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省会经济圈起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18:19 《决策》杂志
省会经济圈起步 ——专访合肥市市长吴存荣 -本刊记者 吴明华 自从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正式作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之后,这项决策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部崛起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大背景下,省会经济圈的决策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合肥市市长吴存荣,解读构建省会经济圈对于实现安徽崛起和合肥大都市之梦的战略意义。 安徽需要中心大城市 《决策》:目前,各省都纷纷提出构建自己的大都市圈,各省会城市和大城市也都在“跑马圈地”,在这种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下,安徽也提出建设省会经济圈。这一战略决策出台的决策背景是什么? 吴存荣: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于安徽来说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安徽处在南京都市圈和武汉都市圈之间,虽然也提出加快沿江城市群的发展,但沿江城市群还远远不具备与这两大经济圈竞争的实力。如果安徽自身不能构建一个新的经济圈的话,必然会在这两大经济圈的快速发展中被边缘化。再加上北边的淮海经济区发展势头也比较快,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安徽有被“瓜分”的可能。所以构建自己的大都市圈已经非常迫切。 另外,从更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来看,长三角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它的扩容是必然趋势,对安徽也是一种机遇,与长三角周边地区相比,机遇最好的就是安徽。因为安徽紧邻长三角,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必经之地,在这个背景下把省会经济圈提出来,对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融入长三角是非常有利的。 《决策》:从目前来看,安徽最有可能成为中心大城市的就是合肥。虽然合肥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实力还不强,构建省会经济圈对于做大做强合肥有怎样意义? 吴存荣:中心城市带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十一五”规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而这么多年来,安徽恰恰就是缺少中心大城市,这是安徽的一大短腿。 那么,如何破解? 在安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不论是从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区域经济发展上,最有可能做大做强的中心城市就是省会合肥。但目前合肥本身也处在尴尬的地位。纵观全国的省会城市,合肥的首位度不高,经济规模、人口和地域等在省内所占的比例都很小。经济发展需要腹地,随着省会经济的发展,合肥经济腹地扩展是必然趋势。 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06年的合肥相当于上海1990年的水平,两者有15年的差距。如果从2006年开始,合肥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到2020年将会达到上海今天的规模。那么届时合肥发展的空间在哪里?这个问题已经很严肃地提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设省会经济圈是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决策。 如果合肥15年后达到上海今天的规模的话,它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范围都将远远超过合肥市自身的范围。现在提出省会经济圈这个概念,更加有利于合肥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和优化经济布局,有利于合肥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调和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与建设。 省会经济圈不是行政综合体 《决策》:合肥的发展壮大需要扩充自己的经济腹地。一般来说,拓展经济腹地有两种路子,一种是通过行政手段,另一种是通过市场的力量。在构建省会经济圈的过程中,将会更多地采取那种方式? 吴存荣:从合肥的发展来看,合肥历史上的多次区划调整都没有解决经济发展腹地空间的问题,这也就给我们反思,用行政手段来扩充城市发展空间未必是好的方式。我更倾向于通过财税体制和共同发展的路子,来调整经济发展布局,更有利于操作,阻力更小。比如在合肥市,去年开始我们决定不再撤并乡镇进入市区,而是在现有的空间区划中,通过土地价格差距,我们有意识地把工业往合肥的三个县布局,三个县的经济很快就发展上去了。也就是说利用他们的空间和我们的资本,来共同发展。 《决策》:从目前来看,很多经济圈可能更多的是依靠行政力量来整合资源。 吴存荣:现在所提出的许多城市群、经济圈,更多的是一种政府意向上的引导,实际上不具备很强的约束力,真正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还是市场的作用。 有很多经济圈实际上是低水平的行政综合体,还远远不是都市圈的概念,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它是过去那种行政主导思维的产物,强化了行政的力量而弱化了市场的作用。真正的都市圈是经济高水平发展的结果,它是通过市场力量来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进行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政府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上加以协调。 但是省会经济圈不一样,它具有省会的优势、经济上的优势,还有交通的优势,再加上市场上的力量和政府正确的引导,它的生命力会更强。 《决策》:安徽省发改委正在制定省会经济圈的发展规划,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也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经济圈的发展规划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吴存荣:省会经济圈的规划要从更高层次上为今后的经济布局做出高层次的指导,这是规划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其次就是对于产业发展方向要有指导;第三是省会经济圈内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要有指导;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有统筹,以减少浪费;对于经济圈内的合作机制,要在规划中提出一些新概念,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我认为规划的目的就达到了。 2007年是省会经济圈的“起步年” 《决策》:省会经济圈的构建已经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多种制约因素。建设省会经济圈还需要破解哪些障碍? 吴存荣:目前最大的瓶颈是合肥的总量不大,这就是为什么合肥市正在拼命地把合肥的经济规模做大的原因。只有合肥的总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之后,才会发挥出更大的带动力。 另一方面,财税体制决定了各地小而全的思想还很严重,必然影响到经济圈内的产业分工和一体化。因此,合肥要首先带头破除这种思想上的障碍,从全省的战略出发,主动服务好周边地区,招商引资不能恶性竞争,污染项目不能向周边地区扩散,对于周边地区发展需要的外贸进出口、信息等方面,合肥要全力以赴地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鼓励合肥的企业向周边地区拓展。 《决策》:构建省会经济圈,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合肥真正能担当起龙头的作用。在这方面,合肥准备好了吗? 吴存荣:合肥地处皖中,拥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特别是经过九五、十五时期的建设,合肥已经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的二级交通枢纽,六条高速公路和六条铁路在这里交汇。合肥必将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交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另外还有航空港和水运优势。交通格局的变化必将带来经济流向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肥也积累了很多能量和优势。2006年合肥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千亿,合肥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而且,合肥已形成了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电、化工等优势产业,涌现出一批在国内颇具知名度的大企业、大集团。下一步,把这种优势和能量进一步发挥出来,合肥自身必将实现一个飞跃,并且将带动省会经济圈的快速发展。 在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已经开始行动了。除了正在建设的合六叶高速公路和环巢湖滨湖大道,合肥今年也将在公共交通通行便利化和一体化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合肥还正在积极整合经济圈内的自来水资源,合肥自来水厂已经收购了巢湖的自来水厂,六安的自来水厂也正在合作洽谈中。在基础设施投入上,还需要加大省级的统筹协调和支持力度。 总的来说,2007年是省会经济圈真正的“起步年”。目前,关键是不要人为地设置障碍,政府要不断地向这个概念去靠拢和引导,让市场形成省会经济圈的概念。-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