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区选定成渝两地:城乡统筹思路契合中央需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10:43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新特区选定成渝两地:城乡统筹思路契合中央需求
  让“新特区”超越“深圳速度”需要“新空间”,这需要政治勇气,图为改革初期的深圳人民北路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向 郢 黄小伟 发自成都、重庆

  “双胞胎”的结果确实令人有些惊讶。一个解释是,两地提出的城乡统筹思路正好契合了中央的需求,两地相邻也便于经济协作。

  一个文件生出“双胞胎”

  6月9日,竞争激烈的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谜底揭晓。

  两天前,国家发改委的文件同时下达给重庆和四川。即将度过10岁生日的直辖市重庆接到一份厚礼,与此同时,成都人长出一口气。

  两天后,

资本市场上,几乎所有涉及重庆和成都概念的
股票
都飘红涨停。

  6月9日,消息公布当天,恰好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都研讨会”在成都开幕之日。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是国内一个影响力较大的学术组织,有“国家战略思想策源地之一”一说。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成都:实践中的城乡统筹发展”。明眼人可以看出,论坛在这里举办并非巧合。

  来蓉的10个经济学家中,一小半是中央部委在职官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伟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

  5个月前,就是他率队考察了成都和重庆的城乡统筹工作。他的发言题目是:“办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会上所有专家都在议论成都和重庆试验区的事,国内的很多媒体记者都在现场。”一个在现场的成都官员回忆。当天下午两市统一对外发布消息。

  “双胞胎”的结果确实令人有些惊讶。一个解释是,两地提出的城乡统筹思路正好契合了中央的需求,两地相邻也便于经济协作。

  而成都当地媒体的报道似乎给人感觉,花落成都并非偶然。

  成都本地媒体6月17日文章透露,在申请举办特别试验区的地区中,只有重庆和成都直接以“城乡统筹”为主题。

  这篇名为《成都:干出来的“新特区”》说:成都坚持改革已经整整4年。此前,这个报纸还用37篇文章详细报道了这项工作的诸多成果。

  成都“自费改革”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工作一开始就充满戏剧性。

  媒体报道,2004年4月19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到金堂县淮口镇检查工作,他发现该镇街道、河边、农贸市场、居民房前屋后垃圾随处可见;三轮车、“野的”、摩托车乱停乱放,违章搭建的房屋、广告牌随处可见,道路凹凸不平,混乱拥挤。

  当李春城就当前农村中心工作和目标落实情况询问镇主要领导时,竟无一人能做出较为满意的回答,镇党委书记甚至不知“中央一号文件”、“城乡一体化”是什么意思。

  第二天,镇党委书记汪光友被撤职。随后,成都市又有二十多名干部先后被罢官,其中职务最高的是崇州市原副市长,原因只有一个——推行城乡一体化工作不力,“工作不在状态”。

  这让成都官员为之震撼,自此,这项工作才被高度重视。

  城乡一体化首先是城乡规划的改革。2003年,成都重新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中心城区和所有乡村都纳入其中。那时候,市规划局副局长兼总规划师张樵说的一句话,后来流传了很久,“我们以前只学了城市规划,没学过城乡规划,连教材都没有”。

  这是实情,城乡分治格局已延续几十年,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河流灌溉、教育卫生,成都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几乎所有的公共产品和资源要素都依两套规则分配管理。

  成都决定做一系列“手术”,将过去城乡“分而治之”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整合。2004年8月,原市委农工办、市农牧局和农机局首当其冲,被合并为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其职能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第二年,原来分属几个部门管的河流水利设施,也集中到市水务局,从“九龙治水”改为 “一龙治水”。之后,市交通局和管市内公交系统的市政公用局也合并为交通委员会。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也被合并。

  “成都市的‘自费改革’并非没遇到阻力。”知情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6年,成都险些失去“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称号,有上级主管部门认为,“你把园林局撤了,牌子颁发下来挂哪儿啊?”

  成都地方当局的努力没有白费。2006年下半年,一位研究城市化问题的专家在成都考察结束后向国务院报告,建议中央建立一个以城乡统筹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突破体制障碍。报告中推荐了已试点3年的成都。

  “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是解决狭小城市空间的产业聚集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如何破题的问题,新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题锁定为‘城乡统筹’,跟这个报告有很大关系。”

  据知情者透露,国务院领导对这个报告很重视,随即批给国家发改委,由此才有了今年年初发改委到成都重庆两地调研的举动。

  “发改委来调研,是二选二,还是二选一,大家都没有底。”知情者说。

  3月,全国两会召开,各地代表纷纷提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一时间,各种揣测莫衷一是。

  成渝竞争

  事情在3月8日这天有了变化。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重庆代表团勉励代表:“要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的直辖市。”

  这令重庆人感到振奋,在重庆,城乡统筹理念始于去年8月重庆开展的“发挥直辖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研讨活动,市委书记汪洋出了一个题目:如何打“直辖市”这张牌。“重庆在刚刚开始申报综合改革试验区时,讨论了很多概念,比如以生态、工业发展、综合改革等名义申报。”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说,但最后以“城乡统筹”来申报,并获采纳。

  1997年重庆成立直辖市之初,就面临移民安置、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此后重庆地方政府一直寻求破题办法。从重庆自身看,这个集中大量移民的西部特大城市一直是 “小马拉大车”,城乡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

  此次申请“城乡统筹”为主旨的综改试验区,显然符合中央的期望,但申请过程并非没有变数。

  副市长童小平向媒体透露,2006年12月30日,市委书记汪洋和市长王鸿举联名给总理温家宝写信,申请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温家宝随即将信批给发改委。

  2007年2月,重庆市政府正式向国家提交申请。

  但成都的“运气”似乎很好,“‘天上掉下个林哥哥’,”一位成都官员开玩笑说,从农业部下来的杜青林一到四川,就看出了成都“城乡一体化”的门道,他的很多讲话都透露出对这项工作的赞赏,“他是老农业部长,对中央的城乡统筹试点肯定有建议权。”

  合作成主流,重庆有隐忧

  天平似乎又微微调整。重庆和成都是较量还是合作?

  等到4月初,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其间,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率八十多人的代表团赶赴成都,与四川省和成都市高层领导“碰面”。

  一个极其明显的信号是,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的主持下,两地高层官员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座谈会”。

  曾大力推荐重庆官员阅读《世界是平的》的汪洋此行,除了和四川官员商议“城乡统筹”,或许是要验证,“成渝两地是不是平的?”

  而众所周知,“成渝经济区”的合作曾经极不顺畅。

  知情者称,两地政府层面并未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大家对一些重点产业的布局也存分歧,甚至连名称是“成渝经济区”还是“渝蓉经济区”,双方都曾出现不同意见。

  “汪洋此次很有诚意。”成都市有官员评价。汪洋曾多次表示,要增强经济区域观念,自觉打破行政藩篱和体制机制障碍。此次来四川,两地联合签署了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建立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

  在成都市近郊“五朵金花”之一的红砂村,汪洋还在“曾家花园”里跟老板曾华美聊了一阵。但花团锦簇的近郊农村,也给前来参观的人一个错觉:“成都样本”是否具有普适性?

  “我去成都,看了五朵金花,对我冲击很大,”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但成都的农村人口比我们少,城乡收入差距也没我们大,重庆的城乡二元结构更为典型,面对的问题更艰巨。”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