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调查显示山西水资源严重匮乏制约其发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1日00:12 中国经济周刊
山西之长在煤,山西之短在水。 在全球水资源总量的排序中,中国位列第6,但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的1/4,排名第121位。而在煤炭大省山西,人均水资源量为381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7%,远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国际极度缺水标准。 如何应对缺水问题,是山西决策层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现在,一场为山西“解渴”的兴水战略正在悄然进行。 2006年4月份以来,山西省水利厅对全省水资源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后发现,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已经影响到了山西的经济发展;而山西煤炭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对水资源更是有着毁灭性的破坏。 今年3月27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决定》;3月29日,山西全面启动兴水战略。 山西缺水,根本原因何在?缺水之痛、之危,究竟有多严重? 煤碳大省山西遭遇缺水困局 山西:水!水!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韩文/太原报道 1877年(清光绪三年),山西全境遭遇特大干旱,赤地千里,饿殍载途,亲人相食,白骨盈野。山西全省人口从1643万减少为1074万人,死亡500多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1/3以上,太原府灾前人口100万,灾后仅余5万,这次大旱给山西人民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史称“丁戊奇荒”。 2006年发生在重庆和四川东部的百年大旱,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深刻反思,如果这次百年大旱发生在山西将会怎样?我们能保证全省3350万人民正常生活的基本需水要求吗? 调查分析的结果令人震惊,让我们感到寝食不安,我们的现状不具备抵御大干旱的能力,由于采煤和地下水超采的影响,我们的抗旱能力正在一天天削弱,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 ——摘自山西省水利厅编撰的《山西省特大旱年及采煤影响区应急水源规划》 既吃子孙饭又断子孙路—— 六成用水量来自超采地下水 “重庆2006年大旱,掘井5至10米即见水,而山西许多地方要打800至1000米才能见水。”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梁滨在山西省人大财经委专题审议水利部门预算草案会议中如是表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满足能源基地建设对用水的需求,山西省地下水开采量开始逐年增加。1971年,山西全省地下水用水量仅为11亿立方米,时至今日,山西省地下水的年用水量已攀升到40亿立方米,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1.5%。受取水工程和用水成本低廉等因素影响,许多地区、企业一直通过严重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发展。 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目前山西全省地下水年抽取量中有7亿立方米为超采量,累计超采109亿立方米,地下水位也在以年平均2—3米的速度下降。由于开采量远大于补给量,全省已形成21处比较大的超采区。” “许多市、县地下水位近十年来急剧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水位下降了40—300米,运城、临汾等地打井的深度到了7、8百米,有的甚至到了1000多米,全省19个岩溶大泉已有3个完全断流。在此情况下,如果发生大旱,临时打井救急根本无望。”潘军峰厅长对此忧心忡忡。 有关专家介绍,由于地下水总量严重透支,山西省可用于抗旱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战略后备水资源日趋衰竭,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当遇到类似于2006年重庆大旱的紧急情况,就会新旧问题一起暴露,势必要给山西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与此对应的是,山西省平均每年86.77亿立方米的地表水中,由于水源控制性工程建设的滞后,每年约有73.2亿立方米的“肥水”流到了“外人田”,山西省也因而成为北方地区地表水利用率最低的省份。 据山西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显示,建国以来,山西省共建成水库730座,总库容45亿立方米,数量与库容均未超过全国的1%,相当于周边省份的10%—50%。 实际上,山西省正常年份水库调蓄水量只有5亿立方米,不到河川径流量的1/10,调蓄能力严重不足。近30年来山西省仅动工建设了张峰、横泉等3个水库,至今还尚未投入使用。 山西省社科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宏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山西省地下水开采程度高达77.42%,地下水在总供水量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40个百分点,但是,全省北起大同,南到运城已形成多个大小、深度不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其中以太原和运城两市最为严重。” 今年3月底,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全省实施兴水战略动员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以取用地下水为主,特别是严重超采地下水的供水结构,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战略储备,是一种‘吃子孙饭、断子孙路’不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模式,长此以往,会给社会和生态带来灾难性后果。”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