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财富分配令改革陷入两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02:33 第一财经日报

  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被统计到的收入估计约4.8万亿元,估计其中大部分是灰色收入。

  “解决灰色收入问题,制度改革已经到了一个迫切需要全局考虑、整体推进的阶段。”

  可以说,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腐败和灰色收入

  腐败的来源主要是由于一系列制度的不健全,比如政府对资金、资源的管理分配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当然垄断也是一个因素,有些资源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自主分配,垄断后就会造成寻租行为

  王小鲁了解人们关心灰色收入问题,但还是没想到自己的研究报告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反响。

  王小鲁现在是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这份名为《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报告,通过对2005年~2006年全国几十个城市和县的2000多名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家庭收支调查和一系列计算及验证显示,部分高收入居民有大量隐性收入。加上这些隐性收入后,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并不是统计显示的9倍。而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被统计到的收入估计约4.8万亿元,估计其中大部分是灰色收入。

  这里的“灰色收入”包括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和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不公开不透明的收入。

  前两年,王小鲁做过区域差异以及收入分配的研究。王小鲁愿意把这份有关灰色收入的研究与之前的研究看作一脉相承。他似乎在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不断寻找和解读更为真实的中国社会。

  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大量隐性收入

  《第一财经日报》:高收入居民的实际收入情况是怎样的呢?

  王小鲁: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没有什么出入,但是收入越高的居民,统计收入和推算结果之间的差异越大,特别是收入最高的那部分差异最大。

  初步推算,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最高收入居民(约1900万户,5000万人),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7万元,相当于原有统计数据(不到2.9万元)的3倍多。其他中高收入居民的收入也高于原有统计。平均而言,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能达到1.96万元,而不是原来统计的1.05万元。

  我们推算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的隐性收入可能达到4.8万亿元。这与实际观察到的城镇居民购买力能够较好地吻合,也能够较好地解释统计收入与超常增长的储蓄、投资、奢侈性消费之间的不一致。

  《第一财经日报》:这些隐性收入中,高收入者占有多少呢?这样推算的实际收入差距应该比以往统计扩大了。

  王小鲁:分析结果说明,统计收入的遗漏主要发生在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高收入户,占全部遗漏收入的四分之三。这说明我国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大量隐性收入,使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向高收入阶层倾斜。平均而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也会明显高于以前我们知道的水平。因此不但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会明显大于原来的估计,而且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相应扩大。

  《第一财经日报》:你调查的样本收入分布和职业分布有什么联系吗?

  王小鲁:我们这次调查并不是要用调查样本数据来推算收入分配的总体水平,而是为了计算消费特征参数。在这2000多户样本中,高收入阶层中有企业家、个体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还有政府官员等。

  但毕竟这个样本不足以推算全国范围内收入分配和职业分布的关系。要是作职业分布分析的话,这个样本还太小,而且不符合统计抽样要求。但用作推算消费特征参数,这个样本的规模和抽样方法都是可以接受的。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