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成为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18:47 新世纪周刊

  中国古代称外交为外事,清末称外务,近代才开始使用外交一词。外交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 成部分,外交上的承认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为独立国家的重要标准。现代外交一般被看作是从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北部开始 的,最早的大使馆是在13世纪设立的。本期节选的中国外交活动部分证照涉及年份从1949年至1956年,共和国早期 外交故事可以从这些散见的珍贵证照中窥见一斑。

  国之外事

  -许善斌

  我们现在叫国际社会是地球村,是因为科技发达了,通信手段和交通工具先进了,很多“远在天边”的事情变成了“ 近在眼前”,各国人民就像住在一个“村”里,“鸡犬之声相闻”已成事实。

  半个世纪以前可就不一样了,我们跟很多国家“老死不相往来”,那时的世界好像比现在大得多,去一趟美国得坐几 个月的船,就跟现在去别的星球探险似的。让人感到远的不光是地理位置,而是人们心目中的“政治距离”。地球上分为两大 阵营,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资本主义,两个阵营水火不相容,动不动就用战争进行“对话”。

  外交格局是以政治为标准制定的,用文革时期的话说是“亲不亲,线上分”。社会主义国家又称为社会主义大家庭, 苏联出生最早家底又厚实,自然就是天然的“兄长”了。中国人向来有“长兄如父”的传统,对待“大哥”的态度自然是百依 百顺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设立中苏友好协会,中苏友好精神要落实在行动中和血液里。谁要是唱反调谁就是反革命,有不少 右派就是因为唱反调惹的祸。我们的外交路线是一边倒,在国际活动中演出了一幕幕“中苏合唱”的悲喜剧。最后到底没有逃 出物极必反的规律,文革时期终于出现了“相煎何太急”。

  国际和国内是紧密相连的,国际关系是国内关系的翻版。帝国主义就是“地主阶级”,是我们不共戴天的敌人,我们 把他们看成“妖魔鬼怪”,他们把我们看成“洪水猛兽”,双方关系最好的状态就是“冷战”。在所有的国际活动中都针锋相 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 。

  世界上还有些国家介于两大阵营之外,像非洲和拉美后来被称为第三世界。这些国家是我们眼里的“中农”,是团结 和争取的对象。那时侯我们国家的外交活动很少,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像埃及总统纳赛尔、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印尼 总统苏加诺、印度总理尼赫鲁等就是我国的常客,除了“兄弟国家”领导人金日成和胡志明以外,这些人就是“异性兄弟”了 。

  然而外交活动的成本却一点儿不少,每接待一个外国元首,就要有百万群众上街夹道欢迎,按“时间就是金钱”就没 法计算了。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访,前后一共住了25天,中央领导人挨个排班陪客,他们也 真够有耐性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