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在乡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14:01 中国青年杂志

  故事三:在乡村

  在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里,相对而言,有些东西是停滞的。然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还是在努力地跟上外在世界的发展,努力地接受着新鲜的空气,他们代表不了什么,但是让我感到意外的欣喜。

  文-参数

  努力的姿势就是未来生活中将出现的惊喜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渐近年底,离回家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对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脑子里冒出的却是被鲁迅先生所这样描写过的“故乡”。

  只有经历过时间之后,才知道“弹指一挥”这样的词语中所蕴含的残酷和无奈。走出家,走出那个县城,已经有近九年的时间。一年基本上能回两次家,平均每次能呆上五六天:3000多个日子里,在家的时间只有100多天,由开始的极端想念,到后来的平淡无奇,家的概念逐渐浓缩成只有亲人存在的地方,而所谓的故土之思,已经渐渐淡漠。

  村里的小河,自从十几年前枯掉后就再没有蓄满过水,偶尔会有水库开闸后流下的用于浇地的水,而浇地,还是被认为最不科学最不节约的“漫灌式”;有线电视都“梦想”好多年了,电视也由黑白换成了彩色,但是依旧只有本省的卫视和几个县城的台可看;电话倒是从无到有,手机也有了不少,然而地里种的没什么改变。路修宽了,污染重了;干部换了几拨,致富还很遥远……故乡默默地艰难地改变着,赶不上时代变化的速度,于是所能做的事便是慢慢地被淘汰和遗忘。

  家里的四间平房,已经20年了,前几年重铺了一遍瓦,又增加了几套家具,院子里垫了好几层的土,之后又铺上了砖,下雨再也不会泥泞。外公由原先的铮铮硬汉变成了只知吃喝的痴呆老人,外婆脚骨折一次之后依旧精神矍铄,父母却老了好多,表弟表妹都在“噌噌”地长高……然而我相信他们的生活和我以前所经历的没有什么两样,上学,考试,考上了继续上,考不上了早早成家养家。

  近十年的光阴里,改变的似乎只有容颜。相对于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有些东西是停滞的。

  然而,还是有些不一样。

  今年过年给家里打电话,过年的气氛已经在紧张地酝酿着。妹妹说家里正准备安个“锅盖”,一直没有有线电视,只好做这样“违法”的事了,村里已经装了好多家;母亲还计划买个电脑桌,把我寄回家的旧电脑装起来——暑假时她们在我的住处见到,觉得有那么个桌子比放在写字台上要方便得多。

  这个电话让我有些惊喜。用城里人的话说,我的家人他们没见过什么世面,而乡村更多时候是被时代的主流所遗忘的角落。然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还是在努力地进步着,努力地跟上外在世界的发展,努力地接受着新鲜的空气,如那个“锅盖”和电脑桌,尽管它们代表不了什么,但是让我感到意外的欣喜。

  末了,补充几句。尽管我的故乡所处的那个省城是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那个县城是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县城,每次回家,闻到空气里越来越难闻的煤烟味,看着故乡人脸上越来越多地被刻上尘土的颜色,一种失望和落寞便不可遏制地滋生。生命中有些东西是无法选择的,生于客观悲剧中的人们只有奋力地挣扎,才有变被动为主动的希望和可能。在打完给家里的这个电话后,我又坚信了几分。

  这就是我想说的关于惊喜和快乐的故事。

  我思

  惊喜感的失落,其实是快感透支的结果。如果人不能让自己的心境保持相对空明,再好的阳光也无法照射进来,再美的风景也无法滋润人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