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改给农村“腾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03:28 新京报
户改给农村“腾地”
  昨日,一名男子向正在建设中的成都市政中心远眺。日前,国务院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本报记者 吕宗恕 摄

  户改给农村“腾地”

  两次户改,解开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的枷锁。从2003年到2006年,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就业,年均增加10.53万人。

  尽管岳双全自称是“农民”,但跟随他半辈子的农民帽子,已摘了很久。

  他现在的户口簿上的注册户籍是“成都市居民”。

  2004年,成都市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这在当时被媒体称之为“走在全国前列”。

  在2004年户籍改革的基础上,成都市又出台一些便利措施:成都市的农民,可以通过购买一定面积的

二手房、租用出租房获得成都市户口,再次“走在全国的前列”。

  此项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农民向城镇移动的“门槛”。按照成都市政府的规划,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65%以上(目前约为42%)。以目前成都1044万人口计算,这意味着在未来的3年内,将有250万成都农民离开他们曾耕作过的土地转变成市民。

  两次户改,解开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的枷锁。从2003年到2006年,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就业,年均增加10.53万人。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带给岳双全等村民的好处显而易见。

  原来,汤营村不足3000亩耕地,要养活全村3700张嘴。目前,村里40%人口脱离了土地。而留在村里的人则将全村的绝大部分耕地,以股份的方式,投入到汤营三联农业有限公司。公司每年按每亩450公斤稻谷标准给付保底收入,此外将经营利润的50%用于分红。

  入股农户一部分在本公司做“农业工人”,一部分转移到镇上的工业园区做“产业工人”。 

  当地政府的决策是,在工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带动大量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后,土地集中经营获得了充分的条件。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后,继续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者,就从不计成本、边际效益近乎零的“小农”生产,转变到规模化、市场化的“大农”生产,逐步成为“农业工人”,本质上是从“自给生产”转移到了获取工资的“农业就业”。

  “可能带来第三次土地革命”

  如果成都能向国务院承包全市的耕地645万亩,我们保证总的面积不少,这里的耕地用于开发,在另外的地方填补,就能最大程度盘活土地。

  和新中国同岁的岳双全,经历过建国后的所有土地改革。

  当年新中国建国初期,分田地时他尚未成年,跟着父母一起拥有了自己的土地。随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把家里的土地所有权,又集中到了公社手里;80年代初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使他拥有了责任田的使用权。

  最近的一次变动发生在2005年:老岳把家里的4亩地,以股份的形式,入股公司。这给老岳一家的收入,带来了新的变化。

  但是,老岳的土地的价值,并没有被发挥到淋漓尽致。从用途上讲,岳双全现在手里有两块地。一块承包地,一块宅基地。前者,用途法律已经规定,只能用于耕地。后者,也有使用年限。

  “目前的土地所有制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成都市“十一五”规划咨询委员会成员肖百治认为,土地是农民手中仅有的资源。但是依据现有的政策,这个资源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如果成都能向国务院承包全市的耕地645万亩,我们保证总的面积不少,至于哪里用于耕地,哪里用于开发。这里的耕地用于开发,在另外的地方填补,就能最大程度盘活土地。”肖百治说。

  “至少农民没有办法。除了种田,没有其他用处。”肖百治说,“必须在国土资源政策上实现突破,现在国家有关土地政策管得很严。不仅土地不能擅自更改使用性质,连土地的具体区域归属都有规定。比如,一块耕地,有多大面积,在哪个地方,现有政策都有规定不能动的。”

  李后强也强调了目前的土地所有制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的限制。而他看来,土地问题将是成都特区以后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邛崃模式”等成都少部分地区试验的土地流转改革方式,证明了土地流转带来的成效。

  李后强说,目前农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而农民手中持有的也是土地。但是,这些土地上的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也没有处置权,能有的就是种粮食。土地流转、买卖、抵押等,都是现有政策不允许的,所以出现了农村集体土地,集体做不了主的现状。

  成都特区今后的发展,两位官员均认为,突破将发生在土地所有权上。

  “试验区在未来几年内,必将在体制方面实现突破。这些突破,就是成都未来应该去尝试,或者需要争取的政策。”面对成都特区4年备课后出现的问题,肖百治说。

  李后强断言,“随着成渝试验区不断推进,可能将因此掀起第三次土地革命。”

  李后强有过在基层挂职副市长、副县长的经历。“附着在集体土地上的广大农民,即便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但不能流转,不能转让,不能买卖,所以现行体制禁锢了农民发展的机会。若试验区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必然遇到这个现实问题。因此,继第一次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第二次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第三次土地革命即将到来。”他说。

  据李推测,在国家没有给成都重庆划定框框的前提下,成渝两地未来可做的,能够尝试的还有很多方面,但土地问题将是一个重中之重,而且关乎成渝两地半数人的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一旦试验成功,有极其重要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试错特权和创制试点

  而目前最希望获得的,是更多的‘创制试点权',也就是创造制度的试点权力。

  成渝特区定位在城乡统筹上面,与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不同,“钱”与“政策”不再直接惠及成渝试验区。那么如何保证统筹城乡改革在特区完成?李后强告诉记者,基于这种情况,成渝试验区将具有“试错特权”。

  李后强说,如现在还有人梦想,国家能不能像扶植深圳“给钱给政策”那种支持成渝两地,答案只有一个,肯定不可能。否则,国家还需要仔细挑选成渝干什么,有钱有政策放在哪里都能起到效果,因此,需要成渝两地政府努力思索,不断创新,敢于突破。“哪怕犯了一点错误,中央政府也是可以原谅的。”

  “特区成立后,我们正在考虑向中央要什么。而目前最希望获得的,是更多的‘创制试点权',也就是创造制度的试点权力。”肖百治对记者说。

  此前,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对媒体明确表示,鼓励试验区在一些重点领域大胆创新,探索实践,为区域乃至全国积累好的发展经验。

  因此,李后强说,被习惯成为第三特区的成渝试验区最大的吸引力便是以“试验”的名义,中央向地方让渡了部分职权,从而获得了“试错”的权力。

  一位参与制订成都试验区实施草案的成都市有关人士告诉记者,6月20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将召开一次重要常委会,就试验区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展开讨论,以形成初步意见。目前,当地相关局办委正在收集、整理此前在推行城乡一体化中碰到的各种主要困难和问题,并上报成都市委市政府。

  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了解到,受成都市政府委托,他们正在全力草拟成都试验区改革实施方案。预计本周内或能形成一个实施草案。

  想必,所有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有一个完满的结果。

  而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受益者,岳双全表现得极为乐观:“成都被确定为第三个新特区,,农村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更好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本报记者 杨继斌 本报特派成都记者 吕宗恕 报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