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三角”中的安徽角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16:55 《决策》杂志

  “大长三角”中的安徽角色

  构建“大长三角”

  的条件已经成熟

  《决策》:随着区域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加速推进,新型的地区合作关系也在逐步形成,从目前表现出来的经济发展特征来看,构建“大长三角”经济区的条件有哪些?

  施建军: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现在提出“大长三角”概念很合时机,可以抓住很多机遇。首先是市场经济成熟度创造的有利条件。目前国际公认的中国市场经济成熟度是接近80%。市场经济成熟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市场要素的流动,形成真正的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动机制。

  其次是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上海、苏浙都有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趋势。苏锡常、杭州、宁波、湖州、温州这些地方土地极其紧张,已经承载不了,大量产业像当年香港一样大量外溢。产业向外转移这个时机现在已经来临。

  第三是资本流动的机遇。这几年资本的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国内

资本市场活跃、高速成长,资本市场吸进游资和外资的能力逐步加强。

  最后是新型战略联盟和合作关系的机遇。传统的

中国经济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多而合作少。现在市场经济在转型,出现很多新型的合作关系。香港最大的、最豪华的国际金融大厦,就是由几个
房地产
巨商联手盖建的,原本是对头,现在需要合作建大厦,因为随便哪一家单独做都完不成。产业内合作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从以上四个方面看,构建“大长三角”的机遇已经初步形成,这个概念的提出与实施能够得到多个方面的支撑,能够在行政资源整合、在市场资源优化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生产要素流动是内凝力

  《决策》:“大长三角”形成的过程,本质上还是要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生产要素流动起着怎样的作用?如何推动生产要素的流动?

  冯军:“大长三角”发展首先是要素的流动。是靠行政,还是靠要素本身利益驱动,这个是最重要的。比如繁昌要建核电站,如果上海希望投资,就需要一种动力,通过沪皖企业的互补来促动这个要素利益的连接。安徽有许多资源和项目,需要进一步打造得更有吸引力。

  施建军:从安徽角度讲要迎接东部辐射,南京与芜湖近在咫尺,一小时都市圈,但实际上很多南京人宁愿到苏锡常,根本没有到过芜湖,因为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去芜湖。从南京方面看,它的经济方向是往上海,到芜湖生产要素流不起来,流不起来就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是推动“大长三角”形成的一个内凝力,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系统协调,促进产业集聚。

  其实,“大长三角”、“小长三角”、“泛长三角”等概念,重要的是区域内市场经济的成熟度。为什么能形成一个区域呢?从经济要素来看是处于一个成熟状态,这个成熟状态主要表现在行政壁垒力量作用的降低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加强。所谓“大长三角”经济区域能够形成,不是行政推动的,而是企业、市场自发地或有组织地促进要素流动形成的。

  《决策》:“大长三角”发展也是一个产业转移的问题,东部沿海的产业群转移过程中,苏北、浙西、安徽等不同地区都可能成为转移承接地,其中什么因素起着关键作用?

  冯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安徽、浙西、苏北甚至山东都可能成为承接的地区,整个过程竞争比较激烈。苏北愿意承受产业转移的愿望非常强烈,政策优惠,宿迁的地大概便宜到两三万块钱一亩,企业可以先买地,以后再决定做什么。他们愿意接受纺织、化工、制鞋、造纸等一些可能存在污染的企业。但是,最主要的是资本由什么带动,现在讨论更多的是行政驱动型的,但产业资本对一个地区的投资是根据产业集聚来投资的,因此,怎样纳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是吸引产业资本转移迫切需要考虑的。

  安徽怎样融入“大长三角”

  《决策》:对于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取得联系与合作,安徽在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什么问题?

  曹有挥:现在,世界经济“地点”空间概念已经被“流”空间概念所取代,解释地区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还要从物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等“流”的运动来考虑。流的空间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安徽要融入长三角就是要寻找具有核心增长力和粘性的城市空间。安徽发展一个很大的瓶颈是缺少较大的核心城市,怎样处理合肥和以芜湖为中心的“芜马铜”这两个城市区域的关系是很重要的问题。明智的选择就是把合肥和芜湖以及皖江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肥往南发展,通过滨湖城市的营造和芜马铜结合起来,这样一个核心的增长区域就能够做出来。

  《决策》: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其中也涉及到了安徽,主要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曹有挥:长三角区域规划分三个地区层次强调了与区外的联系和辐射,苏北、浙西南和安徽属于第一个层次,属于长三角临近区域。规划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资源共享,安徽的优质农副产品、煤炭及旅游资源等都与长三角有很好的互补关系。第二件是设施连通,规划对于安徽或者对于中西部其他省份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就是有一条城际轨道,方案曾经变动过多少次,但最终真正实施的是上海到安庆。第三件是产业联接。

  《决策》:在提出“大长三角”这个区域概念的时候,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安徽如何在旅游这块蛋糕中分得更大的一杯羹?

  王国新:在长三角区域里面,上海和杭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设有旅游委员会机构的城市。从长三角发展趋势来看,杭州已经明确提出要“退二进三”,并且定位为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也是着重发展第三产业,目前上海第三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50%。在这样一个趋势中,旅游业起了一个比较大的作用。

  安徽旅游可以在与苏浙沪共赢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安徽旅游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到其他省份的利益,而且会对其他省份利益有好处。在“大长三角”城市群中,安徽旅游最大的优势是它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优势。在长三角地区,像安徽的“两山一湖”这样高级别的资源,其他省份是很少的。二是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三是安徽具有在人缘、文脉和地域方面与长三角城市渊源相连的优势。从这些优势看,安徽旅游在接轨长三角,在长三角这块旅游大蛋糕中分得更大一块是有潜力的。

  《决策》:安徽虽然有资源优势,但还没有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从旅游资源大省转化成旅游产业强省,安徽需要做什么?

  王国新:结合目前的发展情况和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安徽旅游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发挥优势。

  安徽旅游应该推出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只是数量型、低效益的,对一个地方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已经走到尽头。杭州为了提高旅游效益,降低环境的承载压力,提出了品牌、市场化和产品国际化的战略,这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旅游系列,包括服务业、硬件设施,甚至是语言系统等。现在这个战略推行情况非常好,这两年韩国、日本到杭州的游客增长率每年都是在50%———100%。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个相当好的机遇,安徽应当和浙江、上海共同组建一种利益体,进行共同的营销和接待。目前,杭州已经向国际上推出了一个品牌,就是名城、名湖、名山。名城是上海,名湖是西湖,名山是黄山。随着沪杭高速铁路的建成、徽杭高速公路的全程开通,黄山的国际游客将大大增长,黄山景区应该为国际化趋势提前做好准备。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目前,苏浙沪旅游流入安徽的很有限,相反,安徽有大量旅游流到江苏、浙江去消费。为什么苏浙沪离安徽如此之近而不到安徽来旅游消费?这里面可能除了品牌、知名度等原因外,还有旅游目的地形象等一系列问题。要改变这个格局,很重要的是要重新树立自己目的地形象的定位。

  打造更多的旅游产业集群。目前安徽的旅游相当于浙江10年前的阶段,处在一个产业爆发的前期。在这种情况下,安徽旅游仅靠两山一湖不可能把整个安徽旅游产业做大。安徽现在要打造更多的产业集群,而且,在国际化浪潮中,要想办法把旅游流引入两山一湖,再由两山一湖分流到其他地区,使进入安徽的旅游流能够给安徽带来更大的效益。■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