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百年前北京有座亚洲书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17:26 民主与法制时报
藏书号称“东亚第一”后被日商运到东京 现如今,私人藏书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尝试建立自己的私人图书馆。而在私人藏书的历史 上,由澳大利亚人莫理循百年前在北京建立的“亚洲书库”,可能算得上是当时最出名的私人图书馆了。 □《民主与法制时报》马骏杰 澳大利亚人在北京创立“亚洲书库” 莫理循发现,在中国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北京城里,除了几个私人藏书家外,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特别是社会 上自然科学书籍奇缺。于是,他产生了创办图书馆的想法。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1862—1920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的吉隆,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喜欢 上了旅游探险,曾先后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1894年,莫理循只身一人来到中国,他身穿中国长袍,头戴瓜皮小帽,怀揣 18英镑,从上海出发,徒步穿越了中国西南的四川、云南两省,最终到达缅甸仰光。在这段历险的基础上,莫理循完成了著 作《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此书在英国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伦敦《泰晤士报》因此聘请他为该报驻中国记者。 1897年,莫理循以记者的身份再次来到北京。此后,他在中国工作了二十多年,走遍中国十余个省份,成了地地 道道的“中国通”。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为增进与英国的关系,他聘请莫理循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第 一位政治顾问,年薪3500英镑。莫理循出于对中国的好感,辞去了《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的职务,进入北洋政府工作。 从担任《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伊始,莫理循就开始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中国社会。他发现,在中国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 北京城里,除了几个私人藏书家外,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特别是社会上自然科学书籍奇缺,这与一个文明古国的都城极 不相称。于是,他产生了创办图书馆的想法。此后,他利用各种渠道,开始有计划地、系统地搜集图书。仅仅几年的时间,他 就建成了自己的图书馆。此馆被外人称为“莫理循文库”,莫理循自己却称之为“亚洲书库”,因为他要建一座在亚洲首屈一 指的图书馆。“亚洲书库”坐落在王府井大街,位于皇亲溥伦的府宅里,这也是莫理循刚来北京时租用的住房。 借钱添置图书 “亚洲书库”名扬海外 “亚洲书库”中有很多是珍品,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这里就藏有 40多个最古老的版本;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认为“亚洲书库”藏书“最为丰富”,堪称“东亚第一”。 莫理循经营“亚洲书库”可谓用心良苦,当时有许多图书价格很高,莫理循有时要欠债购买这些图书。经过他的不懈 努力,“亚洲书库”的规模越来越大,声誉也越来越高,其中收藏的书籍、文献、史料达2.4万余册,还有110多种报刊 以及1000多种画册和图片资料。这些图书来自中、英、法、德、俄、荷、意等十几个国家,内容不仅涉及中国,而且还涉 及中亚诸国、日本、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等国家,门类包括政治、经济、军 事、外交、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法律、美术、地质、矿物、医药、娱乐等,对当时的学者们深入研究亚洲帮助很大,“ 亚洲书库”也由此而得名。这些图书中有很多是珍品,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 ,这里就藏有40多个最古老的版本;各国关于日俄战争的图书,这里藏有500多册,弥足珍贵。“亚洲书库”还藏有一些 关于中国动植物的图书,也十分罕见。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称赞莫理循“熟悉中国政治社会情形,对于当时政要之履历、志趣、能力、弱点、党派、交游、 嗜好等项,知悉详确。