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天星码头拆迁事件唤醒港人“本土运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9日09:48 南方都市报

  半世记忆敌不过填海的脚步

  有48年历史的中环天星码头拆迁事件触动港人提高保育本土文化及集体记忆意识

   天星记忆

  2006年11月11日,有48年历史的香港中环天星码头于深夜12时关闭。网上一片哀悼之声:

  在很多香港人的记忆中,天星码头或者代表着初恋、热恋甚至分手,是爱情生命中的重要地标。又或者天星码头连大会堂的一带,是香港真真正正的市中心、文化集中地,反映着多年来香港各种转变。

  外国人认识香港,并不是由李小龙开始,而是由苏丝黄开始。中环天星值得保留,因为以后的人研究旧香港,必读必看《苏丝黄的世界》。换言之,那一幕邂逅将成不朽,那个地方会永存于世。如今,我们开征销售税来拆古迹的政府,又要向这个人生五十个必到的地方开刀了。

  社会运动的心早已冷却,却在天星之后,终于爆发

  天星码头

  一场暴雨午后突袭了香港。海港城左侧Louis Vuitton旗舰店门口排队等候的顾客,纷纷钻进了这座内有700家全球品牌、号称香港最大购物商场的庞然大物里。更多的游客则涌向右侧的尖沙咀码头,步履匆匆。

  下一站,中环。仿佛1960年的香港电影一样,人群里涌动着各种各样的表情——新奇张望的老外,沉默而略带疲倦的香港人以及高谈阔论的内地游客。“英语残片”《苏丝黄的世界》,开场是威廉荷顿饰演的男主人公由尖沙咀码头乘小轮到中环天星码头,途中邂逅关南施饰演的苏丝黄——这是一个老外画家和一个中国吧女的爱情故事,卖点是这个英国殖民地时期维多利亚城的异域风情。银幕上呈现的60年代初香港,除天星码头外,其他都已经面目全非。

   只有船是惟一不变的。在香港岛及九龙半岛之间摆渡的天星小轮可溯至1871年,香港开埠30年,由波斯火教徒Dorabujee Naorojee Mithaiwala先生创办,1898年,九龙仓集团收购“九龙渡海小轮公司”,并改名为“天星小轮公司”。从此历经沧桑,无论两岸烽火联翩,和平昌盛,天星小轮都在空间和时间的河里载送过往,近年更被《国家地理》杂志列为“人生五十个必到景点”之一。

  历史悠久的天星小轮,1.7港元的低廉票价,配上维多利亚港的绝佳海景,比起挤地铁过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而在这短短五分钟的旅途里,又有多少故事正在上演?

  旅游咨询中心的导游小姐把我拉回到了现实世界,她告诉我,“对岸中环天星码头已经搬迁到7号码头,旧的填了海。”

  “钟楼呢?”

  “也拆了。”

  百年“搬家”4次

  “集体回忆”难逃“填海”宿命

  一切都蒙上了雨雾。维多利亚港掀起了海浪,当天星小轮在风浪里摇晃,雨落在海面,一眼望去,对岸的码头竟不见了踪影,仿佛置身梦幻世界的摇篮里。

  船,驶向了另一个方向。

  “天星码头到了。”水手说。

  正确的说法是:7号码头到了。雨大得让人不敢下船,等到游客四下散去,海浪带来了咸湿的空气,这个崭新的、钢架还未生锈的码头,立刻肃清起来,默候着下一班渡海的乘客。

  如果单从表面看,新码头已经取代了“旧天星码头”所有功能,古典风格、轮船班次以及相关称谓。在毗邻的9号公众码头上,即便是那些垂钓客,也已经无法明确指出曾经的天星码头——一片汪洋上停泊着七八艘土黄色的作业船只,沿着海岸线200米的范围已经被施工围墙围了起来。

  只有当你站在标有“天星码头已搬迁”的黄色新漆指示牌前,才恍如隔世,“或许,之前的天星码头也是如此这般匆匆过客。”

  中环天星码头在107年间“搬家”4次,即平均每26年就要搬家一次,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干诺道到如今的金融街,几乎每次“搬家”都和“填海”有着宿命般的纠缠。

  香港开埠初期,英国选定中区为政经重心,起名“女皇城”(后更名维多利亚城)。由1852年中区第一次填海起,中环海岸线不断向外伸延。1888年,第一代中环天星码头只是一个简陋草棚,位置在雪厂街附近。受填海影响,草棚1903年迁移,渡船公司在怡和大厦附近建造了一个维多利亚式古典建筑风格的码头,大楼附设一个钟楼。如今被拆除的天星码头就是以此为原型建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过后,渡船公司在原址进行重建,1958年中环再度填海,天星码头只好“让位”,去爱丁堡广场辟建第三代码头。

  第四代天星码头48年后还是敌不过“填海”的速度,再度将被夷为平地的时候,时间已经指向2006年11月11日,因为香港特区政府要在那里兴建一条名为P2的公路,由中环民祥路伸延至码头旁,舒缓中环填海区挤塞状况。

  同时被拆除的还有矗立在爱丁堡广场上的一个钟楼,里面安置着香港最后一个机械大钟——中环天星大钟。此钟最初由比利时国王送赠英国怡和洋行东主,他再转赠天星小轮,自1958年便在天星码头使用。大钟的制造商Thwaites and Reed亦曾设计英国伦敦的大笨钟,因此,故有“小笨钟”之称,可惜资料散失,全无文件记录,连身高体重资料统统无从查证。

  中环天星大钟每15分钟报时一次,有港人在网上忆述说:天星码头的钟楼,是中环的心脏……“咚叮咚——”,每十五分钟,天星大钟便牵动一次中环人的喜怒哀乐。

  守钟人李照棠说,大钟只比标准时间差一分钟,快抑或慢,视乎天气而定,“冬天会走得差少少,天热就会爽一点。不过它工料很好,没出大问题,我们只要定期保养喷油就可以。”

  他说,平日晚上八点便会停钟,以免吵醒附近酒店的旅客,唯有元旦才会破例,全天24小时不停响。每年元旦,港台都会派人前来录音,录下新年的第一道钟声。

  天星码头及钟楼曾是中环的著名地标之一,也是港人的集体回忆。有人选择在浪漫的码头广场情定终身,有人选择在码头回忆昔日父子情。众多港产电影则选择在此取景,有网友将1960年电影《苏丝黄的世界》上传到YouTube,让人重温片中的码头旧景。

  2006年11月12日0时,流年似水地陪伴港人度过48载岁月的天星码头停用;钟楼在“最后的钟声”12响之后,熄灭灯光。留给港人的,是最后的绝响。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