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考试中心前主任称高考改革障碍源自体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11:53 新京报
国家考试中心前主任称高考改革障碍源自体制
杨学为 1937年生于哈尔滨,1987年至1999年任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任,2000年退休。

国家考试中心前主任称高考改革障碍源自体制
孩子是否成才,惟一标准是必须通过高考

  杨学为,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首任主任,高考恢复三十年的见证者。在高考恢复三十周年之际,他对本报谈及了自己对高考的评价、理解,以及对高考改革方向的思考。

  驳“惟分数论”

  考试竞争其实是社会分工的竞争

  新京报:现在回过头来看高考,在肯定恢复高考意义的前提下,也有人认为高考成了惟分数论,并由此成为素质教育的障碍。

  杨学为(以下简称“杨”):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思想。确实恢复高考之后,在考试上竞争得很激烈,因为社会是有分工的,最基本的分工是脑体分工,参加高考去上大学之后就成为脑力劳动者,跟没有上过大学的体力劳动者比,社会地位和待遇上差别很大。人们认为参加高考,是成为脑力劳动者、成为自己进入幸福生活很重要的途径,所以这时候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说,这种分数的竞争其实并不是高考引起的?

  杨:这个竞争不是高考本身引起的竞争,考试上的竞争背后其实是社会分工的竞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要有分工的,有分工、有差别就要有竞争。

  过去竞争是通过政审体现出来的,比方你是地富反坏右,比方你是历史反革命,那就被剥夺了上大学的资格了,现在没有了。原来由于包分配,体检要淘汰相当多的人,比如你视力不好,你就不能做远洋轮船的船长。现在就自由就业了,体检也几乎没有限制了。

  那竞争靠什么体现出来?德智体全面考核,政审几乎淘汰不了几个,除非你犯罪,体检也淘汰不了几个。这样竞争唯一的表现就是分数上的竞争。分数上的竞争表面上是考试的竞争,它背后是社会分工的竞争。

  分数的竞争对老百姓是公平的

  新京报:但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孩子们的负担很重呀!

  杨:孩子念书的时候可以很幸福,可以不给他负担,但毕业的时候他能找到工作吗?有饭吃吗?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起决定性的还是在冲刺阶段,是终点线。

  为什么家长担心起跑线,是因为怕孩子在终点线上吃亏,所以家长才把竞争移到起跑线上来了。所以我认为,讲教育上的竞争,孩子负担重是不好的,但是这个负担重归根到底不是考试造成的,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是社会分工造成的,这个竞争表现在考试上,表现在分数上。

  如果没有分数的竞争,还要上大学,那是什么的竞争呢?那就是后门的竞争。权势者,比如白条子,领导,有权有势的,再就是有钱的,那时候老百姓就是没有发言的机会,没有上学的机会。从这一点上看,分数的竞争对老百姓是公平的。

  但反过来,负担太重是不好的。

  谈“高考选才”

  不能因材施教是现在教育的主要问题

  新京报:现在社会上很大一部分观点认为,孩子是否成才,惟一标准是必须通过高考?

  杨:这么说不准确。我认为,按照目前的高等学校的要求,适合成为它的学生的人,教育加以培养,这是正确的。

  但有些孩子根本不适合上大学。比如有些孩子炒菜特好,他就成了北京饭店的大厨,或者动手能力特强,可以成为高级技工,但不一定都要他们上大学。

  人才的选择都通过往大学里挤,这是不对的。应该有多种途径,不一定都得通过高考这个途径。结果现在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这是一个模子下来,都是语数外,都是高考。

  新京报:那你认为现在教育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杨:我认为现在教育上的主要问题是教育不能因材施教。有的孩子适合上大学,有的孩子不适合上大学。现在的问题是,适合上大学的要逼着他上大学,不适合上大学也逼着让他去上大学,痛苦在这呢。

  新京报:但是很多人认为,除了高考,没有其他成才的途径。

  杨:我认为还存在其他途径。一定得美术学院毕业才能成为画家呀?自学成才也可以成为画家,你像齐白石。教育就应该是引导大家成才有各种各样的道理,不要引导大家都来通过高考上大学。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