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的高考故事——改变命运的1977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13:32 特别关注
作者:徐珂 【导语】在中国当代历史中,1977年绝对应该被浓浓的写上一笔。上百万青年涌向高考。此前这种选拔人才制度已在中国消失了10年之久。恢复高考不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而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刘学红就是其中一位。 【正文】 这是一张1977年北京高考的准考证,考生名叫刘学红,当年20岁,是一名在密云插队的北京知青。 【采访】刘学红 听广播知道的(高考的)这个消息 当时记得是十月中下旬 听到这个消息后 大家都非常高兴 上大学一直是我们这批人的梦想 以前没有机会 【正文】 从1966年到1976年,高考制度在中国中断了10年,1976年高中毕业的刘学红也下乡插队到农村,(那时虽有工农兵大学但都是推荐入学,没有关系,根本不能上。)刘学红当时最大的心愿是将来能到工厂做工人。 1977年8月,在科学教育座谈会上,复出的邓小平一锤定音,恢复高考。国务院随即下发文件,突然间,恢复高考的讯息,像一声春雷在中华大地上炸响,给当时无数处在迷茫之中的青年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生产队里,与刘学红一起的11名知青全部报名参加高考。每天下完地、一放下锄头,大家就开始复习。 【采访】 当时也没有复习资料 也不知道要考什么 只能把高中的教材拿出来 从头至尾的看 复习只有半个月的时间 【正文】 1977年的高考,被形容是当时规模最为庞大的考试,考生有570万人,学生、农民、知青、军人,年龄差异也非常大,小的15、6岁,大的30多岁,已是拖儿带女。那年的高考凝聚了太多人的希望,它不仅是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点,更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国家重新复兴和兴旺的一个拐点。 【采访】 我记得考试的时候是12月份 当时天特别冷 我是靠在一个门 那个门农村教室的门比较简陋 门缝忽忽的冷风往里吹 但是心是热的 【正文】 77年的高考是两天时间,有语文、数学、史地、理化,考场上的刘学红发挥的很好,当时作文题目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刘学红联想到插队时的经历,一个半小时内竟洋洋洒洒写下了两千字。后来这篇作文被当成高考优秀作文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 刘学红也最终考上了向往已久的北大新闻系,兴奋之情难以形容。当时的录取比例为29:1。 【采访】 宿舍里不是晚上要熄灯吗 好多同学坐在走廊里看书 还有的是在路灯下看书 每天早晨5、6点钟就到图书馆去抢座位 学生会的主要工作有两件事 一个是维持食堂秩序 一个是维持图书馆秩序 【正文】 未名湖畔旁的刘学红和她的同学们是幸运的。大学的深造给了他们光明的前程。30年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新闻媒体的领军人物。刘学红现在担任了中青在线的总经理。她依然在关注着高考,不仅是30年前的故事,还有今天的变化。 【采访】 高考是人生的一次挑战 可以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实现自己的理想 如果万一高考不顺利 或者没有考上大学 他成材的路还有很多 已经不是一考定终身的年代 【正文】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恢复高考的30年间,全国大中专学校共录取了3600万人,高校录取率从1977年的百分之四点七到2006年的百分之56.85。2007年全国计划招生五百七十万,高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千万。相比起刘学红他们77级来说,现在考大学要容易得多,面对未来,考生们也有了更多发展方向可供选择。 记者徐珂 吴迪报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