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成熟当然是个褒义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4日15:57 中国青年杂志

  在探讨“我们对成熟怀有偏见吗?”之前,让我们先来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成熟。字典里说:成熟就是发展到完善的程 度。再细致一些,我们会从众多的“成功学”书籍中得知:一个“成熟的人”要有“完整的人格”,进一步说,一个成熟的人 ,他要为人可靠,值得信赖,他要对自己的信仰与标准不妥协。他的成熟度来自对事情的认知和判断力,他的能力强不强没有 关系,但做事一定要条理分明,个性及情绪稳定,带给人希望、信心、快乐……

  假如从情商的角度进行解释,一个成熟的人是这样的: “他情绪稳定、忠诚度高、不会被别人影响;他自己懂得设 定目标,愿意合作,注重团队合作;他胸襟广阔,肚量大,不在乎别人的批评,不怕挫折压力,不在意别人泼冷水,不容易被 别人激怒;他能超越各种障碍,不畏艰难困苦,始终坚持理想,贯彻到底…… ”如此看来,真正成熟的人应该是:知道这个 世界是什么样的(信仰),知道这辈子是为什么而来(人生目的),知道这一生在追求什么(人生理想),知道如何处世(价 值观),知道如何让自己坚持目标(行动力与技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成熟也许会有各自的理解,精明事故,中庸圆滑似乎是为更多的人所推崇的一种“成熟 ”,这样的“成熟”似乎更有“市场”,更有前途……成熟就是戴上面具?就是失去真诚?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从来不 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熟?是因为我们对成熟本就怀有认识上的偏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没有教我们如何甄别成熟?

  我们对成熟怀有偏见吗?

  采访-杨青

  李想,PCPOP.com首席执行官。18岁那年放弃高考,开始创业。短短几年时间,PCPOP已经成为第三 大中文IT专业网站。本刊曾将其作为封面人物予以报道。

  问:放弃高考时,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看来你觉得那是一个成熟的想法吗?

  答:刚上高中的时候,我的梦想是考上大学,毕业后做一个IT媒体的编辑;结果高三的时候,我做了自己的网站, 其实就是在经营自己的媒体,从某种程度上讲刚上高中时候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更重要的是,这个媒体当时已经开始赚钱了。 一边是上大学,一边是自己每天可以投入十几个小时的事业,在这种情况下就比较果断地选择了继续做网站这条路。只不过那 个阶段,我认为机会很重要,创业是最好的选择。现在看来,不能用成熟与否来评价,只能说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问:那时的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比同龄人更成熟?

  答:不敢说比别人成熟,但是上高中的时候和别的同学确实不太一样,和他们不太容易有共同语言,我有自己的追求 和目标,而他们完全不理解我在讲什么。

  埋头读书,学到的可能更多的是方法,但是如果没有能力驾驭这些方法,这样的学习是事倍功半,学生应该注重学习 能力的培养,而不要去死记硬背,一点价值也没有——如果说成熟,这可能是我比别人更早领悟到的吧。

  问:不管怎么说,你在18岁就创造了自己的事业,在这一点上还是很“早熟”的。你觉得是什么使你做到了这点?

  答:是我的信仰塑造了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我的信仰是:第一,一定要面对现实;第二,只要不断努力,一切都 可以改变。我父母的学历和能力都很好,但是不太会和单位的领导搞人际关系,所以吃了很多亏,我就告诉自己,只有自己努 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曾经说过,创业者是不正常的人,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好的创业者就要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朝九晚 五是不可能的,我要面对比普通人更多的困难,做更多的事情,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工作上,应该说我还是比较早熟的。我比同龄人要早走一步,经历得更多一点,羊群中的骆驼,所以相对同龄人要 显得早熟一些。不过这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经历才能变得成熟。

  问:对于“成熟”你怎么理解?“成熟”在你的词典里是褒义、中性还是贬义词?

  答: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基于他的性格和立场。而我们的性格需要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学习和改变,发挥积极正面的作 用,减少性格的负面干扰,这样就离成熟越来越近。成熟和经历成正比,经历多了,经常总结总结,就会越来越成熟了。

  成熟当然是个褒义词,成熟对自己和对他人都好。

  问:你怎样对待身边的人?不知道在他们眼里你是不是一个成熟的人……

  答: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对事的理性是种成熟,但是对人太多理性有时候就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很累。我也不想这样 ,只是从小到大的经历让我变得越来越理性。我常常告诉自己,不能把人当成事情来对待,对事情要理性,对人要感性。我爱 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也在努力,希望我身边的人和我在一起的时候能感到轻松。

  成熟需要配合

  文-周怀远

  在现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如果对成熟抱有偏见,很大的原因是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

  在情感领域,面对一个成熟的人,也许就是面对一个有着丰富爱情经验和掌控权的人,面对一个理性多于激情的人, 一旦两人关系出现问题,自己在情感甚至经济方面就都很被动。在感情越发物质和“计较”的当下,成熟的人似乎具有某种“ 可怕”意味。

