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周刊本周人物:崔英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4日17:52 CCTV《新闻周刊》
现场环境声:2007年4月12日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采访同期声] 记者:你知道崔英杰的案子吗? 小贩1:不太清楚。 记者:就是杀死城管的那个小贩? 小贩1:我听说过。小贩2:知道,都知道。 解说词:在北京中关村的这条街上,提到崔英杰的名字很多人都表现出一脸的茫然,然而一提到杀死城管的小贩,却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半年前在中关村科贸电子城北边的这个胡同发生的悲剧。 视频资料案发现场:镜头展示的全过程+照片崔英杰被捕[字幕:介绍案件过程] [采访同期声] 记者:知道判决结果吗? 小贩1:不知道。 小贩2:不清楚。 小贩3:我听说有结果了。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解说词:时隔半年之后,依然是在这条街上,崔英杰的同行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一审判决的结果。他们更不会知道,就在本周二宣判的这一天,全国各地甚至包括国外媒体的记者都在密切的关注审判的结果。 现场环境声:2007年4月10日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解说词:在法院外焦急等候结果的不仅有《新京报》、《京华时报》这些北京的媒体,还有《华西都市报》这样特意赶来的外地媒体,而像《财经》这样专业经济类杂志也没有放过对崔英杰的关注,除此之外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也一直在对这起案件做追踪报道。而这样一起看似普通的刑事案件,之所以能够引来如此高的关注度,问题似乎并不在于案件的本身。 画面:一组新闻标题《刀下留人》《崔英杰到底该不该杀》《放崔英杰一条生路》 解说词: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从去年8月11日案发至今,在媒体上、互联网上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对于城管队员李志强不幸遭遇的关注,竟然没有对崔英杰这个杀人犯是否应该被判死刑的争论热烈。这种似乎有悖常理的现象在一些评论者看来,恰恰是由于小贩崔英杰所代表的这一弱势群体,在城市中没有正常的生存环境所引发的公众对城市管理制度的反思。实际上,崔英杰本人曾经是部队的优秀战士,退伍后来到北京做保安也一直得到同事的夸奖。然而经济上的拮据,使他不得不再路边摆摊维持生计。然而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刚刚出摊几天,就发生了杀死城管的悲剧,一时的冲动却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在本周的法庭上,崔英杰痛苦地向素不相识的李志强忏悔,正是自己的一刀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就在本周,崔英杰的父母来到北京等待儿子的一审判决,就在走出法院大门的一刻,两位老人想到最小的这个儿子虽然得以活命,但依然无法摆脱长年的牢狱之灾时,情不自禁老泪纵横。而与此同时,在距离法院不到一百米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李志强应该也在另一个世界听到了判决。 画面+配音:(李志强烈士网上纪念馆)姐夫,上周日我们去看你了,姐姐把你的照片紧紧贴在胸口,哭得很伤心,没有了你的日子,她的痛苦都没有发泄的出口,只有看到你,才能把一切渲泄给你。她只是想念你,家里一切都好,请你放心…… 解说词:本周,无论是在法庭上还是法庭外,包括媒体的记者都无法见到李志强的家人,人们从判决书上唯一能够得到的信息就是:李志强的家人撤销了附带的民事赔偿要求。 现场环境声:2007年4月13日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采访同期声] 小贩1:做法不对,就是冲动,现在他后悔了,现在后悔了。 小贩2:捡了一条命,杀人偿命的。我都是听说的,肯定是逼急了。 小贩3:可怜他,真可怜啊。 解说词:直到宣判结果被公布的本周,对于崔英杰是否应该被判处死刑的争论依然没有真正平息。在中关村大街,很多小商贩都庆幸崔英杰能保住一条命,而在李志强所在的海淀城管大队在听到了宣判结果是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之后,从法院走出的工作人员都对媒体保持了沉默,匆匆离开了法院,后来媒体披露城管大队要求执法队员对外不接受任何采访。 [采访同期声]海淀区城管队大队宣传科 苑秀国现在我们要求各分队任何一个队员都不予接受采访,实际就等于一个态度,别的东西没法说,怎么说,是我们自己的战友,社会评论也都比较多,我们只能保持现在这种态度,内部稳定就行了,别的没有什么可说的。 