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堵盖封不符合互联网政治要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09:42 北京日报

  一些领导干部对待互联网,仍采取简单的堵、盖、封的传统方法,这是不符合互联网政治的要求的

  问:现在,我们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具备了利用互联网的客观条件,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地方官对网络文化不感兴趣,对“网络政治”更加不闻不问。对待互联网政治,应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

  沈宝祥:适应互联网政治发展的要求,要有新的思维,要创新工作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增加透明度,直面群众。互联网政治的特点之一,是民众与领导者直接公开地互动。我们有些领导者不习惯于面对面地同公众讨论问题,仍强调通过所谓正常渠道提意见。他们习惯于暗箱操作,对讲透明度很不习惯,甚至有一种恐惧心理,动辄采取简单的堵、盖、封等手段,这是民主意识不强的表现。在互联网政治中,直接公开地互动,这就是正常渠道。

  当然,我们也要强调,应当理性对待互联网政治。在我国,互联网政治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上网的人还不很多。所以,有人提出疑问,互联网上的民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反映了民众的呼声。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但总的来看,在我国,对领导者来说互联网政治还是新事物,也是一种挑战。党中央对此极为重视,作为领导干部,要勇于接受网络的挑战,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的高度,因势利导地推进互联网政治的健康发展。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主动顺应这个历史潮流,掌握主动,把互联网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式来倡导,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网上大字报”为什么不可取,如何利用网络整合民意

  问:对于我国的众多网民来说,互联网政治也是新课题,是不是也有一个如何正确参与的问题?

  沈宝祥:参与互联网政治,无论是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提出建议,还是对政府和领导干部提出批评,都是严肃的事情,都要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有些网民发在网上的言论,非常随意,不负责任地说话,被人们称之为“网上大字报”。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大家都有责任来设法避免。

  周静(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承、交流、创新的主要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播种、培植、推广、强化其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当文化、价值观成为国家形象和安全的重要目标时,媒体也就随之成为塑造和推广国家形象、进行社会教化进而形成社会共识、维护国家安全和谋取国家利益的利器。

  香港大学教授王绍光在总结实现社会良治的八个能力中,指出:“社会中间有各种各样的势力,政府应该有能力把所有的社会势力引导到制度化的渠道里边来表达意见、参与政治,不要让它在体制外去表达意见,参与政治,因为那样就乱套了。不要用非正规的方式,示威、游行、烧车那样的方法来表达。但它的前提是政府要有制度内的渠道,你没有这个渠道的话,它很可能就用制度外的方法来表达了,这叫吸纳的能力,你要有能力吸纳就好了。整合是什么意思呢?社会各个团体的意见表达了,参与了,但他们的意见可能是很不一样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你要有一套机制,使他们互相矛盾、甚至尖锐冲突的要求,能够得到协调,加以整合,最后变成政府的公共政策。其实如何使这些意见得以协调,媒体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网络传播本身的优势特点决定了它的社会教化和整合效果会更好。

  互联网拓宽了政治活动的空间

  问:互联网对拓展政治活动的空间有哪些作用?

  高新民:互联网可以成为开展各种政治活动的有效平台。一是成为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的平台。公开是民主的前提,是衡量执政党与政府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数。互联网的发展为政务与党务公开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与手段,有关方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把需要公开的事项传递到多个城市与村庄。在基层农村,我曾看到某些乡镇把村务、特别是村财务收支的明细账输入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前来查询、质疑,以利于群众监督。二是实现公民权利、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如每年“两会”之前均有大量网民通过互联网向“两会”建言献策,温家宝总理亦曾上网查看网民的意见与建议。三是可以成为党组织活动的手段。互联网在中国刚刚兴起的时候,一些基层党组织就通过网络开展党的活动,如发布活动信息,上党课,交流思想,甚至利用网络办理发展党员的某些手续。当然,从通过网络开展党的活动来说,仍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利用。比如,建立党内上下沟通机制,通过互联网,可超越时空限制,实现领导者与群众的互动,真正形成上下良性互动的局面。可见,只要我们愿意积极使用互联网,就能够从中开拓出更加宽广的活动空间。

  周静:媒体是公众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形成公共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重要工具。公众依靠网络掌握各方动态,了解公共事务、参政议政、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媒体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公之于众,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代表民众与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权力机构进行沟通、对话,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切实兑现为公民服务、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承诺,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对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揭露、谴责和控诉,对关涉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进行监督,从而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网络媒体极大地延展了公共空间。它能够放开让弱势者表达不同意见,使以往在传统大众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展现,它的快速与公开特性,为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渠道。目前在中国新闻媒体或政府网站中的论坛,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统一论坛”、外交部网站的“外交论坛”等,都颇具影响力。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信息技术革命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还有种种好处。因为信息复制和传播的成本显著降低,传统的政府权威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意,鲁莽的事情就可以少做一些。在推行民主政治过程中,信息技术也使选举和监督成本大大降低,能够提高民主政治的效率。

  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不仅不会削弱国家的权威,反而会加强国家的权威

  问:有人担心,信息网络技术会削弱国家的权威,甚至会影响政治的稳定。对此应怎么看?

  党国英:在我看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不仅不会削弱国家的权威,反而会加强国家的权威,使国家权威运行得更加合理和有效。国家的产生说到底也是一种技术的变化,只不过是社会技术的变化。一切技术根本的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人类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人类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信息技术革命也是这样。看来,借助信息技术革命,大众自然可以得到好处,而国家也获得了新的技术资源;如果国家能够利用好这种新资源,多不啻是大众的福利。

  信息技术还可以提高社会稳定的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有了网络,人们的抱怨或不满情绪可以得到缓慢释放,传统权威方面也可以未雨绸缪,通过有序的工作来化解公众情绪,而不至于因为信息不通,把小事变成大事。所以说,信息技术本身不会颠覆什么,相反,它倒可以为社会建立一种妥协对话机制提供一种好的技术手段。如果硬要说信息技术革命会颠覆什么,那么,它所能颠覆的只能是官僚主义和各种不民主的施政方式。当然,这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沈宝祥:总之,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待互联网,要有政治眼光,在发展互联网政治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引导,加强管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防止不文明行为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如何防范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破坏,这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也是广大网民与领导者、管理者的共同责任。

  图一:网络虽成为民意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但如何规范管理仍值得深入研究。

  阅读延伸

  国外“网络政治研究”的热点问题

  1.电子民主问题:目前,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乐观派认为,网络把人类带入“电子民主”的新时代,加速人类的民主化进程。而悲观派则认为,“新的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小撮政界人士或掌权人物的主宰和控制,使他们能够左右和操纵群众的情绪”。有的人甚至担心出现“电子法西斯主义”。

  2.电子政府问题:“电子政府”或政府上网工程将对政府产生何种影响,这是西方研究的又一热点问题。在这点上,多数学者认为“电子政府”开辟了当代民主的新渠道。有的甚至认为这是第二次“互联网革命”。但也有一些学者对当前的“电子政府”热大泼冷水。

  3.网络选举问题:学者们认为,网络技术在信息时代的选举中有着巨大优势,如成本低,投票率增加等。但也有学者认为,网络选举虽然能提高选民对选举的兴趣,但它也可能进一步剥夺穷人的选举权。

  4.网络空间权力的归属问题:网络空间权力的归属是当前学者争论的热点之一。不少西方学者认为,网络空间里的权力之争不仅表现为技术精英和个人之间的权力之争,还表现为政治家和技术专家之间的权力之争。 (吴壑辑)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