  她曾经和一个人交往,最开始喜欢的就是他的成熟,觉得自己非常有依靠,但是一旦接触下去,就发现了成熟的“问 题”,比如他总说她很单纯,对许多事情都不了解,于是在决定一些事情时,他根本不会考虑她的意见,他完全把她当做一个 小孩子。她说,我可以在谈恋爱的时候享受这种“小鸟依人”,但是却不想在以后漫长的生活中都“没有主见”,成为在家庭 里没有发言权的人。“更可怕的”是,他有一次以一种非常佩服的语气和她说起一个朋友在处理和妻子分手时财产分割中考虑 的周到以及对利益的保护。那一刻,她决定和他分手——“他太成熟了,太理性了,最重要的,当然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这 令我感到害怕……”

  而在工作领域,面对一个成熟的人,也许就是面对一个工作中强大的对手,面对一个将自己的缺点了然于胸的人,面 对一个让自己有某种压迫感的合作对手。

  他的一个同事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和人交流时这位同事的表情总是非常平静,无论你什么表情,他都是那种平静 ,然后指出你的想法的问题,他说得也有道理,确实很成熟,但是周围的人有时会觉得他有些刻意表现这种成熟,以至于和他 说话总有点紧张,总会觉得自己的话有点浅薄,到后来都不太敢多说,最后的情况就是“越保留越多”。

  也许,在我们的故事里,这些没有拥有成熟的人与其说是对成熟抱有偏见,不如说是对一种简单关系的向往,那种关 系能让一个人在情感里完全释放,充分享受这一释放带来的快乐,并用这一快乐推进感情的发展;那种关系能让一个人在工作 中不必有所防范,并且体会平等对话的气氛,进而用这一气氛推动工作的发展。某些时候,在与成熟之人交往的过程中,这种 渴望中的关系会很难出现,于是,人们会在不自觉中,将对这种关系的内心需求外化为对成熟之人的某种偏见。

  成熟,其核心是一种人生智慧,拥有成熟的人,已经是在社会中拥有某种强势的人,他会比许多人活得从容,并且以 理性和经验为基础不断自我超越,只是,这种成熟在当下的环境中也许再需要一点点与他人的配合,与那些低于自己智能的人 配合一下,稍微迟钝一些;与那些感性的人配合一下,稍微温情一些;与那些尚不够成熟的人配合一下,稍微低调一些……说 到底,这是给他人以成熟的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我宁愿永远不成熟

  文-申红梅

  20年的光阴用它复杂的眼神宣布:你已经不是孩子了。拔节的力量在身体里乱窜,我已经不是孩子了。这是没有理 由委屈的事实。

  不是孩子意味着什么?答案支离破碎,不仅仅是成熟那么简单。成熟?多么可怕的一个词语,我害怕它,曾经甚至用 尽全力抵抗过它的力量。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太成熟就意味着没有再挖掘的潜力。”我躲在被窝里向所有的神祈求,我在 黑暗里诅咒它的名字。可是,于事无补。但我从来都不愿意放弃。

  也许是我太固执,可我始终不愿放弃。就像小时候妈妈去赶场,我紧紧拽住她的衣襟,不让她走。孩子,多么美好的 一个词,不需要任何矫饰,不需要做别人,天真并不懵懂,纯洁是天生。在孩子眼里,这世界充满奥妙,新奇神秘,即使摔痛 了也要抓住在成熟人眼里只不过是一条小菜虫的宝贝。这是一个唯美的世界!

  可我并不是小飞侠彼得·潘。混在一群成熟人中间,心灵的呼吸很微弱。他们说这是对成熟的偏见。于是,我混在一 群成熟人之间,试着呼吸掺杂早已褶皱的空气。人,有时候,在明知无奈的时候仍然会坚持走下去。每一次看那春华秋实的轮 回,叹门外楼头匆匆过客,感慨万千。慢慢长大,慢慢背上背包出门远行,慢慢明白,尽管很不情愿,还得慢慢戴上面具。

  我不承认我对成熟有偏见,可是时间会告诉我没有它你不会明白。一个人慢慢背上背包远行,孤独、羞涩、茫然,望 尽天涯不识归途……原来一个人走需要孩子不具有的勇气和力量,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边走边思索,那是一个人飞翔,不 需要保护的坚定,是相信自己能行,是坚信能背起自己理想与人生的骄傲。这是成熟吗?我问自己。没人能给我答案。他们说 也许长大了,懂事了。也许吧。

  可是,有些尝试是没有回头的权利的,有一个世界离我远了,即使我快步跑回那条小巷,它也不认识我了。我走在途 中,一直在途中,边走边看,边走边思索。有时候,人类自己欺负这个世界,却在到处诉苦。尽管很不情愿,我有一天也得戴 上面具,空气污染太严重。背上的背包慢慢陈旧,他们催我把它扔在原野里。我舍不得放手妈妈的爱,他们笑我“不成熟”; 前方可爱的小径新红无数,他们竟把嫩嫩的荆条一根根折断,塞进炉膛里,燃烧寂寞的魂灵;我不愿意跟着他们跑在狗的后面 ,他们斥责我“不明事”;他们逼我向着凶恶的猪狗热烈地笑,向着敦厚的大地吐口水。我不愿意,我不愿意!

