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怎样打好巢湖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18:19 《决策》杂志
怎样打好巢湖牌 -本刊记者 王运宝 巢湖市重点工程项目———滨湖旅游观光大道的开工典礼,于2月8日在巢湖岸边隆重举行,在筑路机械的轰鸣声中,全长70公里、合肥与巢湖两市共建的世界最长湖岸景观带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巢湖滨湖旅游观光大道集旅游、防洪、交通和高效农业开发于一体,沿巢湖北岸,东起巢湖市区,西至中庙与合肥市规划建设的滨湖大道相连,全部建成后,从巢湖到合肥只需40分钟。与此同时,在合肥老城区南部、巢湖北岸,一座占地总面积达19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滨湖新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恰巧将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整体包围,巢湖的综合开发利用,成为构建省会经济圈的独特资源优势。合肥与巢湖市不约而同都提出了“打好巢湖牌,做活水文章”的发展战略。如何将天赋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成为省会经济圈构建过程中的一道重大命题。2007年,省会经济圈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巢湖牌”怎样才能打好? 安徽的中部崛起 以合肥、芜湖、安庆三市为顶点,相互连接就组成了安徽区域经济布局中著名的“金三角”,处于江淮之间的巢湖水域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处于三角形的重心,是整个安徽省的“腹心”。而且,对于构建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来说,巢湖水域是实现通江达海的唯一通道,巢湖水因此具有了特殊意义。然而,相对于皖江城市群,环巢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稍逊风骚。 更重要的是,环巢湖经济圈是南部皖江城市经济带和北部沿淮城市带之间的经济连接点,如果没有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在安徽中部崛起,皖江与沿淮就会出现断层,没有了中间的过渡,就难以构成引领安徽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性框架。 因此,构建省会经济圈,加速省会合肥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安徽省内的“中部崛起”。合肥市长吴存荣认为,安徽全省不仅要在中国的中部奋力崛起,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要首先在安徽省内实现率先崛起。 但是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安徽省内的三大区域经济板块,总量都没有超过2000亿元:皖江第一方阵马芜铜宜四市之和为1647亿,两淮一蚌是887亿,环巢湖的省会经济圈是1775亿,合巢六三市经济总量之和还没有超过长沙市的1790亿元,而长株潭之和在2004年就已经超过了2000亿,2005年更是超过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是形成经济圈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安徽省内的“中部崛起”,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 但是,从2006年开始,安徽的“中部崛起”就已经为自己装备好了“起搏器”,就是合肥市141组团式发展中的滨湖新城。2002年3月,合肥市的区划调整松开了套住合肥发展的“箍”,成为合肥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41组团则是合肥发展的第二次提升,合肥真正走出了“环城”时代,跨越到“滨湖”、“临江”时代。190平方公里的滨湖新城,正在打造成“安徽的浦东”。按照规划,到2010年,一座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将屹立在巢湖北岸,然后依此为中心沿湖滨向两边辐射,到那时,不仅仅是合肥将飞跃巢湖,而且整合环湖地区实现隆起,将发展成为安徽经济真正的高地。 寻找串珠成链的线 就像是散落一地的珍珠,优势资源没有串珠成“链”,很多人都会这样来比喻环巢湖地区的资源优势与开发现状。的确,不管是旅游资源还是产业基础,环巢湖地区从来都不缺乏闪光点。但是,构建省会经济圈的过程中打好“巢湖牌”,必须找到串珠成链的那根“线”,才能事半功倍。 从目前环湖地区经济发展与省会经济圈的构建来看,最明显的“线”有三条。 首先是巢湖水的综合治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与长期累积,巢湖水已经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治理的地区,巢湖的污染对整合环湖地区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但是,坏事的背面往往蕴含着向好事转化的有利因素,合肥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黄群英认为,巢湖水的综合治理可以成为联结合巢六三市的重要纽带,通过巢湖水的治理,有多个方面的“利好”,具体来说,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形成时间晚,在省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很小,外界对省会经济圈的认同度也很低,但巢湖的综合治理意义不同,它不仅列入了国家的重点规划,而且通过治理工程,沿湖地区还可以联合起来争取国家与省级重大项目的倾斜,优先向环湖地区布局,如引江济巢、江淮运河等跨流域工程,都正好在整个省会经济圈的范围之内,合巢六三市可以实现共赢。 第二根线就是滨湖基础设施建设,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规划处的徐斌认为,交通基础设施是省会经济圈需要最先推进也是最见成效的方面。全方位构建环巢湖大道,是整个环湖开放的“先行官”。 环巢湖旅游开发是第三根线。早在2003年3月,经合肥市倡议,由合肥、六安、巢湖等市共同成立了合肥周边城市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并签订《合肥周边城市旅游合作协定》;合肥与巢湖还签订了《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按照发展“大旅游”的思路,合巢六三市可以形成“蓝、绿、红”三色旅游区:“蓝色”是巢湖本身及近巢湖的旅游开发,“绿色”是以六安大别山的生态休闲度假为主,“红色”就是革命圣地游。围绕巢湖,三市可联手共同开发客源市场,共同设计和宣传推介区域内旅游产品,共同开放包装精品线路,创立大巢湖旅游品牌。这样一来,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安徽旅游经济“南热北冷中间静”的状态,环巢湖旅游产业链还可以带动交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加快省会经济圈的构建与安徽省内的“中部崛起”。 打造安徽版环湖经济圈 如果用简洁的四个字来概括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的特点,“江、河、湖、海”最为贴切:“江”,长江沿线城市经济带;“河”,淮河沿线城市群;“湖”,环巢湖经济圈;“海”,安徽东向发展,与沿海特别是江浙沪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到目前为止,四个字中,只有“湖”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规划,省会经济圈的构建,无疑提供了一次契机。 利用天然湖泊的优势,构建环湖经济圈,仅在安徽周边,就有两个典型,一个是环太湖经济圈,一个是环鄱阳湖经济圈。 在由上海、南京、杭州为三个顶点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太湖正好处在中心位置,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与浙江的湖州、嘉兴五市,环太湖分布,正在构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二级经济圈,五市2006年的经济总量为11784亿元,占整个长三角16市总量的1/3。在江西,2007年1月,环鄱阳湖经济圈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将环湖分布的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六市串在一起,经济总量占整个江西的61%。而安徽真正的环巢湖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只有1418.6亿元,只有环太湖经济圈经济总量的1/8。 安徽要想打好巢湖牌,真正构筑起环湖经济圈,实现“揽湖入怀”,不妨借鉴云南省昆明市“揽池入怀”的做法。在现代新昆明的发展规划中,形成了“一蕊四片”的布局:“花蕊”是滇池,四个花瓣分别是围绕滇池的东、西、南、北四个城市组团。而且,昆明围绕滇池的高速公路已经全部贯通,环滇池的污水治理工程与环滇池生态绿化带,也都基本成型。围绕滇池,已经形成了公路、绿色生态、城镇布局与环境保障体系四条“玉带”。 相比之下,环巢湖的交通体系、城镇分布体系、环境综合治理体系、绿化体系都没有形成完整规划,再加上巢湖水域在行政区划上被一分为二,要形成安徽版的环湖经济圈,目前还处于艰难“爬坡”阶段,决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