对于中外时局,观察敏锐,分析细密,有‘活的中国百科辞典’之绰号”。他还认为“亚洲书库”藏书 “最为丰富”,堪称“东亚第一”。 莫理循并没有垄断这些精神财富,他十分欢迎中国的知识分子到“亚洲书库”来阅读,也接纳欧美学者来此从事东方 学研究。一些来访者受益匪浅,归国后在媒体上大力推介该书库,使莫理循及其“亚洲书库”名扬海外。 为回国治病转卖藏书 “亚洲书库”易主日商 莫理循想返回英国治病,但“亚洲书库”却令他割舍不下。经过一番考虑,莫理循决定将“亚洲书库”出让。但当时 的中国动荡不安,忙于争权夺势的北洋政府里根本无人关心和重视文化事业,而团体和私人中的有识之士苦于囊中羞涩,无力 购买。最终,日本三菱大财阀岩崎小弥太以3.5万英镑购买了“亚洲书库”。 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莫理循又先后效力于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和总理段祺瑞。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于是想返回英国治病,但“亚洲书库”却令他割舍不下。经过一番考虑,莫理循决定将 “亚洲书库”出让。他公开表示愿意将书库卖给中国政府、学术团体或个人。但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忙于争权夺势的北洋政 府里根本无人关心和重视文化事业,而团体和私人中的有识之士苦于囊中羞涩,无力购买。消息传到美国,各名牌大学深知“ 亚洲书库”的价值,纷纷联系收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表现得最为积极,争相报价,加州大学的报价高达 3.5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然而,莫理循最大的愿望是将书库留在中国,最低限度也要留在亚洲。 恰在此时,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总裁小田切万寿之助来到北京办事,听说此事后,立即委托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院长上 田万年到书库评估,上田发现这是一批无价之宝,当即决定收购。小田和上田回到日本后,极力怂恿三菱大财阀岩崎小弥太出 资收购“亚洲书库”。岩崎的父亲素来珍爱东方文化,特别钟情于中国史籍,曾高价收购过中国旧藏珍籍,他以中国宋、元图 书为主建立的“静嘉堂文库”,藏书达25万册。深受父亲影响的岩崎也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因此,岩崎决定以美国人所出 最高价3.5万英镑购买“亚洲书库”。他托人到北京与莫理循商谈,莫理循对价格没有异议,但提出三个条件:藏书必须永 久保存;图书馆用“莫理循文库”名义;为学者阅读提供方便。岩崎痛快地应允了莫理循的条件。随后,岩崎托人将图书装箱 ,从北京由铁路运往天津大沽,从大沽装上“高砂丸”号邮船。1918年9月,书籍运抵日本横滨。岩崎将图书转送东京, 临时放在位于深川的岩崎别墅中。 连遭海啸地震袭击“亚洲书库”保存至今 1918年的狂风暴雨和海啸,使岩崎的别墅遭到水淹,大部分图书被海水浸泡。1923年,关东地区发生8.2 级大地震,东京市区几乎被夷为平地,10万余人丧生。但令人称奇的是,东洋文库馆未遭严重毁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 “亚洲书库”刚刚搬到日本,就遭遇了一场灾难。1918年9月30日,狂风暴雨袭击日本深川,接着又爆发了海 啸,岩崎的别墅遭到水淹,大部分图书被海水浸泡。岩崎慌忙召集各路专家以及三菱制纸会社的人员,还特意聘请了牛津大学 教授萨斯博士,进行紧急抢救。经过洗涤、干燥、改装等多道工序,大部分图书得以复原,但仍然有一部分图书无法修复,只 能丢弃。 巨大的损失令岩崎痛心不已,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利用雄厚的资金,对书库进行了补充,先后购进涉及中国、日本、 中亚、波斯、印度以及南洋诸国的图书近5万册。还从日本记者渡边哲信手里征集到清末民初在北京发行的全套《顺天时报》 等史料。这样,“亚洲书库”不仅补上了损失的数量,而且在莫理循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各种图书资料3.1万余件。鉴 于书库规模迅速扩大,已经超出了“亚洲书库”原有的内容,岩崎决定将书库改名为“东洋文库”。 1922年,岩崎在东京建成了一座新的“东洋文库馆”,并组织专家对文库进行了系统整理。当浩大的整理工程进 行之时,文库再次经历了磨难。1923年,关东地区发生8.2级大地震,东京市区几乎被夷为平地,10万余人丧生。但 令人称奇的是,东洋文库馆未遭严重毁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今,这些图书依然被保存着,成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和亚 洲历史的重要资料。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