  我宁愿永远“不成熟”,我想做孩子。一个长大的孩子。

  周国平有一段很理性的话:“在两种自然之间,在人性的两种单纯之间,隔着社会和社会关系。社会的作用一方面使 人脱离了原始的自然,另一方面又阻止人走向超越的自然。所以,大多数人往往在失去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不能获得超越的 单纯。”我很伤感,因为有另一些人走过了前方,他们用生命的光辉告诉我:回不去了。就如《半生缘》里曼桢流着泪向世钧 吐出那半生的情谊;“我们真的回不去了。”

  我仍然不愿放弃。我可以长大,但绝不“成熟”,我要永远做懂事的孩子,哪怕一个人上路。

  成熟本是一生的事

  文-麦家(作家,电视连续剧《暗算》编剧)

  “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一个不成熟的女子的标志是她愿意为某个男人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女子的标志是她愿意为某个男人卑贱地活着。”

  许多年前,我在一篇小说《私人笔记本》里写了这样几句话。其实这不是我的话,是我从别人那里引用来的。写这个 中篇的时候我还很年轻,文章中的人物也因为“不成熟”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陌生和愤懑。时间过去20年,成熟于我不再是 向往和追求的东西,我像许多男人一样在那个年龄也都渴望成熟。现在,在我看来,成熟只是一个过程,享受这个过程远比得 到结果更赏心悦目。因为这个过程是多么的丰富多情,是多么的婀娜多姿,就像一棵树有生根、发芽、开花,才有结果。

  而中国的文化与哲学传播和崇尚的成熟,更多的是中庸、圆滑、老于世故、凡事三思而行。这种成熟的目的性太强, 意义似乎就在于功利,在于结果,人人恨不得在一夜间瓜熟蒂落,修成正果。看看满大街的《让你一夜成为千万富翁》《怎样 赢得老板的欢心》《××决定命运》,这些书就像处处滥用的生长激素,企图在一夜之间平地拔高楼。这种文化催生出的成熟 显然缺失了必要的过程,不仅夹生而且畸形,就像花朵从未真正绽放,童心从未彻底展露。

  中国孩子的少年老成,孩子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就是这种功利文化的产物。“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挫折时 ,你应该让人生的信念来掌握生活的风帆,要逆流而上,永不停息。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磨炼出新的意志。有了信念,生命才 会有坚定的骨架托起肌肤,点燃沸腾的血液。”你能相信这是一个9岁孩子的习作吗?且不说用这样的语言概况人生,对一个 9岁的孩子来说太过精练、准确,让人难以信服,就说9岁的孩子懂得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信念、什么又是生活?文章显然是 家长的手笔。问题的关键不在孩子,我看到的是家长和老师,尤其是老师,他把这样的文章作为美文挂在孩子的班级网站上, 让孩子们学习、效仿。一个9岁孩子不是在梦想“我的枕头是巧克力做的,喷泉里喷出的是

冰激凌”,却在考虑一个人30岁 、40岁甚至耄耋老年才应该思考而又未必考量得清楚的问题,这就是中国文化推崇的中国式的成熟。难怪总有人吁叹我们缺 乏想象力、没有创造力,一个孩子的天窗还未打开就被无情地关上,他怎么可能凝视外面的天空而充满遐想?

  夹生和畸形的成熟于人于己都是本末倒置,有害无益。还是回到刚开始引用的几句话,这样的话至今仍然令我相信, 真正的成熟的不是技巧的熟练,不是心态的苍老,不是圆滑的态度,而是心灵的长大,只有长大的心灵才是最有力的心灵。说 大了,一个心灵没有成熟的民族,永远将被愚昧蒙蔽;说小了,一个心灵没成熟的人,永远将被无知占据。成熟需要时间,需 要历练,需要你摸爬滚打,需要你第一次独自离家远行……

  前些日子,一位富翁对我说起自己女儿时竟“老泪纵横”。17岁的女儿在家娇生惯养,不久前离开父母到英国

留学 ,父亲说在机场看到孩子孤独离去的背影时,眼睛都湿润了。圣诞节父亲没有让女儿回来,女儿独自外出打工,挣了自己人生 中的第一笔钱,700英磅,说给自己的弟弟买了一件西装寄回来,要爸爸注意查收。富翁接到女儿的电话,说她有浓浓的鼻 音,肯定重感冒了。说到这儿,富翁爸爸眼里又湿润了……一个孩子的成熟,也许就酝酿在这样的离别中,就隐藏在这样报喜 不报忧的电话里,就躲在偷偷湿润的眼睛里。

  而其实,一个孩子心灵的成熟不正也成就了一个父亲心灵的成熟吗?那一刻,也许正是他们各自的起点,这之后的漫 漫人生,他们会有更深沉的感悟与更浓稠的泪滴给予彼此——也许,不管对谁来说,成熟本就是一生的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