群经济和民营经济所生发出的活力,一跃而成为安徽的经济强镇,引发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博望现象”。 “博望现象”耐人寻味。 像浙江无数个自然生成的“块状经济”一样,博望在产业集群形成之初,并无地缘和政策的优势可言。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节点上,博望适时地抓住了国家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机遇,使民营经济和产业集聚的能量得到了极大地释放,生成一股民间的力量、分工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并进而转化成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竞争的主体,才成就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博望制造”现象。 先来看民间的力量。 博望的集群经济,实际上就是能人经济抑或草根经济。当初一些从田地里走出来的“小能人”,凭着“一本地图一双腿,一本合同一张嘴”,从最苦最累的供销员做起,“跑千山万水,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不断地完成创业原始资本的积累。掘到第一桶金后,这些被称为博望集群经济“酵母”的供销员,旋即投身于实业。在“种子企业”或“领袖企业家”的示范带动下,通过产业和市场链条的连接,在区域范围内迅速形成由众多企业及其多样化产品构成的产业集群。这就是博望集群经济产生与演变的“路线图”。 如果把博望的产业集群比喻为一个巨大的蜂窠,那么供销员和企业家就是一只只辛勤劳作的蜜蜂。从小作坊到大产业,再到“博望制造”乃至“博望创造”,博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产业的生成、裂变与升级;从农民到供销员,再到企业家,博望的创业者也完成了成长路径中的一个个角色的转换。而这一切背后的推手无不源自民间的力量。 由此可见,这种坚忍不拔、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新徽商精神,抑或充分尊重企业和个人创造的深厚创业文化内涵,才是“博望制造”的活力之源。 再来看分工的力量。 “先跑市场,再办工厂”,这是博望集群经济产生与演变以及企业家成长路径中的共同特征。其好处是,积累了创业的“种子资金”,拥有了市场的网络与资源,从而降低了产业进入的门槛与风险。 随着企业和企业家的扎堆,又使创业者能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技术创新活动,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使每个企业将资金和注意力放在做好自己最有优势的那一点,减少了交易成本,同时也使得创业者能获取可见度更高的机会。 博望的企业家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长期的实践,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个企业发明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款式,乃至管理与制度的创新,在集群内很难保密,每一点创新很快就会成为集群的共有资源。由于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博望从最初的刃具模具产业裂变出机床产业,再裂变出筑路机械产业,就是最为生动的例证。 最后来看制度的力量。 在一个产业集群区域内,其制度变迁大凡走的是内生诱致型之路。“温州模式”如此,“博望模式”也不例外。产业集群本来是市场竞争和企业选择的结果,但从博望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来看,政府的科学引导和扶持对集群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循着博望集群经济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从只做不说的“不争论”到“立足刃具、发展刃具、突破刃具”的引导与提升,从产业集群“孵化器”的创建到优越投资环境的营造,无一不与地方政府营造出的“区域小环境”有关。政府在这里的角色定位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用博望决策者的话说,是“无为而治,有为而帮”。这也许就是为何博望能异军突起而相邻地区却相形见绌的根本原因。 显然,博望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始终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规律,把握集群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并通过对集聚产业的整合、调整,从而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眼下,区域之间的竞争已演变为企业集群的竞争。而博望的实践证明,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 这就是如何看待和借鉴“博望经验”的关键所在。(记者 张道刚)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