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提升香港竞争力有赖科技振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14:59 新京报
丘成桐:提升香港竞争力有赖科技振兴(图)
  丘成桐认为,应将香港打造成科技和学术中心,以增强香港的竞争力。图为2006年6月,丘成桐在光明日报社演讲。本报资料图片 韩萌 摄

  - 人物坊

  丘成桐

  国际著名数学家。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迁居香港。1966年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1969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深造,师从陈省身。25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1983年,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199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次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丘成桐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表彰他在推动科技发展、培养科研人才等方面为中国做出的重大贡献。

  - 记者手记

  数学家丘成桐被内地熟知,除了他年轻时取得的巨大成就,还有他热心地为国家办学培养人才,以及敢于说话的真性情———中国的教育弊病,学术腐败都受到过他的抨击。

  他先后在北京、杭州兴办数学中心,并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所的所长。为了办学,58岁的丘成桐不遗余力四处奔波,募集经费,在他的游说下,李嘉诚、郭鹤年、陈启宗等香港企业家先后为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晨兴数学中心以及

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募集资金近2亿元。

  在北京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的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这位数学大师用这样的话结束了采访:“中国内地很多老百姓可能不知道,香港人对祖国的感情比人们想象的要浓厚得多,因为殖民地政府统治了这么久,我们希望有个好的政府的领导,总是希望祖国能够强大。”

  亲临回归仪式现场,终于看到英国旗落下

  

新京报:你从小在香港长大?

  丘成桐:嗯,1949年,我5个月大的时候,随父母从广东来到香港。

  新京报:小时候对香港的印象有哪些?

  丘成桐:我童年在元朗度过,对香港最初印象就是农村的景象,从小就到河里面洗澡。家里没有水也没有电。我的父亲丘镇英是哲学教授,教了我不少国文。搬到沙田后,那里风景很漂亮,住在半山腰上能看见大海,我每天都要坐火车去上学。十八、九岁到九龙上大学,到了二十岁,就离开了香港去美国求学了。

  新京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后,有些香港人对“一国两制”没有信心,你当时是怎么看的?

  丘成桐:当时有些有钱人还是有一定的担心和害怕,害怕共产党会将他们的资产拿掉。他们对共产党没有信心,有一部分人就跑去国外了。我很早就经常到内地来,当时对香港对内地都很熟悉,“一国两制”对我自己来说是很适应的。从1991年开始,至少有五六年的时间,大家都对即将要实行的“一国两制”有些不习惯,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也渐渐适应、稳定下来。最后的情况是,很多移居国外的人,因为不懂得处理国外的资产,反而破产;而有些没有移居的,反而赚了一大笔钱。

  新京报:是不是很多人离开香港之后又回来了?

  丘成桐:对。1990年以后,很多年轻人离开了香港,可是,很多人又在1997年以后回来了。我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他们到了美国、澳大利亚,发现在外面的生活并不是他们想像的,比较起来,香港、内地的环境反而要好一些,所以很多人又跑回来了。

  新京报:香港回归那天你在哪里?

  丘成桐:1997年7月1日,我在香港,就在回归仪式的现场湾仔大厅,中央一些领导,包括江泽民等都在,现场大概有几万人吧。

  新京报:当时有什么感想?

  丘成桐:我是在香港长大的,第一次看见英国国旗降下来,中国国旗升上去,心情非常激动。英国对香港殖民地还是有很多很霸道的做法,现在终于看到他们的国旗下来了,那是不一样的感觉。

  新京报:有报道说你当时感动得落泪。

  丘成桐:你讲的是杨振宁吧。杨振宁很喜欢流泪,我倒不喜欢流泪。我感动的时候不一定会流泪。

  新京报:香港回归5周年的时候,台湾有些政客说香港的金融风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都是回归造成的,说香港回归以后“面目全非”,你当时曾公开驳斥过这种观点?

  丘成桐:是的,我当时跟一些媒体讲,整个金融的风暴不单是在香港发生,在整个亚洲都有。有的问题不见得是回归以后产生的,就算不回归的话,港英政府下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不能把这些问题都归结于香港回归。香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祖国的支持,否则,香港的经济会受到一定的损害。比如,金融风暴期间,有国际的炒家要去香港攻击港币,朱镕基说要全国支持香港,让港币没有受到打击。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