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魔头归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13:06 南方人物周刊

  对她的假释,《德国之声》认为:一个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必须能够原谅它的敌人。《明镜》周刊则说,此举很可能会 引起社会分化,影响德国人的团结

  赵晓

  3月25日凌晨3点,在长达24年的监禁之后,57岁的布里奇特·玛格丽特·莫恩豪普特走出了监狱大门,一辆 车很快接走了她。她带走了一些书籍和随身物品。根据德国《焦点》杂志的消息,莫恩豪普特获释后将住在卡尔斯鲁厄。她已 经在当地一家汽车配件厂找到了一份工作。这家公司的老板是她朋友的儿子。在此后长达5年的假释期内,莫恩豪普特更换住 所时必须要向有关部门报告。

  对莫恩豪普特的假释在德国引起了广泛争议。支持的人认为,释放她可以显示“德国的民主”。《德国之声》就认为 :“一个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必须能够原谅它的敌人。”德国《图片报》的社论却说:“我们发现很难原谅一个杀了这么多人的 女人,她把受害者的父母、妻儿判处了终生哀悼。”《明镜》周刊也认为,此举很可能会引起社会分化,影响德国人的团结。

  一个女人的释放为何能产生如此轩然大波?这一切要回溯到40年前。

  “德国之秋”

  1968年4月2日,法兰克福两家百货店发生了爆炸案。警察逮捕了4名嫌疑人,其中包括大学生古德伦·恩斯林 和她的男友安德烈斯·巴德尔。乌尔里克·迈因霍夫在左派杂志《混凝土》上撰文,为两人辩护,称扔出炸弹是向“消费恐怖 主义”发起英勇的进攻。不久之后,恩斯林、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建立了城市游击战组织“红军旅”。

  他们相信,推翻资本主义的最佳方式,是暗杀警察和武装部队成员,绑架社会名人以换取赎金和释放入狱的同志。至 于弥补经费的不足,则可以抢劫银行。“红军旅”的大多数成员都是大学生,而且这些大学生大多来自家境良好的中产阶级家 庭。1971年,出身于出版商家庭的莫恩豪普特加入其中。

  上个世纪60年代,是一个激动的年代。欧洲国家在亚非拉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国际共运的发展,原来大多是落后国 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成就,使得一代人的思想变得左倾激进。而美国在一个落后小国越南进行的那场不得人心的战争 ,使得“反美反帝”成为全世界青年人的口号。中国的红卫兵们则为全世界的青年人提供了一个行动准则:“造反有理。”

  世界范围的风云激荡和马克思主义的流行,深深影响了1967年进入慕尼黑大学哲学系学习的莫恩豪普特,她对用 冲锋枪和手榴弹能在人间建立一个完美秩序的世界深信不疑。

  加入“红军旅”后,莫恩豪普特多次参与爆炸和绑架事件,并很快被捕,直到1977年2月8日获释。这之后的几 个月,因为连续发生的血雨腥风而被称为“德国之秋”:1977年5月,“红军旅”成员刺杀了最高检察官布巴克;7月3 0日,他们又枪杀了德累斯顿银行董事会主席蓬托;9月5日,他们绑架了梅塞德斯-奔驰公司董事长、德国雇主联合会主席 施莱尔,并在6周后将他杀害。莫恩豪普特因此成为一些媒体眼中“最危险的女人”,“红军旅”在德国可谓谈之色变,激起 的公众情绪之强烈,丝毫不逊于纳粹。

  “德国之秋”后,由于“红军旅”的三位主要领导人在狱中自杀,作为创始人之一的莫恩豪普特开始成为领军人物。 1982年11月11日,莫恩豪普特在进入位于法兰克福附近的“红军旅”秘密武器藏匿点时,再次被抓获,被判5次终身 监禁加15年徒刑,最低服刑期为24年,今年3月25日是她的最低刑期期满日。

  由理想导致恐怖的年代

  入狱后的莫恩豪普特从没向外界讲述自己的经历,并拒绝一切采访,更没有在公开场合为自己的过去道歉。因此,当 法院做出假释决定时,许多人感到难以接受,尤其是受害者家属。施莱尔90岁的遗孀在《图片报》上要求“不要让杀死我丈 夫的凶手自由”,不少普通民众也认为“不该忘记她是个凶手”。

  尽管如此,莫恩豪普特已开始融入德国社会的过程。而在2002年,日本赤军的头目重信房子也含泪解散了赤军, 并向社会公众道歉。这似乎宣告了人类向1960年代的彻底告别。

  

意大利“红色旅”、德国“红军旅”、日本“赤军”、法国“直接行动”、秘鲁“光辉道路”、巴勒斯坦“人阵”、 爱尔兰“共和军”(后两个是兼有极“左”和民族主义特征的恐怖组织)……在砸烂资本主义的激昂口号中,爆炸、枪击、绑 架、暗杀、炸机、劫机、劫船,无所不为。与今天的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相比,他们大都没有宗教色彩,有的只是纯真的政治信 仰;成员大多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他们是一群本该成为社会精英的人,却在“不流血的革命是不会成功的” 的口号下误入歧途。

  “红军旅”领导人乌尔里克·迈因霍夫是个“相当漂亮而腼腆的女人”。她的名言是:“阶级斗争的发展将要贯彻游 击队思想……一个社会主义战士的死重于

泰山,一个资本家的死轻于鸿毛。”“红军旅”的影响最盛时,法国哲学家萨特曾亲 赴监狱看望巴德尔,引来世界关注。

  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纷争开始退居次要位置,类似的红色恐怖也开始退潮。和当年为理想奋不顾身的时代相比 ,今天的世界更崇尚的是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在狂热的理想和物欲横流之间,人类能否走出一条全新的第三条道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