解说词:而就在宣判结果公布的第二天,一位身穿制服并且佩有编号的女城管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中愤愤不平地说:“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现在判他死缓,我们这工作还怎么做啊?”在很多执法者眼中,对于崔英杰的判决一方面是能否给牺牲的李志强一个公道,而另一方面更是对自己未来工作的一种保护。甚至还有城管工作人员认为,通过这起案件应该给城管工作一个合法的地位。 [采访同期声]辩护律师 夏霖 他们也是希望摆脱现在这样的一种尴尬的执法地位,他们也希望,如果说城市管理是一个,如果说我们认为这个城市管理它是一个必需的,它是一个必须进行的,城市管理就不仅仅是由地方政府来安排,应该是由我们在整个制度层面上给他们以充分的授权。 解说词:对于这样一个牵动人心的生死判决,一张薄薄的判决书并无法为人们种种的担忧划上句号。一位法律学的在读研究生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到:“崔英杰案虽以最极端的面目突然出现,却非偶然事件,而正暴露了以压制性手段进行城市管理的制度漏洞和突出矛盾。” 现场环境声:2007年4月13日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采访同期声] 小贩1:今年吧有些缓和,我看到路边的这些,有些缓和,抄东西的时候执法没以前粗暴了,好象是这种情况。 小贩2:他也只是撵他们走就算了,我没有见过他们直接的抢东西,拿东西。 小贩3:现在好一点儿。他不收你的钱了,车上没放东西,不推你的车了,好就好在这儿,不撵你了。以前态度嚣张,真嚣张,现在好的多,真好的多。 解说词:尽管小犯们的描述不尽相同,但从他们的言谈话语神色表情中仍然可以感觉到面对城管时他们心情的变化。不过,当一些小贩听说很多城市的路边摊已经开始解禁的消息时,还是流露出情不自禁的羡慕之情。从去年九月份直到今年两会期间,上海、重庆、江苏无锡、浙江杭州等地都先后出台了商贩设点摆摊的制度,而就在本周五,上新闻发言人宣布今年5月1日开始上海监管部门对于马路设摊将不再一律封杀。 [采访同期声]辩护律师 夏霖 我认为从这个案子,极端悲剧的案件中间,我们不仅仅是城市管理者,包括这个案子中,我在做这个案子的时间,涉及到这些行政管理,我们的这些法律法规,他们之间的冲突的地方,应该引起我们这些立法层面,制度设计者,包括政策制定者的考虑。 解说词:就在本周,在一审判决的结果宣判之后,崔英杰依然要求上诉,希望为自己减刑。但这个刚刚23岁的小伙子自己也明白,无论怎样他都要为一个无辜的生命付出惨痛的代价。而与此同时,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藤彪也在媒体上撰文提醒全社会:“在孙志刚案、佘祥林案中人们往往感慨:为什么在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后才开始反省?而在崔英杰案中,我们也许不希望未来的人们在翻到这一段历史时充满疑惑:为什么在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后,竟没有任何制度上的反思和变革?人们希望一个避免崔英杰式悲剧的制度;而任何真正的制度变革,都应该建立在人道关怀和健康的公众讨论的基础之上。” 主持人:有人说在战场上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的人是该被人记住的英雄,因为从此战争结束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该忘记城管人员李志强的名字,希望这是最后一个因工作而倒下的城管工作人员。当然,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悲剧是最后一个,从此城市管理中不再有刀光剑影。 主持人:曾经米卢作为中国足球队的主教练,说了一句留给我们很多人印象深刻,直到今天还常被人们说的一句话,叫态度决定一切,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还真是有很多不好的态度让你看着特生气,您看,在江苏宿迁,有话好好说多好啊,可是偏偏说上了,从15岁以上一直到没死的,都得来办身份证。这后半句话明显的带有情绪和执法者的一种强横。我们再看一个,在城市中贴出一些让大家遵守交通规则的标语没有错,但是前面加了一个“外地的务工人员”,这一下子就好象存在了一种歧视感,其实这幅出现在天津的这种标语呢不意味着所有天津的市民过红绿灯的时候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外来的务工朋友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所以,换一种说法多好啊,好好想想张艺谋那部电影,《有话好好说》。好,接下来一起看看本周还有其他哪些特写。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