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正确面对“童年爱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09:25 湖南广播电视报

  儿童教育专家破解亲子教育难题

  父母如何正确面对“童年爱情”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报

  湖南广播电视报记者 任宴琳

  新时期的儿童教育与过去比较,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一些新型的儿童教育难题成为摆在大人们面前的一道道障碍。儿童表现出对异性的好感时,爸爸妈妈该怎样面对?当孩子挑战传统的惯性思维时,爸爸妈妈又该怎么办?孩子希望满足一切愿望,否则就用哭声表示抗议,爸爸妈妈是否束手无策?本报记者特别请来儿童教育专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副园长罗晓红、湖南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熊敏辉以及湖南省教育学会亲子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智军,为父母们出谋划策。

  难题一:疑似“早恋”

  善待孩子“第一段爱情”

  “我摘了花送给甜甜,还把点心分给她吃,我对她可好了。可是,为什么她就是不理我呢?妈妈,我怎么才能让甜甜喜欢我呢?”最近,长沙市开福区刘女士的儿子小轩觉得自己“失恋”了,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向妈妈倾诉自己的烦恼。刘女士突然面临一个从未想过的难题,一时不知所措。对面前这个还穿着卡通小内裤的“罗密欧”,她努力想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幼儿园的孩子从中班开始就会出现这种现象,比如说一个小女孩长得很漂亮、身上很干净,小朋友就会很喜欢坐在她旁边,而小男孩们则会抢着帮她做这做那。家长们对小孩子的这种感情完全不必紧张,这种感情跟我们所说的爱情完全是两码事。”长沙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的副园长罗晓红说。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天性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交流,同时,由于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与骄纵,使得他们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因而没有要好的朋友。

  “所以,当某个小男孩宣称某某小女孩是自己的女朋友,将来要跟她结婚,或者说要跟某某老师结婚,这其实就是孩子在寻找友情的讯号。”

  “家长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我们不要把孩子当成成人,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讲一些不该讲的话,或者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罗晓红说。

  小孩子有时候会模仿大人谈恋爱时的举动,跟自己的“小女朋友”拉拉手,或者亲亲脸蛋。“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与传统意义上的早恋无关。早恋是要发自内心地喜欢异性,而幼儿园小朋友的这种情感,仅仅是为了补充没有兄弟姐妹的孤单,这是孩子正常的情感需要。在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恶语相向说:‘你这么小就跟人家谈恋爱,你真不听话’等等。如果这样做,反而会使孩子原本只是需要伙伴的正常情感变得扭曲,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强迫性认识:我真的是一个坏孩子!我真的早恋了!”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之所以使用“爱”、“喜欢”这类让你吓一跳的字眼,其实是从大人们口里学来的,他们只是模糊地认识到“爱”的意思是非常喜欢某个异性。当然,他们有时也会把这种感情表达用在同性身上,但无论如何,这与性、与真正意义上的浪漫爱情毫无关联。这种情感只有一种简单含义——你的宝贝渴望和另外一个孩子建立一种联系。就像孩子们总会有新的玩具,这种情感也往往会在匆忙间消失。

  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第一次的情感经历(很多时候以挫折告终)会成为他们人生路上很有价值的一种体验。一方面,他们开始学习处理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他们会了解如何倾诉(通常是对妈妈)。

  难题二:挑战家长惯性思维

  寓教于乐学会“斗智”

  三岁两个月的豆豆忽然不爱洗澡了。洗澡一直都是豆豆最喜欢的项目,妈妈不明白他怎么说变就变呢?以前无论豆豆有多大情绪,只要一放进洗澡盆他马上就会乐起来。现在一下子变得这么抵触,不光不爱洗澡,洗完澡穿衣服也变得艰难了,像只小猴子光着身子满床跑,就是不肯穿衣服。豆豆妈突然感觉自己的思维已经跟不上豆豆的变化了。

  其实很多父母都会这样,意识里总是觉得孩子今天这样,明天还应该这样,殊不知孩子在我们不变的思维定势中悄然成长、积聚能量,然后在某个时刻忽然表现出来,让家长措手不及,挑战他们的惯性思维。

  湖南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熊敏辉是这样分析的:孩子挑战父母的惯性思维其实并不是坏事,不能认为孩子是故意跟你作对。三四岁的孩子很好动,乐于接受新事物,要他每天都接受一成不变的东西会让他觉得心烦。这个时候的孩子很好奇,他会尝试着不断了解新事物并渴望得到论证,而对一些已成惯性的东西产生排斥。家长们应该注意,不要让孩子不断重复着做某件事情,这样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然而,对于一些必须重复操作的事物,比如洗手、洗澡,父母应该坚持,怎样坚持则要讲究艺术。洋洋妈有着这样的“斗智”经历。从来她总喜欢喋喋不休:“洋洋,外出回来、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时间一长洋洋就不愿意了,吃完饭一溜烟跑了,小油手到处乱抓。怎么办?洋洋妈计上心来,她抓住洋洋喜欢玩水和肥皂的特点,“洋洋,咱们玩水去,你可以自己抓肥皂玩,顺便把小手洗了。”这招果然奏效,从此,洗手成为洋洋最乐意做的事情,洋洋妈也不必为小脏手担心了。所以,要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惯性思维,不妨向洋洋妈学习“寓教于乐”,让孩子在高兴的心情下接受已成惯性的东西。

  难题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延迟“一分钟”满足孩子

  宝贝年龄小,所以经常以此为理由在家中要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不然就哭闹。长辈们一听到宝贝哭,心里就开始发慌,于是孩子的哭声就变成了命令。尤其是爷爷奶奶,几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出现在宝贝面前。向来粗线条的爸爸此刻也是“化百炼钢为绕指柔”。

  其实如果成人不那么冲动,孩子也会慢慢平静下来,自然地接受有期限的等待,并且有了心中的向往和期盼——迟到的收获更能令孩子欣喜若狂。

  晗晗爸是父兼母职,妻子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在外,因此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到他的身上。可是晗晗爸自己身上也有不少惰性,有时候因为自己懒得动,所以对于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慢半拍”。不过,就是因为这“慢半拍”,他竟然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女晗晗居然比别的小朋友更加能干。

  晗晗一岁半时,有一天爸爸正在接一个重要电话。晗晗跑来告诉爸爸,一个橘子掉到沙发底下了。爸爸对晗晗说:“爸爸打完电话再帮你捡好不好?”没想到小家伙没有那么好的耐性,自己拿着球拍趴在地上一点一点将沙发底下的橘子给拨了出来,这让边打电话边注视女儿的晗晗爸惊奇不已。

  此后,对于晗晗的一些要求,他总会有意识地延迟,然后悄悄在一旁观察。他发现有时候女儿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实在无法解决,便会静静地等爸爸来“救驾”。

  湖南省教育学会亲子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智军有着这样的理解:“对于孩子的要求,我们应该满足,但是要有选择地满足。我们一直主张要采取部分满足或者延迟满足的方法,那个‘慢半拍’爸爸的方法值得借鉴,这会让孩子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为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或暂时被拒绝而‘大动干戈’,将来也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

  面对孩子的要求,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有条件”地满足,“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要得到某一样东西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等待中培养耐心,这种品质如能延续到孩子上学或工作以后,会使他受益无穷。”

  然而,如果父母有求必应、百依百顺,那么,孩子的头脑中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欲望的沟壑便会越来越深,变得越来越贪心。孩子的任性是从一个个满足中滋生的,就像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父母们说的那样:“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你不断满足他的欲望,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当你某天因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时,他突然遭到拒绝,这种拒绝比让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更为痛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