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农民酒该时优胜劣汰的产物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6日02:31 中国青年报

  ■李布茗

  似乎在我们今天这个崇尚物欲、讲究务实的年代,没人会再想起青年马克思17岁时写下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也没人能再脱口而出地背诵出那激昂的如诗一般的句子: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不是吗?尽管今天我们的媒体很喜欢没有针对性地大谈倡导主流价值观,但在面对青年个人的职业选择时,有些人立刻想到的是:这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多元价值观的时代,当然是多元的职业选择。其潜台词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谋一份回报最高的职业呢?所以,如果有调查说(在上海)有99%的人不想当工人,(在江苏)740人报名竞争一个科办员的名额,那又有什么稀奇?优胜劣汰嘛!

  这种貌似符合“社会有其内在运行规律”的“阶梯理论”的看法,我不能同意。当我们走向

信息化、高科技的时代,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劳动者——工人、农民就该是优胜劣汰的产物吗?任何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都离不开分工协作,如果一个社会除了高水平的领导者、高智商的科学家、高学历的白领,只有低技能的工人、低水平的农民、低学历的劳动者,试问:这样的社会结构可能通过科技创新来改变中国吗?一个社会犹如一个乐队,音乐指挥只能有一个,而演奏者是大多数,如果人人都想当指挥家,他指挥谁呢?其实,不管是指挥者还是演奏者,都是一个乐队里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杰出的艺术家,而只有这个乐队全体成员的整体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大体一致时,才可能演奏出雄壮的交响曲。同理,在高科技时代的社会里,即便有科学家研究出尖端的科研成果,靠谁来转化推广为大规模的生产?即便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提出令人鼓舞的社会改革方案,靠谁来具体实施推广呢?如果这个社会的基础——广大的工人、农民都是优胜劣汰下来的产物,中国的现代化有可能实现吗?

  毋庸讳言,对于今天的青年人而言,选择职业的确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每个人都有择业的自由。应该说,无论选择什么职业,只要是“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都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现在面对“99%的人不想当工人”这个现象,我们该怎么看?视而不见?听其自然?无所谓对与错?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吗?有利于青年人的成长吗?

  虽说今天不可能让多数人都具有青年马克思那样的胸怀,但因为你并不生活在真空之中,所以你的职业选择也不能不考虑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你择业的路才不会越走越窄。因为说到底,个人的成功之路毕竟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其实,那种以为在中国迈向创新时代的今天,普通劳动者、广大的工人、农民不过都是低学历、低水平、低技能群体的看法,才是真正落伍的、陈腐的传统观念!正像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校长朱清时曾说过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技能型人才。一个社会,白领多了,未必就是好事;推动社会进步的,恰恰是蓝领阶层的崛起和扩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